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群於2008年6月接任都市發展局局長,在此之前,1989年於美國加州博士後研究時碰上舊金山大地震,當時隨著教授去災區做建築物災後判定,與地震結下不解之緣;回臺灣後又碰上九二一大地震,於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任內接下九二一重建協會副執行長一職,負起災區重建任務4年多,充分的體查到社區營造在城市願景建構、土地利用、更新、甚至於災後重建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不論是環境的品質或是市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身為臺灣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代表的是一種進步的價值。來到都市發展局,深覺社區營造與都市發展緊密結合的重要性,更印證了臺北城市進步價值的存在。這樣的豐碩的成果,歸功於都市發展局的社區營造於84年就開始發展,歷經逾十年的持續推動,已產生沛然的工作成果,完成超過200個以上社區自發性的地區環境改造及地區發展規劃案,改善逾120個社區,其中福林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永康公園暨週遭道路環境改造計畫、寧夏路細部規劃設計、北投溫泉親公園、愛國東路婚紗街街道改造計畫、師大路藝術規劃設計等地區環境改造、桃源街美食花園造街計畫、發現瑠公圳之美地區發展執行計畫均為全國知名的具體案例。
2002年起,都市發展局將地區環境改造計畫調整為主題性之「都市空間改造」工作,近年更因應節能減碳及永續發展趨勢,極力推展「都市型生態社區示範計畫」、「社區巷道廣植喬木示範計畫」、「亮綠校顏示範計畫」等,以打造真正屬於台北市民的生態及永續城市。除了空間、環境的營造外,對於社區發展願景的描繪及生活圈體驗紀錄等亦有不少創舉,像是「學習型社區願景建構示範計畫」、「市民創意夢想陪伴計畫」、「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故事地圖」、「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故事影像紀錄」等皆為全國首創計畫。
在制度面方面,建立了社區營造人才的培力及陪伴制度,從青年社區規劃師的培訓、社區大學環境學程的規劃,到在地社區規劃師、社區規劃服務中心及其它主題性的社區陪伴工作。臺北市自於 88年度首創「社區規劃師」制度,鼓勵空間規劃專業者走入社區,為社區提供專業諮詢及地區環境診斷,至今第9屆,每年約有50多個工作團隊進駐各社區。另有感於教育社造行動「由下而上的重要性」,於89年度除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迄今第9屆共培訓了803位青年社區規劃師,成為社區規劃師龐大的後續力量。90年開始,更廣泛結合大專院校資源,委託大專院校相關系所與民間專業組織於各行政區成立「社區規劃服務中心」,結合「社區規劃師媒合商請機制」與社區大學社區營造學程之辦理,讓學界能成為各行政區社區營造的智庫,整合社區規劃服務體系。
為持續推動社區營造並落實民眾參與,臺北市自92年開始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制度建置,隨著社區營造中心功能定位已日漸成熟,於93年選定大稻埕地區的歷史性建築「仁安醫院」作為「社區營造中心」長期駐點,該建築物是全臺灣第一棟完整保存並由前衛生局長柯賢忠院長與夫人慷慨捐贈的醫生館,空間規劃了仁安醫院歷史文物之展示空間、典藏社區營造資料之圖書資料室、青年規劃師與社區規劃師培訓教室,及社區營造中心駐點辦公室,整合歷史保存與社區營造,提供市民、各社區營造組織及政府部門間充分對話、溝通與學習的機會,除了協助活化大稻埕周邊地區,更營造成為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業務的重要據點、溝通平台,協助重大市政落實及行銷。「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於98年1月15日開幕後,象徵臺北市的社區營造工作進入另一個階段,期望能成為臺北市社區營造工作的發射站,進一步連結社區網絡,逐步建構完整的社區總體營造體制,並展望本市的社造經驗能經由國際社區論壇與全世界做交流。
臺北市社區營造成果,讓我們看到小社區住民如何透過微薄力量將小小夢想逐步落實在居住的社區中,在公部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透過不同背景的民眾由下而上主動參與社區營造,結合政府及市民的共同努力,讓我們擁有最朝氣蓬勃且活力健康的社區。而臺北市建構這樣的社區營造網絡,讓許多都市政策或公共建設在定案之前,都可藉此廣納居民意見,促使社區的民意能成為都市計畫研訂過程的重要依據,而藉由社區參與的過程,社區內住民的關係也變得和諧,具有整體的方向,而住民藉由參與產生的自我實踐的成就感,也讓社區可以健康、永續的成長。
在臺北市的城市總體發展已經累積相當的成果與經驗下,也讓我深刻體驗到,臺北市擁有「風、水、山、林」的地理優勢深具潛力,如何善用各項天然資源形塑成美麗的水岸城市,是市長與全體市民共同的期盼。而都市發展局除擘劃臺北市長期發展遠景外,期透過分段期程之發展策略以及短中長期行動方案,以創造前瞻、愉悅、宜居、文化及生態等多元面貌的臺北城,並以「永續的城市發展」、「美麗的水岸城市」、「產業吸引與都市更新」及「創意發展與效率執行」四大主軸為施政方針,透過實際行動加以落實。除此之外,都市發展局也將配合市府持續推動北臺區域合作、促進都市再生2010年臺北好好看計畫、2009聽障奧運、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等重大市政,並結合社區營造,增加城市地區魅力。
雖說臺北市深具發展潛力,但城市的永續,應在善用各項天然與歷史人文資源下,併同思考發展後將可資運用的資源回饋到社區,以節能減碳、生物多樣化及生態永續的觀點落實到生活中,讓社區激發創意來妝點居住環境空間。未來可串連橫向與縱向行政資源並結合社區營造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力量,希冀在最有限的資源裡面,以環境與人文兼顧,在地與國際並重及法制兼具務實為導向,與市民攜手合作,營造優質、永續之生產、生活、生態實質環境,共創國際化、永續化的新臺北。
這是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創刊號,未來希望透過這個資訊平台能建構社區營造共識凝聚、經驗分享、新知學習的網絡,我們將以每週發行一期為原則,歡迎全國社區營造伙伴們踴躍投稿,秉持對社區的熱誠,繼續攜手向前,共同為臺北市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當然,如果您對本電子報或我們的服務,有任何建議,竭誠歡迎您的指教! 並祝新春愉快!
新聞稿:「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將於98年1月15日熱鬧開幕,歡迎您來造訪!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一直持續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社區營造及落實民眾參與,也希望藉助民間豐沛的力量與資源,對應市府各局處的權責分工,來共同推動跨領域、多面向與整合性的社區營造工作,都市發展局於92年著手推動「社區營造中心」之建置,並選址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全台灣第一棟完整保存的醫師館-「仁安醫院」作為長期駐點空間,為了讓「仁安醫院」的再生獲得更多市民的關心,將於98年1月15日上午11時至12時舉辦歷史性建築捐贈儀式及「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開幕典禮。
詳情請洽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綜合企劃科宋小姐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8290或上網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及http://www.community-taipei.tw/查詢。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