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1-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海洋台灣的大陸政策
如何提振台灣經濟
  衛報週評:歐巴馬的使命



【社論】
海洋台灣的大陸政策
 
 

行政院組織改造小組昨天通過決議,未來行政院將設置「海洋委員會」,專責聯繫部會間的海洋事務,未來並視情形再升格為海洋部。也就是說,台灣的中央政府體制除了設置了一個橫向聯繫大陸事務的小內閣之外,將再出現一個主管橫向聯繫海洋事務的小內閣。由於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關鍵地位,就是因為扼守東亞大陸與太平洋接壤關口,引來列強競逐的地理宿命,招致卸任總統李登輝所稱的「場所的悲哀」的歷史格局,或通俗所謂的「台灣的悲哀」、「台灣人的悲哀」。在成為台灣的獨立主義者吟唱「悲情」主題曲的政治舞台背景之餘,竟也提出了以「海洋台灣」對立於「大陸中國」的簡單二元論。

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對資本主義市場改革開放之後,上述的簡單二元對立的「建國」(建立海洋島國)國際政治基礎早已流失。隨著「一邊一國」的高昂歌聲中,台灣的大小商人確是踏著「大膽西進」的進行曲,各自在「祖國大陸」攻城掠地,建立了無數的工商灘頭堡。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落實孫逸仙當年未竟其功的「實業計畫」、成功招商引資將中國打造成世界工廠之後,也面臨了如何在列強環伺中「和平崛起」的世紀課題。於是乎,從大陸中國發展為海陸中國,便成為中國要在貿易與資本往來全球化的21世紀成為「大國」的必備條件。和平處理「台灣問題」,也就成為中國的國家根本利益所在。

反觀台灣,幾乎沒有多少政治人物跟得上這樣的歷史進程,認真面對:台灣發展的限制性條件,畢竟是取決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政治與軍事關係。在美國因為遠伐近攻而陷入羅馬帝國覆轍之際,思索如何在中美關係往和平共存而非武力稱霸的局勢中發展,不以美國反共前哨自居,希冀靠著兩強對立求取夾縫生機,才是務實的中道。亦即,沒有可行的「大陸政策」,亦無可行的「海洋政策」可資附存!

中國大陸以難得的歷史機遇形容台灣的政局變化,台灣則應該重新檢視過去的國際政治定位,真正以台灣為中心,思考一個21世紀的「島國」,其存在與發展的可能。如果我們願意誠實的回顧歷史,必將承認台灣從不曾因為與中國大陸對抗或戰爭而平安繁榮;但台灣確曾在近代史上,佔有大東亞地區政治、經濟與社會諸文化的鰲首,那是因為台灣涵容了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人類文明發展前驅的巨大的衝突,並勇於面對與克服,走出過一條人類新文明的道路。

如今,大陸中國要面向海洋發展,海洋台灣也已經在大陸中國經略多年,可惜時至今日,台灣仍然只有「兩岸經貿」政策,而依然缺乏一個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大陸」政策甚至政略。鼠年已盡,牛年伊始,期待來春花開,台灣的領袖們,也給2千3百萬人一個積極而進取的「大陸政策」願景。

(回目錄)



【左右看】如何提振台灣經濟

【左看】
無能為力的全球困局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這幾日消費券所帶來的全民消費風潮,創造了台灣社會表面上的經濟活絡的現象。但目前的風潮,只不過是一堆小石塊丟在大海中的小小漣漪而已。

如果我們希望這次全民消費不僅是一陣風潮,而是持續不斷的消費行為,那必須有兩個前提。

首先,民眾的實質收入必須有大幅增長。自己荷包滿滿的,這才會有實際的消費行為,而非可憐的消費渴望而已。其次,即使目前收入尚未有明顯增長,但未來經濟前景看好,讓民眾有信心今日花掉的、明日就會賺回來,這才能鼓動民眾安心消費。

過去十餘年來當台灣經濟繁榮時,民眾消費增長率是同步於整體經濟成長率的。如果經濟成長不能結構性地增長,則消費增長是不可能的。總體經濟成長固然取決於生產供應面與消費需求面,這兩方面的結合增長,才能真正地帶動經濟發展。

但,台灣眼前的困境是: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崩潰,全球信貸消費機制的瓦解,所帶來的先進國市場需求的全面萎縮,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經濟也開始處於急速的衰退中,所以,台灣生產投資也淪於全面衰退不振困局裡。

這全球結構性的原因,又豈是馬政府所能處理的?




【右看】
擴大公共投資
陳安君/大學教師

馬政府的消費券政策,自發放以來已成功地捲起全民消費風潮。據估計,整體的經濟乘數效應,應達3倍左右。在數月以來台灣社會一片消費不振、景氣低迷的狀況下,這次消費券的確帶來了刺激有效消費需求,提振經濟活絡的一些成效。

然而,如果我們僅期望一次,或甚至幾次的消費券使用,就能達到整體經濟的景氣繁榮,那就太不實際了。這次消費券的總金額是857億,僅占全國生產毛額的0.64%而已,即使以3倍數的乘數效應計算,也不過是1.92%,連2%的比例都不到!

我們必須從整體經濟活動的角度,來擬定提振景氣繁榮的策略。以此來看,消費畢竟只是整體經濟活動的一環,另外一端則是生產投資面。因此,政府除了提供消費資源來刺激有效消費之外,還應責無旁貸的擴大公共投資,帶頭引領整體的投資生產。

我們欣見馬政府已規劃了4年5千億的公共投資計畫,但處於今日極為危急的局勢裡,政府投入的資源若太遲、太少或不足,都是無法奏效的。如果民眾經濟信心未能立即建立起來,則日後就需要更大成本來彌補。有鑑於此,政府應更從速擴大公共投資。

若政府能結合消費與投資生產的兩端,積極介入,必能提升台灣經濟。

(回目錄)


衛報週評:歐巴馬的使命
節譯■葉興台

歐巴馬週二就任美國首位非裔總統,在美國和全世界數十年來爭取民權的過程中,是一個重大的時刻。對很多人而言,歐巴馬代表對抗犬儒主義的希望,外界對他成功帶領美國脫離全球戰爭和衰退的期待很高,民眾信任他能恢復美國民主的價值,在面對可恥的過往時,他象徵了救贖,這是一個新世紀的黎明。

歐巴馬週二將站在很多名人的肩上,包括甘地、金恩博士和曼德拉,也將站在讓他的勝利成為可能的無數默默無聞的人肩上,從肯亞的荒村到堪薩斯的鄰居,都會慶祝他的就職。這是一場反映時代的勝利,也給予時代鼓舞。歐巴馬的選舉是壯觀、跨種族人群理念的表達,這個聯盟相信,只要團結就能贏得個人不能贏的事情。選舉的數字相當驚人。這個聯盟包括95%的非裔美國人選票、3分之2的拉丁裔選票和3分之2的青年選票,歐巴馬贏得亞裔美國人和美國原住民過半的選票,也贏得猶太裔和阿拉伯裔美國人的支持,更在工會、同性戀和單親媽媽等團體獲得壓倒性勝利。

這場勝利歷經了數十年時間耕耘,在早年的美國不可能發生,特別是1954年之前,當時合法的種族隔離讓美國黑人被隔離、忽視和恐懼。

想想黑人老兵從二次世界大戰戰場返回美國時,成功要求部隊種族融合;或1954年布朗對教育委員會案(Brown vs. Board of Education),最後中止了數世紀之久的合法種族隔離;或1955年蘿莎‧帕克斯(Rosa Parks)拒絕坐到巴士後面;或金恩博士1963年在華盛頓特區面對上百萬人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要求就業和健保,最後促成民權法案通過;或1965年通過的投票法。黑人民權牧師傑克森組織彩虹聯盟參選1984和1988年總統,也是這個不可分割鍊條的一環,曾經揀棉花的手(指美國黑人)現在選出了總統,這是嶄新的一天,也是美國全新的道路。

在實現平等、自由和民主等崇高的理念之際,美國正在邁向成熟,為更好的明天而改變,古老的隔離、區分和忽視之牆已被由希望和團結建立的橋樑取代,因各教派信徒、各個人種和不同背景的人藉由共同合作而獲得更大成就,就此而言,歐巴馬的勝利確實是個救贖的時刻。

可能的話,金恩博士也會慶祝歐巴馬的勝利,他當然也會督促我們完成未竟的事業。金恩博士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孟菲斯與收垃圾工人同在,為他們爭取尊嚴和籌組工會的權利,發起「窮人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要求結束越戰,中止美國的貧窮。金恩博士死後40年,美國仍面臨這些挑戰,當歐巴馬入主白宮後,所面對的兩大問題就是結束伊拉克戰爭和美國經濟危機。

週二將是美國政治的日正當中,卻是美國經濟的午夜時分。美國和全球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目前尚無結束跡象。未受約束與管制的貪婪和慾望,是1900年代初工業資本主義的印記,卻在當代的金融資本主義中重生,美國的金融體系被自身的無節制行為梗住,健保體系破裂,氣候變遷問題形成大災難,卻不受重視,鍍金時代(gilded age)可見的不平等和貧窮大量存在,基礎建設崩解,全球經濟策略失敗。

美國雖然輸出就業、製造業和資本,換來的卻是社區裡處處可見的毒品和槍彈,事實非常驚悚:美國有3千8百萬人生活貧困,佔總人口的近13%,30%的美國黑人兒童被官方定義為貧窮,4,570萬人沒有健保。美國雖然將資本全球化,卻未將人權、勞權、兒童權或經濟權全球化。過去兩個月超過一百萬美國人丟掉飯碗,這是道德之恥,改變的時刻已到,美國和全球必須開始對貧窮作戰。

歐巴馬的經濟振興計畫必須讓底層獲得活水,而非只照顧上層,他的計畫必須發展社區,重建城市,教育兒童,提供所有人健保,讓饑餓的人吃飽,讓無家可歸的人有遮風避雨之處,保護環境和尋求正義,美國必須對此進行投資,才能進行改變。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