【東方觀點】
京劇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jingju 【中文詞條】京劇 【作 者】馬彥祥 鈕驃 蘇移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 / 戲曲‧曲藝 / 戲曲 / 戲曲聲腔劇種 / 〔主要聲腔劇種〕/ 京劇
戲曲劇種。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燕京歲時記》載:“咸豐以前,最重崑腔高腔……咸豐以後,專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內的皮簧戲。王夢生《梨園佳話》稱:“徽調者,皮簧是也。”可見在民國初年還有人把皮簧稱作徽調。但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民國以後,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後流傳至北京。
在皮簧戲衍變為京戲的過程中,同治、光緒年間皮簧班中改笛子為胡琴,統一了伴奏樂器以後,陸續出現了一批著名演員。他們在不同程度上都善於吸取其他地方戲的各種優點,並在藝術形式方面敢於進行革新嘗試,形成了皮簧戲舞台上爭奇鬥勝、百花齊放的局面,迅速促進了皮簧戲的發展,終於形成一個嶄新的劇種──京劇。近百年來,這個劇種遍及全國,已成為中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種。一度稱“平劇”,後稱京劇。
由二簧衍變為京劇
徽秦合流 清初,京師梨園最盛行的是崑腔與京腔(源出弋陽腔,簡稱弋腔,亦稱高腔,傳至北京的稱京腔),到了乾隆年間,這一局面開始發生變化,各種地方戲曲藉著為乾隆及皇太后祝壽之名,紛紛進京獻藝。趙翼《簷曝雜記》中提到乾隆十六年(1751)皇太后60壽辰祝壽的盛況,說:“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梁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顧復眩”。又說:“後皇太后八十萬壽(乾隆三十六年)、皇上八十萬壽(乾隆五十五年),聞京師巨典繁盛,不減辛未(乾隆十六年)。”文中所說“南腔北調”,當即指各種外來的地方戲曲。
............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