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1-16》 |
本期內容 | |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14:詞語小說—文化偵探學 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下) | |
◎玩耍部落客: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烤肉與健行的天堂 |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14:詞語小說—文化偵探學 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下) | |
■宋國誠 | |
語言的差異和陌生,常被視為文化的隔閡和誤解,但實際上,正是在語言的差異性與陌生化之中,在一種文化夾縫中,蘊藏著無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海德格的名言:語言是存在的故鄉。以之驗證《馬橋詞典》,一點不差。在這部方言文學中,被發掘出許多方言、俚語、口語、俗語,這些都是原鄉文化的微小因子,作為文化密碼,它是人類文化的DNA。 語言:原鄉的詩性寓居 但《馬橋詞典》不是一部純粹的、學術的語言學著作,而是一部個性化的文化詩學,集想像的雜匯和巧思的奔放於一體。韓少功似乎或無意中把握了海德格關於「語言乃存在之詩意棲息」的設想──我把它稱為「詩性寓居」,從而在每一個詞語之後,都展延和潑灑出豐富的文化想像。例如在〈三月天〉這一詞語中寫道: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馬橋的人都要吃黑飯,用一種野草的汁水,把米飯染黑,吃得一張張嘴都是黑污污的。也就是在同一天,所有人都要磨刀,家家戶戶都霍霍之聲驚天動地,響成一片,滿山的樹葉被這種聲音嚇得顫抖不已。他們除了磨祡刀菜刀鐮刀鍘刀,每家必有的一桿腰刀,也磨得雪亮,寒光在刃口波動著跳盪著爆發著,激動著人們的某種凶念。(註6) 疑惑是文化想像的酵母,驚奇是詩意審美的媒介,為什麼要「吃黑飯」?又為何要「磨刀」?如果「黑」的原型象徵是醜惡、恐怖、驚嚇,那麼把自己的嘴巴吃得黑污污的,當然不是要嚇自己而是要嚇別人,那麼是為了驅邪、避鬼?還是為了降魔、去敵?如果是驅邪,那麼邪從何來?邪長何樣?如果是為了抵禦外侮,這外侮是盜賊還是綁匪?是山虎還是河怪?是族人曾經叛逆朝廷以致官兵入內捉拿?還是此地出過義軍,事過之後必須隱姓埋名?顯然,這個「黑飯」一定其來有自,一定有著典故或傳說,它充滿神秘與詭譎! 那為何又要「磨刀」?為何要把所有的利器、刀刃磨得光滑雪亮?如果以上述為推測,那麼磨刀是為了抵抗還是出征?是為了對付山賊還是撲滅海盜?如果不是以暴力為設想,那磨刀霍霍是為了面向豬羊?是為了盛大的慶典以祭天還是歃血以敬地?是為了紀念先烈還是為了教養後代尚武健身?這一切真相,都不得知,這一切猜想,也無法證明,一切只能還原於遙遠而不可知的歷史記憶中……。 然而,作者韓少功不作殺生喋血之想,而是重新給予詩化般的唯美敘事。「我可以把這一習俗,看作他們一年之初準備農事的儀式,不作干戈的聯想」(註7)。作者把這一切的疑惑化作族人生活的一樁樂事,一種生命的激揚和躍動。作者捕捉的是滿山被磨刀之聲振得沙沙作響的樹葉,以之代替敵人被嚇得膽顫心驚、落荒而逃的窘狀;對於磨刀,作者想到的不是刀刃出鞘、殺氣騰騰,而是收起刀刃之後的靜默和休養,並以刀刃在沉睡後的甦醒,來比喻族人生命的韌性和毅力。在這裏,一個失落的歷史真相被詩化為浪漫的猜隨想,化作一縷活潑跳動的空氣,象徵一個季節的新生: 刀光一亮,春天來了。三月三是刀刃上空氣的流動。(註8) 韓少功自承,他越來越不愛寫小說。這裏所不愛的小說是指「傳統小說」。「那種小說裏,主導性人物,主導性情節,主導性情緒,一手遮天地獨霸了作者和讀者的視野,讓人們無法旁觀」(註9)。韓少功一方面自我摸索一種「開放式」的作者書寫,呼籲作者不要拘泥於一時的、時尚的意義觀,一方面也鼓勵種讀者採取一種「自我解放」的閱讀,勸勉讀者切莫自我複製作者已經先行複製的意義結構。對於韓少功來說,他不追逐習慣性、時髦化的主題或傾向,他寧可專注於小事小物:一塊石頭,一顆星星、一次雨天、一道背影。於是他竟然寫了一棵樹,或者說寫了一篇「樹傳」──〈楓鬼〉: 馬橋的中心就是兩棵樹。沒有哪個娃崽不曾呼吸過它們的樹蔭,吸吮過它們的蟬鳴,被它們古怪的樹瘤激發出離奇恐怖的各種想像。它們是不需要特別照顧的,人們有好事的時候盡可以離它們而去,盡可以把它們忘得一乾二淨。但它們隨時願意接納和陪伴孤獨的人,用沙沙沙的樹葉聲輕洗獨人的苦悶,用樹葉篩下的一地碎銀,圈圈點點,溶溶疊疊,時斂時潑,瀉出空明的夢境。(註10) 作家寫一棵樹,豈不易哉?但是寫出一棵樹的情感和性格,為一棵樹「立傳」,將一棵平凡的樹「聖化」為仙人附體一般,那就絕非易事。我把這種書寫理念稱為「微物情感」,一種「心象」的洗練和創造。微物情感是一種微觀的心象學,它厭惡眾聲鑠鑠,偏好離群孤音,它是一種尋幽探密的心竅,深入被人類遺棄的詩意空間,挖掘被凡人漠視的神秘理念。在這種心象的拓印之中,我們看到一種超靈式的意境:沙沙的樹聲陪伴著一顆顆孤獨的心靈,像默默共鳴,像靜靜安撫;那「一地碎銀,圈圈點點」,像樹的慈悲與博愛,那「溶溶疊疊,時斂時潑」,又像似一位「樹僧」,心體勻稱,動靜得宜。而「瀉出空明的夢境」,則已是直入佛心、遁入禪境。 一字,就是一段歷史 在題為〈醒〉的詞條下,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或者吐千年之哀怨。一個「醒」字,就是一段歷史,一場含冤莫白,一片赤膽忠心。提到「醒」,作者回憶起屈原,思索他選擇羅江作為長眠之地的複雜因素:「羅地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他透看興衰分合的荒誕。羅地是一劑猛藥,可以讓他大瀉朝臣內心的矜持」(註11)。依常理,「醒」字應是指清醒和覺悟,屈原的《漁父》篇中不正寫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嗎?但是在馬橋這裏,卻是個反義,「醒」就是「蠢」的意思,「醒子」就是「蠢貨」。慨嘆啊!慨嘆!世人哪懂得屈原的忠與怨,倒覺得他既痴、既傻、又愚、又癲,所以每年五月五划龍舟,就是為了喚醒這位「江底愚魂」,「他們拋下粽子,希望魚蝦不要吃屈原的屍骨。他們大鑼大鼓的喧鬧,希望喚醒沉睡江底的詩人。他們一遍遍聲嘶力竭地招魂,喊得男女老幼青筋直暴,眼球圓睜,嗓門嘶啞,大汗淋漓。……只為了救活一個人,一個陌生的詩人」(註12)。 「放歌」與「撞紅」 有詞就有說,有說就有唱。對馬橋人來說,不方便說的,不好公開講的,那就用唱的。唱歌這檔事馬橋人稱為「發歌」,一副嚴肅又莊重的模樣。歌謠對馬橋人來說,除了怡情雅性之外,還有許多複雜的目的。「他們唱歌有一種密謀的模樣,不僅聲音小,而且大多避開眾人的耳目,在僻靜的地方進行,對於他們來說,唱歌與其說是一種當眾表演,不如說更像小圈子裏的博弈」(註13)。之所以把唱歌說成「發歌」,是因為「歌謠」本身具有一種呼喚對方回應的邀約、商議、謀求、談判的作用,因此「發歌」通常採取對唱的形式,有時為了懇求,有時則表達反抗。即使情歌也採取「放號—迴響」的形式,一方是男,一方是女,一方求愛,一方拒愛: 想姐呆來想呆姐, 行路不曉腳踩岩, 吃飯不曉扶筷子, 蹲了不曉站起來。(註14) 洞房花燭、一刻千金,如果女子是處女之身則會「落紅」,但馬橋人卻稱之「撞紅」,乍聽之下,本是吉事何以用「撞」字形容?撞本非好字,如撞邪、撞鬼、撞車,若比喻人胸無大志、消極茍安,則以「和尚撞鐘」形容之。但是在馬橋人眼中,「落紅」乃是大忌,因為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中,需要旺盛的人丁以利耕作,生育是婦女的天職,處女雖是貞潔的標記,但卻不是生育的保證。於是馬橋男人擇偶時喜歡大肚子的婦女,從這「撞紅」一字,可以看出馬橋人不同於世俗的貞操觀。 問題是,男人喜歡的是女人的生育能力,「大肚子」是這個能力的鐵證,但這並不表示男人會疼愛過門妻子腹中帶著的別人孩子。於是馬橋男人把第一胎視為「孽種」,出於一種男權主義的忌妒,乃有「弒長子」的惡風。但是「做母親的於心不忍,常常在丈夫動手之前,把嬰孩用棉襖裹束,放在大路邊,或者放在木盆裏順水下漂,把親子的命運托付於天」(註15)。可以想見,母子離別,哀痛逾恆,呼兒喊女,淒聲遍遍,於是就有了一首歌,叫作「江邊十送子」。 中國文學的怪傑之書 全書最經典的詞語要算是「暈街」一語。漢語中,暈船、暈車很常見,馬橋人卻有「暈街」這一怪語。經過考証,暈街當然不是指暈倒在街上,而是對環境、工作、人際等等生活空間的不適應和不順遂。人們不承認自己的過失、缺點或無能,卻以「暈街」為藉口,於是從莫需有的藉口中造出一個詭詞,以便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生活寄托。實際上,「暈街」是一個帶有文化病理學的托詞或潛語詞,它表達了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符咒」所具有的特異功能,也暗示人類對語言無可逃避的依附和臣服。 《馬橋詞典》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一部「怪傑之書」,改變了我們對方言、俚語的傳統認知,提供了中國人一種尋根返鄉的文化之旅。在此意義上,《馬橋詞典》不只是一部「詞典—小說」,它更是一部集語言心理、歷史考證、民情風俗、生活詩學和文化美學於一身的經典大作。 註6:韓少功,《馬橋詞典》,頁19。 註7:韓少功,《馬橋詞典》,頁19。 註8:韓少功,《馬橋詞典》,頁19。 註9:韓少功,《馬橋詞典》,頁87。 註10:韓少功,《馬橋詞典》,頁88。 註11:韓少功,《馬橋詞典》,頁59。 註12:韓少功,《馬橋詞典》,頁60。 註13:韓少功,《馬橋詞典》,頁63。 註14:韓少功,《馬橋詞典》,頁65。 註15:韓少功,《馬橋詞典》,頁69。 |
|
(回目錄) |
玩耍部落客: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烤肉與健行的天堂 | |
圖文■郭良文 | |
香港不只是購物天堂,也是烤肉與健行者的天堂! 很驚訝吧?香港給外界的印象是商業發展程度很高,街道擁擠,車水馬龍,熱鬧無比的大都市。同時,餐館、招牌與購物商場林立,是吃飯與購物者的好去處。也可以說,外界人對香港的印象,主要受限於九龍尖沙咀、香港島中環與金鐘一帶所創造出的現代化景象。 不過,這個高度都市化、商業化的印象已經深深烙印在台灣觀光客的心目當中,多數人到香港的目的就是shopping,或只是過境而已。在短暫停留的期間當中,多數觀光客通常下榻在尖沙咀附近的酒店,然後出門逛逛街,看看香港島建築物景致,到太平山上欣賞夜景,觀賞表演,或者去半島酒店享受下午茶。香港,在一般人眼中,最多就只有這些活動了。所以常常聽到台灣的人講說:「香港,有什麼好玩的!」 的確,香港是有熱鬧的街市,耀眼的海港,以及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動輒60、70層樓高的辦公大樓建築物,以及40、50幾層高的公寓大廈,感覺起來像是電影中的外星球城市,相當獨特,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令人嘆為觀止。香港旅遊局過去以來也一直以「動感之都」來描繪香港的繁榮,並以海港附近的建築特色、夜景之美與商業活動作為吸引觀光客的宣傳主力。 然而,香港都市化程度雖高,但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丘陵地與山坡地,平地所佔的比例很低,由於香港7百萬人口多數集中在這些平地之中,所以創造了「摩天公寓」的地景。也因此給外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香港只有都會區、只從事商業活動,沒有鄉下地區或山林地,也沒有戶外生活可言。 我可以大聲的說,這種印象絕對是錯誤的!香港雖然沒有大山大水,但最高的山也有一千多公尺,所屬海域的小島(包括無名小島)超過一千個,戶外郊遊與踏青的地方,則是不計其數。不但在比較偏僻的地區設有烤肉區、健行步道與露營地,即使在繁榮的市區附近,也有不少的大眾休閒設施與戶外活動場所。 從新界地區西貢半島的中心點西貢開始,搭公車到黃石碼頭,短短的30分鐘的車程內,卻可以看到美麗的海灣、清澈的溪流、遠處小島疊成的山景、茂密的樹林、以及起伏的山丘。沿途公路旁的海岸邊,設置了許多設施完善的戶外烤肉區(當地稱為燒烤區),配上美麗的海景,美不勝收,在這裡烤肉真是天大的享受。 香港各區普遍設立了許多鄉野公園,提供大眾休閒去處。香港總共有超過2百個鄉野公園設置有燒烤區,合計有超過3千個烤肉爐座,這些還不包括海邊沙灘區、偏遠離島、戶外康樂中心、度假營,以及私人設置的烤肉區在內。而且每個燒烤爐座旁都配置有固定的桌椅、垃圾集中區,有些還有涼亭、廁所,設備完善。 從來不知道香港人這麼喜歡烤肉!在西貢半島,幾乎到處都設有燒烤區,連燒烤區的資源回收區都有「烤肉叉」的專屬位置,烤肉文化之發達,可見一斑。這些燒烤區滿足了香港人的家庭聚會,以及與朋友相聚的集體活動。由於香港的公共運輸系統很發達,多數燒烤區並沒有汽車停車位,許多人是搭公車或計程車到燒烤區的,滿足了許多無車人士的休閒需求。 整個香港所建置的健行步道也相當的多,在坊間所出版的一本香港健行書中,被作者認可的步道超過50條以上。多數步道路程在4到8公里之間,可在2到3小時內完成,有些較長的步道分成幾個可相銜接的「段落」(當地稱為section)。步道也各有不同特色,比如說風景線、水庫線、古蹟線、以及都市線等。步道規劃得很好,路標指示清楚。當然,有一些輕鬆的步道在1小時內就可以完成,也有需1、2天才能完成的。 健行步道在香港也稱為「遠足徑」,依難易程度與目的之不同分成好種類型,包括「家樂徑」、「郊遊徑」、「健身徑」、「自然教育徑」、「樹木學習徑」等。由此可見,戶外的健行活動對香港人而言絕對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他們居住在都市,卻同時擁有廣大的戶外地區可以提供休閒娛樂,同時在半個小時或1個小時內,就可以到達這些燒烤區與健行步道,實在是非常方便。 此外,香港也有許多露營區!這一點恐怕也沒有太多人知道吧?鄉野公園內總共設置了38個露營區。幾個比較著名、有特色的外島,如大嶼山島、南Y島、東平洲島、塔門島、以及東龍島等,也都設有露營地。 我們對香港的認識,多來自媒體報導、朋友討論與旅行團的活動安排。「購物天堂」的印象可以說是主流媒體與社會所共同建構的。然而,香港並不是只有這樣,香港其實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地方,也就是高度現代化與偏僻鄉野可以交錯出現在同一時空當中。近年來日本人瞭解到這一點,開始有許多日本觀光客在香港的鄉野之間健行觀光,欣賞到許多美景。唯有深入瞭解、細細品味,才能真正感受到香港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讓我們看得更多、看得更真實。 (交通大學與玄奘大學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