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維莉
在海嘯發生屆滿一週年之際,各國協助興建的重建屋陸陸續續地完工,大部分的受災居民都有了安身之處。
新加坡國家的非政府組織(NGO)的榮萬師兄打電話給我,說到他們負責修復五所受創學校的project(計畫)即將結束,校園結構、教室硬體等都已完成。可是他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這些學校也給了他一份名單,是關於學校裡一百多位失學的孩子,其中有的是海嘯受災戶,有的是困苦的貧戶,希望他能幫助那些孩子們復學。
榮萬解釋,他所屬的NGO,服務目的主要是建築主體的修復,目前並沒有計畫進行其他救援;他知道法鼓山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想問問我們,有沒有可能伸出援手。
但是卻正逢義工短缺時期:昭雯服務滿半年,首次回台休假;尚端師兄、我和清淵剛忙得人仰馬翻地搬到安巴連托塔(Ambalantota),萬事正待就緒中。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到底做、還是不做?
首先考量,這幾個孩子住在威里喀馬(Weiligama),離安心服務站有兩個小時的車程,不屬安心服務站的漢班托塔(Hambantota)區內,如果要進行慰訪工作,勢必會增加財力、物力、人力的支出;第二,台灣三摩地村的三百戶居民,才是法鼓山服務的首要優先對象,如果我們先到別的地區關懷,豈不是分散資源?在資源及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做最保守的考量。
但是,繼而一想,真的就這樣袖手旁觀嗎?校方都已提出請求,這些家庭多是已三餐不繼,以致孩子失學,如果我們不知道也就隨順因緣算了,因為不可能對全世界的孩子伸出援手啊!但名單已擺在眼前,拒絕實在是有良心上的壓力,況且也並非絕無可行之處。
於是,我們先到台灣村,看看這三百戶村民的狀況。我們發現,雖然才舉行過熱熱鬧鬧的房舍落成典禮,但遷入比率卻極低。一方面是因為村內的水電供應還在處理,而缺水缺電的情形造成村民生活不便;另一方面也因搬遷還需要一段時間,處理工作、就學及交通等問題。村民的原住地又散布各處,難以追蹤,所以台灣村目前還是以著重居住環境的改善,才是最首要、實際的協助,後續各戶的慰訪關懷,就要等居民遷入再一一拜訪了。
所以我們決定前往威里喀馬探訪這些孩子,目的有三:首先是在急難救助上,我們法鼓山當仁不讓,案家經過評估如果狀況屬實,必須立即提供適當的協助,協助案家度過難關。第二,在為台灣村村民提供全面關懷之前,我們也希望多瞭解當地一般家庭的生活情形、例行開支,以及生活壓力下所面臨的困難有哪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當地的生活民情,才能擬定出關懷的方向及著重點,補助的金額又該以多少為最適當,然後在施行的過程中,訂出理想的慰訪工作流程及補助標準。最後,藉由與校方的合作,我們也可以深入瞭解當地的教育制度,有哪個部分是需要補足的,也可以在協助學童的過程中,與教師合作,彼此交流法鼓山對教育的理念。
在毫無經驗及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昭雯及尚端師兄被委派擔任先鋒部隊,到陌生的威里喀馬進行慰訪工作。之後全體同仁整理了五色帶、佛卡等熱門伴手禮後,一起啟程出發,在中午時分抵達民宿加嘎海灣(Jaga Bay)。在用過簡單的午餐,開始行前說明會議。
在出發前,為了達成此行的目的及工作方向,義工們都很擔心,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擔任慰訪的工作,因為多數人唯一受過的訓練是在義工培訓時,淑文老師所教授的「助人歷程與技巧」數個小時,且完全沒有實務經驗。要如何瞭解案家的真正需求?面臨個案的情緒反應時又該如何處理?太多的情境可能發生,但可以拿出來回應的「本事」卻是少的可憐,更甭提語言的隔閡了。
我耐心地聽著他們的擔心及害怕,很能體會得到那種要跨領域、卻毫無頭緒的焦慮,也思考將沒有受過訓練的同仁推到第一線,這樣的貿然行動,到底是會讓新手深深受創?或是在沒有背景受限的情況下,盡情發揮?
當時昭雯已到斯里蘭卡服務半年,與當地居民的應對及語言溝通能力最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再加上親和力,本身又非常關心孩童的育樂情形,儘管語言不通,她可是有辦法教孩子學五子棋呢!或認識世界地圖上的國家,深得孤兒院院童人心,所以她是擔任慰訪關懷組組長無庸置疑的人選。另外搭配多方位思考的尚端師兄,擔任攝影記錄及保鑣工作。
為了確實瞭解當地人的需求,我們邀請瓦桑達先生(Wasantha)(注2)加入小組工作,但並不僅僅擔任翻譯就行了喔!在每一次的慰訪工作結束後,他還加入個案討論會,以當地人的角度,提出他所接受到個案傳遞的訊息是什麼;然後再以當地整體環境來做評估,這個個案該給予怎麼樣的處遇計畫較恰當。最後由我們依據基金會的補助原則修正,做出最後決定。
手上的名單共有一百戶,我建議昭雯,慰訪不是拼業績,不要有壓力,個案數不一定要多,剛開始一天最多訪視六戶就好,第一是因為語言翻譯,對談的速度會比我們用母語交談的速度慢;第二是路況並不熟悉,我們是外國人,瓦桑達先生也不是鎮上的住民,所以要把交通的時間預算進去;第三是依我的經驗,最好每天慰訪結束就書寫個案紀錄,因為這種整體性的評估紀錄,時間一久,細節容易忘光,紀錄就會不完整,如何能做出確切的處遇計畫呢?(待續)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8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