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2-06》 |
本期內容 | |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15:空留餘恨度半生 張愛玲的《半生緣》(下) | |
◎玩耍部落客:連香港人都不熟悉的香港 長沙灘與頁岩島 |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15:空留餘恨度半生 張愛玲的《半生緣》(下) | |
■宋國誠 | |
《半生緣》是一個以上海為背景的青年男女愛情故事,但小說本身既無浪漫激情,也無談情說愛,而是一連串的誤會、猜想、隱秘、無緣,最後歲月蹉跎、緣盡情了。小說表現了張愛玲一種灰色、虛無的愛情觀,既不偉大,也不感人,甚至說,張愛玲幾乎是以一個「冷眼看客」,環視著她筆下的人物,一副隱忍不發,一種淡然處之,乃至看盡滄桑,望斷紅塵。 緣起無由、情歸無處 《半生緣》的愛情網絡看似錯綜複雜,實則非常簡單,一句話:「無緣度此生」。 小說一開始,就說明曼楨和世鈞相互愛憐,但作為世鈞的親近友人,卻從來不知曼楨和世鈞是一對苦命戀人。世鈞回到老家南京時,家裏長輩屬意一位出身大戶人家的小姐翠芝,想把世鈞和翠芝撮合在一起,無奈世鈞心中已有曼楨,對翠芝的態度異常冷淡。誰知道,翠芝根本心不在世鈞,她轉而暗戀叔惠;但叔惠出自於對富裕人家的惡感,加上不能忍受翠芝母親的傲慢,雖也喜歡翠芝,但始終保持距離,甚至敬而遠之。 曼璐年少的情人豫瑾出場,看似所有人生悲劇的導火線,但深入來看,幾場無緣之愛的發生和演變,也不過是一場誤會,一種猜疑和一份多心罷了。豫瑾從安徽六安來到上海,本是基於「公差」,也就是為了醫院的公事,但他身上的名醫身份,卻被曼楨的母親一眼認定是「最佳女婿」,同時也讓曼璐誤以為有重敘舊緣的可能。也許因為先前曼璐辜負了人家,也許為了彌補或遮羞,曼楨的母親想讓曼楨嫁給豫瑾。但是,母親的如意算盤不僅再次傷害了曼璐,引發她對自己妹妹的陰謀報復,而且也被曼楨識破;儘管豫瑾也對曼楨充滿好感,但還是遭到曼楨的婉拒。沒想到,無事也會惹塵埃,敏感的世鈞卻把豫瑾當成了假想敵,並且造成很大的誤會,導致兩人的幸福如擦身而過、失之交臂。 回到南京的世鈞因為苦尋不著曼楨的下落,以致認定曼楨已經投向豫瑾的懷抱,軟弱無助的世鈞也就不知所以然地與翠芝成婚,殊不知,在結婚的當天,翠芝就感到後悔和痛苦,甚至當天就想離婚,因為她心裏只有叔惠;而叔惠以為遠走他鄉就可以揮別傷痛,但人在異地,舊情依然不能覆滅。 正是一種含蓄吞吐、隱忍不露、誤會不清、猜疑不解、真相莫白……,造就了一堆怨偶和情傷,形成了一場接一場的悲劇。顯然,張愛玲的愛情觀是冰冷的、灰黯的、無望的。在張愛玲筆下,緣起,既無浪漫的情愫,也無偉大的動因,父母之命也好、媒妁之言也好、自由戀愛也好,似乎在命運的天平上,沒有輕重之別;因為如果今生真愛難尋,又何必區分愛情成份的真假與黑白?至於情滅,也無需天大的理由,更不必為此痛不欲生,因為既然愛情終以苦果收場,又何必自憐自艾、自尋苦惱。 人生就是如此陰錯陽差,情緣就是如此擦身而過。人們也許會想,如果曼璐不是因妒忌而心生變態的仇恨,假如世鈞能少一分自卑與猜疑,多一份勇敢和理智,假如顧太太不是如此勢利偏心,不對世鈞隱瞞實情,如果世鈞的母親能夠放下偏見,那麼所有人的命運都會改觀,所有的悲劇都不會發生。但是,這一切都發生了,它不需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不需天大的情理和邏輯。生命中有太多的「若不是……」、「如果能……」,既是應該理當如此,但又是何其困難。誰會想到,世鈞竟在與曼楨分手不到一年就娶了翠芝,曼楨也突然改變主意嫁給自己的仇人祝鴻才,豫瑾的美滿家庭頃刻間在國民黨的誣陷下家破人亡。 這種「緣起無由、情歸無處」的愛情觀,來自於張愛玲對兩性之間「信任關係」的悲觀態度。周蕾曾經指出:「在張愛玲的文字中,冷漠感占了一個主導位置,形成一種非人類本位的感情結構,並經常通過毀滅和荒涼這兩個主調表達出來」(註5),這種所謂「非人類本位的感情結構」,主要來自一種「人性並不可靠」的道德虛無感,來自一種「愛情不過一場戲」的嘲諷心態。 道德虛無,冷感人生 這種對人生的冷感,是一種久經道德的焦慮感並習以為常之後的道德麻痺症。實際上,這種「冷感」還表現在張愛玲的敘事風格上。小說從第一章到第十一章,都是曼楨和世鈞的戀情敘述,平淡無奇、緩緩慢慢、瑣瑣碎碎。直到第十二章,劇情轉入曼楨被姊夫污辱,隨後顧家遷往蘇州,曼楨難產住院,世鈞為父親奔喪,叔惠遠走異地,曼璐病死,祝鴻才宣告破產……,如此的緩調、謹慎,甚至拖泥帶水,無不說明張愛玲對「陰暗醜事」的焦慮和游移。然而,張愛玲一方面喜歡以「全能—第一作者」(或稱「真實作者」)的身分,掌控小說敘述的全局,一方面她又不時走出她自構的話語世界,作一個冷眼的旁觀者;另一方面,她善長的「瑣事敘述」,除了可以用女性特質來形容之外,但主要出自於對道德危機的迴避、對宏大敘事的閃躲、對意義主旨的消極。 對人生的冷感,主要是「道德的冷感」,它不僅表現在「不報復」,例如曼楨對一切加諸在她身上的陰謀毒計,儘管憤怒,但也順受;同時也表現在「重逢」這一事件的冷漠。在張愛玲筆下,重逢並不帶來喜悅或希望,而是傷痛與迷惘。曼楨逃離祝家之後,一次與曼璐在路上相逢,曼楨對病重的曼璐絲毫沒有同情,也完全不施出援手,她既不再姑念姐姐為家犧牲的舊情,但也不對姐姐的陰謀設計進行報復;抗戰爆發之後,曼楨與逃難的母親重逢,曼楨已無一絲親情的感受,即使母親後來自淪陷區逃出來,曼楨也無一絲幸運、喜悅之感。因為,世間如苦海,無一塊浮木可托命,人性不可信,家人親人無一個可依靠! 半生緣:一生無緣 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張愛玲評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並把張愛玲的《秧歌》評為中國小說史上的不朽之作。姑且不論夏志清的評語引起多少爭論(註6),但夏志清對張愛玲的《半生緣》卻無所著墨,甚至認為張愛玲之所以躲過左派文棍的追打,是因為左派不拿她當作一股「反動力量」來看待(註7)。然而,在王德威筆下,張愛玲似乎是個十足的「反動力量—張派」,認為「我們必須正視張『不思進取』的寫作態度」(註8),這裏「不思進取」一語,看似貶詞,又像讚語。在王德威看來,張愛玲的「反動性」在於她既與「五四精神」背道而馳,又與宏大敘事不沾鍋邊,他說道: 張愛玲一脈的寫作絕少大志。以「流言」代替「吶喊」,重複代替創新,迴旋代替革命,因而形成一種迥然不同的敘事學。我以「迴旋」詮釋(involution)一辭,意在點出反線性的、卷曲內耗的審美觀照(註9)。 「迴旋」(又可稱內卷)本是文化人類學術語,意指簡單再重複,一種無效率的再生產(再書寫),這是指張愛玲喜歡「舊作重寫」。姑且不論褒貶,也不論王德威的評論是否也是出自「男性—宏大」的批評視角,我認為「不思進取」這一巧語,正符應張愛玲一種「道德虛無主義」的人性觀。在《半生緣》中,「情無緣由,愛無恆久」作為敘事主調,是張愛玲「冷性無味」的人生觀對照荒謬現實的一種嘲諷,是張愛玲「道德虛化」的愛情觀放在人性天平上的一種失重,是張愛玲「浮生夢魘」的文學觀在話語堆疊上的囈語。換言之,張愛玲的反主流、逆時針、醜現實、道無情、唱荒涼,無非是滄海一粟、長灘足印之生命觀的表現。在張愛玲筆下,現實就是諷刺,存在就是缺陷,人性就是悲涼,無需大張旗鼓地擊之攻之,也不必多費唇舌對之叫嚷。 然而,無論認為張愛玲小說中的人物無不俗不可耐(如傅雷),或是夏志清對張愛玲的厚愛與抬舉,或是王德威亦貶亦褒的「張派敘事學」,都是把張愛玲僅僅看成一位「女性—文學家」。實際上,張愛玲是一位哲學型的文學家,她的文學世界是一個沒有真假是非、沒有善惡美醜、沒有忠孝節義的「無緣世界」,一個由權力、欲望、金錢、地位、自私、虛榮……所構成的謬誤與荒誕。在《半生緣》之中,張愛玲表達了一種「人性本醜、文學本惡」的創作觀;所謂「半生緣」,就是一生無緣,或者無緣一生。「無緣」,一如張愛玲的名言:「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它表達了張愛玲「空透人世、緣滅人生」的悲劇人生觀。 註5: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1995,頁218。 註6:劉再復就行文批評夏志清對張愛玲的評價多數出自於嚴重的誤讀,參見劉再復,〈張愛玲的小說與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載劉紹銘等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2002,頁30—54。 註7: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頁254、273-274。 註8: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載劉紹銘等編,《再讀張愛玲》,頁9。 註9: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頁8。 |
|
(回目錄) |
玩耍部落客:連香港人都不熟悉的香港 長沙灘與頁岩島 | |
圖文■郭良文 | |
香港這麼小,是不是所有人都把香港的景點玩遍了?會有香港人所不熟悉的景點或沒去過的地方嗎? 答案是:有的。的確有一些絕佳的景點是許多香港人所不知道或從來沒有去過的。香港約有60%的土地屬於山丘地,20%的土地劃歸為郊野公園,而剩下20%的土地則由人們所居住,因此密集、高樓層住宅區的興建不是沒有道理。換句話說,雖然香港給外人的印象是都市化程度非常高,但其實有高達80%的地方是沒有人居住的。這些地方有些是偏僻的山區與海邊,有些是交通不便的離島。其中,當然不乏乾淨的美麗海灘、渾然天成的海岸美景,以及具有特殊地貌的外島。 受到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以及1970與1980年代幾任港督的影響,香港設置了許多郊野公園與生態保留區,使不少綠地與自然景觀得以保存得相當完好,避免了因快速工商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其中一個經典級的保留區,是位在新界的「西貢東郊野公園」(Sai Kung East Country Park)。 公園的門戶是在距離西貢不遠的北潭涌,這裡設有車輛管制站,除了公車、計程車以及有許可證的車輛之外,一般車輛是不准進入的。從西貢搭公車到北潭涌的沿海公路大約20分鐘車程可到,許多小島錯落散佈在海面上,沿途所經過的海灣美景,彷彿置身紐西蘭島嶼灣的海灣公路之上。北潭涌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經過此處,從這裡,可以踏上另一個令人驚奇的香港旅程。 從北潭涌前行,不久後即可來到香港規模最大的萬宜水庫(High Island Reservoir)。長久以來,香港一直仰仗中國大陸提供水源,且在經歷1963、1964年水荒之後,香港政府決定廣泛興建水庫。這個水庫的形成主要是堵住了兩個海灣的出口,作法是在海灣口興建高大的堤壩擋住海水,以產生淡水蓄水功能。萬宜水庫容量達2.73億立方公尺,只比台灣大約同時期竣工的石門水庫之3.09億立方公尺容量稍少一些。從水庫旁的環湖公路上,可以遠眺水庫景致,層層的山頭,藍藍的水,以及蒼鬱的綠色山脈,美不勝收。 從水庫的西灣亭開始,有一條鋪設極為良好的健行步道,可以通到大浪灣區的幾個美麗海灘。不過,這個連許多香港人都不曾去過的地方,必須用雙腳去體驗,有些路段坡度很陡,行走起來頗吃力,至少得花上4到5小時才能走到有公共交通運輸的地方。不過,為了感受不一樣的香港,欣賞自然秀麗的海景風光,若體力還可以負荷的話,絕對值得一試。 1970年代一位名叫麥理浩的港督熱愛健行(香港人稱健行為「行山」),常常在這條步道上出現。香港政府為了紀念他,將北潭涌、經九龍群山到屯門全長約1百公里的步道稱作「麥理浩徑」(MacLehose Trail),到大浪灣附近景點的步道,就屬於麥理浩徑的其中一小段。 從水庫的西灣亭到赤徑,大約8、9公里路程,赤徑有船到黃石碼頭,然後可以轉搭巴士到西貢。沿途經過的西灣(設有露營區)、鹹田灣、大灣都是沙質細膩的長沙灘,除了少數簡陋的「士多」(store,即商店,販售水、簡餐、咖啡)之外,看不到任何人為的建築物。接近白沙灘的沙質良好,海水清澈,海浪不時湧進岸上,還可以看見幾個海中的小島。沿途經過的地方遍佈了矮樹叢,綠意盎然,但大型、茂密的樹木較少。說真的,沒親自來到這裡,還真的不曉得香港有這麼自然的生態,以及美麗、細長而乾淨的海灘。 另外一個連香港人都只在小學課本中讀到,多數人都沒去過的地方,那就是接近中國大陸廣東省海岸的「東平洲」外島。這個島上原來住有一些居民,後來紛紛遷出,留下許多廢墟。由於周末才有從香港馬料水碼頭的船班到達此地(周六、日各一到兩班),所以平時島上空蕩蕩無人居住,周末時部分居民會返鄉作生意,一些士多與民宿會開張,提供觀光客服務。 從馬料水碼頭搭船90分鐘可以到達東平洲,這個島並不大,沒有公路、只有健行步道,繞一圈大約6公里。這裡的地形對香港來講是非常特殊的,它是一個半月形的小島,海拔最高處只有48公尺,島上是由頁岩地形所組成,有各種形狀的頁岩、巨石塊、海蝕平台、以及數十公尺高、數百公尺長的海岸斷崖。附近海域擁有豐富的珊瑚礁與魚類,在島上的沙灘上常常可以發現許多貝殼被海浪沖刷上岸,所以這裡也是撿貝殼的好地方。東平洲規模雖然不大,但在香港卻是獨一無二,是地質學上的良好教材。 這些連多數香港人都不曾去過的特色景點,海外觀光客又怎麼會知道呢?來香港的自助旅遊者,除了流連於鬧區的商城與酒樓之外,其實不妨造訪這些連香港人都不熟悉的香港,去了這些地方,絕對會改變你(妳)對香港的印象。畢竟觀光團與香港旅遊局所主打的廣告與旅遊項目,都是以促進消費為唯一目的,偏遠地區士多的消費絕對不會是觀光行銷的重點,這或許是這些地方被遺忘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的海灘陽光與外島旅遊,只會留給那些懂得細細品味、主動探索的旅遊者吧! (交通大學與玄奘大學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