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一則標題為「好萊塢明星,片酬大降價」新聞中裡提到,因受金融海嘯衝擊,好萊塢電影公司紛紛要求明星演員降價片酬。金凱瑞Jim Carrey籌拍《沒問題先生》Yes Man時不計片酬,改以視電影賣座成績按比例分紅。電影上映後,全美票房超過九千萬美元,因此金凱瑞不但獲得原先兩千萬的片酬,也因為大力配合電影宣傳,而讓電影公司爽快付清片酬,贏得雙贏的美好結果。
這類視電影賣座情況分紅的計價片酬方式,金凱瑞並非首例,只是演員先前依然支領較低片酬而非分文不計。我想演員之所以願意允諾這無償的條件,大抵也是對這部電影的賣座有幾分把握,評估自己的投資報酬率可能高於單是支領片酬所得。
然而,我總忍不住揣想,如果片子不如預期賣座呢?
演員工作何時成為股票、基金之類的投機事業,賺賠除了專業分析還仰賴機率、仰賴運氣?他們透過粹鍊的演技、人生經歷、歷年的票房成績所累積名氣和實力,以此定位片酬高低,卻因為大環境的不景氣而必須分攤風險,總不免讓人覺得片商心態太過狡獪,因為片商唯一支付的只有金錢本身,再無其他,而此刻還有人可以一起分攤風險,這樣的人生是否太過輕鬆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