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嬉遊文字
2009.2.3/報主.俞伶

本期內容:
‧◎關注焦點:寬宥?勸服?
‧◎等待是《勸服》另一主調

◎關注焦點:寬宥?勸服?


 

 

 

 

 

 

 

 

 

珍˙奧斯汀廣為人知的小說當可首推《傲慢與偏見》,然卻因為電影《穿越時空的情書》教我懸念《勸服》這本小說,直納悶自己將《傲慢與偏見》當作生命中最愛的一本書,卻為何從沒想過要完整地將珍˙奧斯汀的作品悉數看完?

因此有時也不住揣想,自己是否在某些時候或者某些事情上還是顯得有些魯鈍?思慮沒有自己以為的縝密?

相關評論提到《勸服》是珍˙奧斯汀最成熟、描寫最深刻的作品,此刻,我還無法感受到。當大多數人對這本書(或者影集),關注的焦點在於「寬宥」之際,我卻在意「勸服」二字。

安妮˙艾略特在十九歲那年和身無分文的弗雷德里克˙溫特華斯相識相戀數月,即決定締結婚約,卻讓好友魯賽爾夫人勸服,打消了念頭;安妮父親,瀕臨破產又不願意節省開支,直到律師和魯賽爾夫人勸服他,搬遷舊居,將屋宅出租,可增加收入,這才解決了窘境,也讓安妮和初戀情人海軍上尉溫特華斯有機會在七年之後再度相遇。

而安妮也提到在前往妹妹瑪麗家暫居照護妹妹之際,深受妹妹公婆小姑和妹夫信賴,經常被要求作勸服的工作,如妹夫查爾斯希望她能勸服瑪麗,不要老是幻想自己生病;婆婆則央她勸服妹妹,如何教養孩子、管理僕人;兩位小姑則提出,希望瑪麗不要太在意身份地位,在餐桌上要求坐在首位…… 

當然還有後來陸續加入的人物,也都可以從故事的進展中,抓到「勸服」的相關脈絡。

我想這應該不無道理,如果書不是以「勸服」為主軸,那麼何必以此命名? 



◎等待是《勸服》另一主調

 

 

 

 

 

 

 

 

 

 


 愛情可以因為他人的勸服而完備?答案得視當事者性格而定。

如果你是個非常有自我主見的人,那麼他人勸說只可能產生反效果,無論論點是否與你一致;而如果你耳根子軟,又不擅長說「不」,那麼愛情非常可能經由勸服而成型,尤其過程一路順遂,你當毫無疑問地相信,這就是了;反之,大風不斷小雨不歇,那麼,午夜夢回之際或者偶一恍神的瞬間,你當自問,這究竟是愛還是傷害?

「等待」也是《勸服》另一主調,儘管我總感覺著墨甚少,男女主角並沒有為彼此執守,仳離之後,也各自汲營自我的生命歷程,愛情並未缺席,只是尚未遇見契合之人,契機讓兩人有機會相遇,再度開啟情愛之門,因為彼此張揚的嫉妒情緒、字裡行間可能展露的情意、他人陰錯陽差的介入,於是舊情重燃,終於得以開花結果。

只是,這需要多少契機才得以成就?只要在仳離之際,彼此心懷怨恨、一方已然開始邁入婚約,那麼後續的發展可能迥異,也可能殊途同歸。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等待真的是愛情的必經階段?那麼為何世人要我們「活在當下」?

愛情的諸多疑問,總是始於受困,線頭一開,便遭種種情緒(疑問、猜忌、妒恨、等待、憂慮……)捆綁。一次又一次之後,漸漸的,你聽見這樣的聲音,屬於你的,終究會擁有。

是嗎?在等待的過程中,你納悶地想著,無論是否身陷愛情之中,或者正遭逢情愛風浪、即將顛覆之際。

「勸服」之於我可能只是一種聲音,我聽入了耳,也放入了心,但我更相信自己的聲音、自己迷途的心,因此淚水也變得甜美、痛苦也變得可以忍受? 

PS:讀完這本書,我也不禁要同《穿越時空的情書》裡基努李維有一樣的疑問,這本書究竟哪一點教人掛懷?我還是愛《傲慢與偏見》。



報主的話:
圖片出處|http://www.clerkenwellfilms.com/news.php http://www.boston.com/ae/tv/articles/2008/01/12/pbss_new_persuasion_tries_a_little_too_h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