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1-14》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你不知道的18% | |
◎英語充電站:語言學家葛瑞鐸看21世紀的英語新發展 |
教育論壇:你不知道的18% | |
■羅德水 | |
在景氣低迷,各項經濟指標持續探底之際,毫不意外地,退休軍公教人員所謂18%優惠存款問題,近日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也完全可以預料地,絕大多數有關18%優存的報導與評論,一面倒地要求政府儘速檢討甚至取消對軍公教人員的優息補貼。 回顧過去幾年朝野對18%一案之攻防過程,此議題其實已淪為政黨廉價的政治工具,其討論過程與所謂「改革」方案之粗糙,尤其成為討論公共議題的負面教材。總結筆者與各界朋友對18%議題之對話經驗,誇張一點說,有不少人迄今甚至連18%究竟所指為何都還不明所以,歸納起來,各界對18%一案至少有以下爭點未能釐清。 誰有18%? 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迄今為止,恐怕還真有不少人誤以為全國的軍公教人員都有所謂的退休金18%。實際上,公教人員退撫制度幾經變革,但自公、教、軍分別從84年7月1日、85年2月1日、86年1月1日加入「退撫基金」後,有關退休金之提撥即已告別國家恩給,改採相對提撥方式支付新制的退撫經費,並明訂新制實施後年資核給的退休金及養老給付均不得再辦理18%優存,易言之,民國85年2月1日後擔任教職者,根本與所謂的18%完全無關。 所有退休金都可以存18%嗎? 這又是一個坊間對18%常見的誤解,要澄清誤解,還得從公教人員的廣義退休金結構談起。目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除了有舊制年資(政府給付)、新制年資(退撫基金給付)的退休金外,尚可依公保投保年資領取「公保養老一次性給付」,其中,退休金部分必須選擇一次給付,方可將舊年資之退休金轉存18%優利,惟由於絕大多數退休軍公教人員均辦理月退,因而,此一部份的退休金根本不適用18%優存。此外,在「公保養老一次性給付」部分,也僅有舊年資部分方可辦理優惠存款,可知,所謂「退休金18%」云云,其實係「公保養老給付」舊年資部分轉存18%之簡稱,選擇月退者,無論退撫舊制年資多長,其新舊年資之退休金均不得適用優惠存款。 所得替代率太高是常態嗎? 目前退休軍公教人員所得替代率之所以偏高,主要原因係86年後退休之軍公教人員兼有新舊年資,加上政府在釐定所得替代率時,在分子中計入退休人員之公保養老給付優息,並以在職薪資所得作為分母,所導致之必然結果。問題在於,無論現職人員之退撫基金提撥,或是退休人員之新制退休金給予均以「本俸×2」為基準,亦即,若「所得替代率」之分母改以「本俸×2」計算,所得替代率勢必大幅降低。更何況,完全適用新制年資者之所得替代率並不高,以新年資30年者為例,其所得替代率僅為60%,所謂所得替代率太高一事顯非常態。 依上述說明,目前公立學校至少有超過一半以上之教師完全未享有所謂的18%優惠,更何況私校教師迄今為止僅能領取一次給付之退休金。其實,18%問題僅僅是台灣各公共退休金總體問題的冰山一角,可以預見,隨著校園年齡結構之年輕化,有關退撫基金經營績效更值得各界共同關注。 至於延宕多時的18%改革究竟何去何從?首當其衝的就是,國民黨政府要如何面對前朝妄稱改革的「肥高官、瘦小吏」方案,不難想像,掙扎於民粹炒作與公部門員工情感的馬政府,此刻想必是舉棋不定,或許不妨回歸退休制度基本學理思考,提出一個只砍高官的合理方案,既能降低改革的衝擊層面,亦可大大提高改革方案的正當性,不知支持度還在谷底盤整的馬政府意下如何? (教師) |
|
(回目錄) |
英語充電站:語言學家葛瑞鐸看21世紀的英語新發展 | |
■李振清 | |
曾經在2004年第303期的《科學》(Science)期刊(頁1329~1331)上,以「語言的未來」(The Future of Language)為題,評析並預測英文與中文在21世紀的發展與新定位之英國語言學家葛瑞鐸(David Graddol),在去(2008)年11月7日,應邀至高雄輔英科技大學主辦的「2008專業英文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SP)上,發表了題為「全球化英語對各種行業之啟示」(Global English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Professions)之專題演講。 是項會議同時邀請了來自歐美著名學者如Boyd H. Davis(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Dr. Brian Brown(英國帝蒙佛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及John Corbett(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等學者與會。國內學者參加者甚眾,討論也至為熱烈。會議在該校人文與社會學院陳英輝院長的悉心規劃下,可謂極為成功。其中,葛瑞鐸所探討的21世紀的英語新發展演講,具有高度的啟發性,對現代英語教育的發展趨勢,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筆者參與是項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國際研討會,並與葛瑞鐸教授賡續參加11月9日英國文化協會與政治大學共同在該校公企中心舉辦的另一場演講與座談會,得能與他多次近距離接觸、討論,並直接分享他的英語教育新見解。加上細讀了葛瑞鐸探討英語未來面貌的新著:《英語下一步》(English Next),以及1997年的《英語的未來》(The Future of English)之後,更深覺有進一步隨著葛瑞鐸的主張,探討台灣的現代英語教育與未來發趨勢之必要。 新聞週刊與英語下一步的共同觀點 葛瑞鐸2004年在《科學》期刊上強調,除了數世紀以來已經成為國際語的英文外,中文在公元2050時,將成為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母語。同時,在2005至1915年間,中文很可能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普及學習的外語。葛瑞鐸並進一步預測,由於人口變遷、科技昌明、國際交流密切頻繁的關係,未來世界的語言環境,必然日趨多語溝通(multilingual communication);僅使用單一語言者,在就業、研發和從政時將面臨困難。 到了2006年,葛瑞鐸又在《英語下一步》一書中,預言英語文在21世紀中,與其他語言(尤其是中文)相輔相成之發展。其中論述,跟近20年來的國際主流媒體與名家之主張,極為相似。他特別強調:「為何全球說英語可能意味著英語不再是外語?」 葛瑞鐸也明確預言,中文與西班牙文的崛起,以及雙語能力的重要性,將對於未來世界各地經貿、文化、英語學習、以及國家政策釐定,會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頁14~15)。在這同時,高等教育隨著現代英語文的發展,也將邁向國際化與全球競爭的新趨勢(頁73~80)。 這些論點,也在2005年3月7日的《新聞週刊》(NEWSWEEK),繼1982年11月15日的「English, English Everywhere」專題分析報導後,以「Who Owns English? Non-Native Speakers Are Transforming the Global Language」為封面故事,強調英語無遠弗屆,並由量化衍生質化的國際事實。其中耐人尋味的重點是: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increasingly, empowerment. (Newsweek 2005: 45) 英語已經成為商業與科技的語言,而自我加持(提升)則愈來愈需依賴它。 在這同時,耶魯大學校長雷文(Richard Levin)也在2006年8月24日的《新聞週刊》中,以「世界上最具全球面向的高等學府」(The World's Most Global Universities)為主題故事,指出「大學的國際拓展」(Universities Branch Out)之重要性與必然性。雷文校長強調:「從大學生成員到研究的實踐,大學愈來愈趨向全球化。」(From their student bodies to their research practices, universities are becoming more global.)當然,邁向全球化的踏腳石,就是全方位英語文能力的培養,與涵蓋其他重點外語與文化的國際化教育。 把雷文校長在《新聞週刊》的高等教育讜論,與葛瑞鐸的《英語下一步》內涵前後對照,令人不能不覺察到英語文能力對國家長遠發展與個人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在培育國家與國際人才的政策上,這種認知也是當前台灣高等教育與國家政策決策者應有的省思。 葛瑞鐸的多語見解與當代人才培育 葛瑞鐸在《英語下一步》一書中的預言,以及英語文在21世紀中的發展,以及英語跟其他外語(如中文)的互動,也令人聯想到當前重要國際組織所倡導的人才培育與人力資源提升之觀念。 在世紀交替之際,全球各先進國家均不約而同地強調透過「國際合作與交流」,貫徹新世紀「人才能力建構」(Human Capacity Building)的主張。從各先進國家的睿智領導人與決策者,到全球高等學府的教育家,大家的共識是藉由全球化的多元教育與文化之交流和合作,方能培育出引領世界邁向共榮互利、和諧進步的新人才。為了落實這項新世紀的前瞻性目標,配合母語的學習,同時提升英語文聽、說、讀、寫、譯的全方位能力,已成為全球教育的基本共識。換句話說,藉由英語文能力的有效提升,方能拓展全民的國際視野,進而有效啟動現代優質人才的潛能之開發,建構安定、進步的現代社會。這也是為什麼葛瑞鐸從英語文的「現代」到「後現代」(from modernity to postmodernity)發展和分析中,認為「多語教育」(multilingualism)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常態(頁19)。 當人類進入21世紀後,隨著嶄新議題如能源、環保、糧食、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與人力資源的逐次浮現,提升英語文能力以拓展國際宏觀視野的潛在議題,更已形成為全球各國的核心政策。久已成為國際語(lingua franca)的英文及重點外語作為多語溝通的橋樑,進而透過充分有效的國際交流、合作與文化認知等,方是解決各種國際問題的途徑。對當前積極尋求新蛻變的台灣來說,英語文能力與國際宏觀視野確是全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對西方人而言,中文早已經成為他(她)們的「第二語言」。 針對這項探討,葛瑞鐸在書中有仔細陳述,並提出許多數據,證明英語文這國際語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研習其他外語的迫切性。 現代英語與國際化教育的相互影響 自從《新聞週刊》刊出了轟動一時,且具深遠國際教育意義的「English, English Everywhere」主題故事(cover story)後,全球每一個角落果然掀起了「英語熱」──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在世紀交替之際的國際發展潮流中,具有、遠見的政決策人,均感受到學習英語文與國家發展、國際交流、教育政策、普世倫理,和品德教養之密切關係。「English, English Everywhere」文中一句廣受引用的名言是: Today, like it or curse it, English is the closest thing to a lingua franca around the globe. 在當前,喜歡英文也好,討厭英文也好,英文已隱然成為全球最貼近國際語的選項。 1980與1990年代的台灣,朝氣蓬勃、全國上下一片欣欣向榮之氣勢,從新竹科學園區的創立,到台灣留美學生的獨霸全球,讓全世界對台灣刮目相看。柏克萊加州大學社會學教授高隸民(Thomas B. Gold)也藉此深入研究,並在1981年發表了一本讓台灣揚名全球的《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到了1994~1995年之際,台灣留學美國一流學府及名校的菁英學生,高達3萬7千4百名,為全球各國之冠。台灣大學生的倫理教養、學術水準和英語文能力,也廣受各國高等學府的青睞。 台灣人的驕傲,始於傳統的價值倫理、國際教育與交流,以及賴以自我提昇的台灣人毅力和英語文能力。英文能力、全球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的關聯性,由此可見一斑。如今,愈來愈多的西方人,熱衷於華語文的學習,完全驗證了葛瑞鐸的預言與觀點。站在華語文即將大行其道的置高點上,我們更應積極提升國人的英語文能力。 國際就業市場的英語需求 葛瑞鐸在第32到40頁中,分析了英語文跟經知識與經濟發展的關聯。這又跟國際化教育有密切關聯。 2000年7月21日《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在其封面主題中,強調英語在的亞洲的重要與見證:「英語已經成為當前的國際語了。不學英文就會吃虧。」(English is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of today. Those who don't learn it will be disadvantaged.) 《今日美國報》甚至在這篇題為「Globalization, Net access push drive to learn English」的主題報導中,輔以中英對照的副標題:「不會英文不雇用。No English, no job - a reality many of Asia's workers face.」 《今日美國報》同時引用台灣的台積電(TSMC)為例說: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sells 50% of its products to North American firms. Managers need English to make sales. 台積電把產品的50%行銷到北美地區。經理們都需要以英語來促銷。 事實上,台積電CEO張忠謀先生的英文是一流的;其員工在他的帶領下,英語文的歷練與水準,當然也如《今日美國報》所評述的,絕不在話下。台積電跟台灣的跨國企業與高科際公司所網羅的人才,必須具有相當的英語文能力素養。加上在職的實務歷練與國際經驗,中高階人員的英語在臨場的實用導向挑戰下,自然會持續精進。 台積電及其他台灣諸多跨國性企業的發展與成就,在在說明了英文與國際發展的關聯性。這項事實,同時也印證在全球的新興國家之上。 21世紀的台灣英文啟示 葛瑞鐸在《英語下一步》中特別指出,隨著創新觀念(innovation)與傳播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發達,英語更將成為國際交流與溝通的普及工具(頁41~49)。在這大前提下,培養國際化前瞻與視野的現代優質人才,必須從大學生的專業領域,偕同英語文能力的同步提昇,方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藉此也可達臻國家建構e世代人才能力的長遠目標。在當前全球交流、知識共享的21世紀裡,如何配合學術研究、專業領域發展,以便提升全民的國際思維與素養,是台灣當前面對的重要任務。 美國經濟學家,也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保羅‧克魯曼(Paul R. Krugman),在2008年12月28日的《紐約時報》專欄中強調,「受過教育的人口是國家的資產」(An educated population is a national resource.)。該文中,克魯曼的「教育」與人才培育觀點,正是葛瑞鐸以英文為出發點所討論的國際多元教育內涵。 葛瑞鐸在書中所明確指出的未來英語發展與全貌,正好指出台灣各大學的英語教育之敏感問題。在全球化發展的國際趨勢下,英語文能力已經成為大學培養現代人才,跨進現代化國家的門檻,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條件和指標。在優質中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效強化英語文及其他外語的實用能力,也是知識經濟時代拓展全民國際視野、廣結國際善緣的重要途徑。 細讀《英語下一步》,將有助現代知識分子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思維。從事英語教育的各級學校教師,也可進一步調整英語教育的方法,以便提升全方位英語教育的品質。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