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媒大事(中)
明報週刊登台 [責任編輯:陳遠宜]
在台灣媒體市場慘澹經營之際,港媒再度登陸。明報週刊於去年6月進入台灣市場,看好馬英九當選後兩岸經濟往來頻繁,以及台灣娛樂時尚雜誌市場尚有空間,將目標讀者定位為25歲到35歲的中產階級,報導內容聚焦於娛樂、生活及時尚。
明報週刊是武俠大師金鏞於1968年所創立,當時是為了吸引讀者購買報紙所贈送的刊物。曾投資中天新聞網的于品海於1991年向金鏞買下明報,但是因為個人投資虧損及進軍中國不順,在1995年再度將明報轉賣給馬來西亞木材大亨張曉卿。張曉卿則將明報集團跟南洋報業控股及星洲媒體集團合組成世界華文媒體集團,並於今年4月於馬來西亞及香港掛牌上市。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在香港有120萬份的報紙發行量,集團下的報紙包括香港的明報、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光明日報等。此外還擁有30家雜誌,包括亞洲周刊、明報周刊與明報月刊等,是華人世界的大媒體集團之一。
明報週刊登台,可以視為是世界華文媒體集團進軍大中華圈的一步棋。台灣的娛樂文化產業,向來是華人世界的風向球。但是明報週刊能否在台灣站穩腳步,則有待考驗。在2008年創刊的雜誌中,除了明報週刊鎖定中產階級,其他雜誌皆針對金字塔頂端消費者,顯示雜誌市場尚有分眾生存空間,市場的分眾性越來越明顯。但是全球性的經濟風暴,與馬政府上台後無改變的經濟寒冬,考驗著明報週刊的經營方向。雜誌的市場定位若不夠清楚,對消費者而言,買哪一家其實差別不大,以明週目前的編採方向,對台灣平面媒體市場影響著實有限。
Yahoo Google合作無望 微軟重思併購可能 [責任編輯:陳美靜]
2008年2月,當微軟宣布計畫以每股溢價62%、總價446億美元的金額買下Yahoo時,誰都沒有想到一年後的時局變化會那麼大。
對於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內獨佔鰲頭的微軟而言,它的痛楚來自於無法一舉囊擴以開放、分享為使命的網路世界,而Google在網路世界的壯大、強盛,也間接刺激微軟併購這個在網路廣告市場排行老二的Yahoo。
然而Yahoo當時的執行長楊致遠除了喊出賣掉Yahoo需要再提高100億美金來拉抬身價外,更不惜為了抵抗併購,而與同為競爭對手的Google提出關鍵字廣告合作邀約,一旦兩家網路廣告巨頭攜手合作,Yahoo粗估每年將可多獲得八億美金的現今淨收入來彌補孱弱的財務體系,也因而更有力阻止微軟的併購。
傳統媒體的廣告式微在歷次統計報表中早已不是新聞,也因此任何對於廣告市場有野心者絕對不會放過網路這塊肥美之地。網路廣告中除了早期陳列式、彈窗、電子郵件等類型之外,近年發展快速的則為搜尋式廣告,即台灣常見的關鍵字廣告。在關鍵字廣告運作的方式中,如Yahoo、Google等廣告賣方會根據搜尋字串的類型不同而設定不同的競標定價:一般常見的類型包括稱為大頭字眼的一般常用關鍵字;稱為長尾字眼的比較精準描述字眼;以及品牌字眼。
由於Yahoo表示在部分搜尋長尾字眼的頁面中不會放置廣告,因此預定與Google進行的合作案便是將Google的搜尋廣告置於Yahoo自家的長尾搜尋頁面內,簡單說就是Yahoo賣出搜尋廣告欄位給Google,再向Google收取費用,但是Google置放的廣告其實也是自家賣出去的廣告,而使用者的搜尋經驗則在一次一次轉賣下被記錄下來。
不過這項對於Yahoo有賺頭,對Google又可再次提昇市佔率的合作案在微軟、世界報紙協會、美國全國廣告主協會大聲疾呼下,終於被美國司法部提出攔阻,原因則是不令人意外的廣告市場壟斷疑慮。
於是,經過一年的努力,Yahoo與Google合作無望,Yahoo股價掉回當初微軟發動併購時的三分之一,楊致遠也因不敵股東不滿而下台,微軟則在再次被歐盟控訴壟斷時,一邊義正嚴詞地表示美國司法部舉止合乎正義,一邊重新考量是否要再次收購Yahoo。
《壹週刊》下架事件-反思學童性(別)教育 [責任編輯:葉倩如]
去年(2008年)10月許多市民反應當期的《壹週刊》雜誌封面情色尺度失當,台北地檢署認為各通路架上《壹週刊》封面照片涉及妨害風化,指示警方以嫌疑人身份傳訊雜誌總編輯和撰稿記者,並判定封面與內容違反善良風俗,全面下架。當期報導的內容是網路新興的「互動式攝影」活動。雜誌封面照片的女模和男攝影師雖然在三點和臉部打上馬賽克,畫面明顯可見全裸性交動作,內頁部份圖片沒有打馬賽克。
新聞局指出:「目前雖沒有出版法,但是仍有出版、網路分級的管理辦法,如果《壹週刊》依分級規定,原則仍可販賣,否則地方政府可依法加以處理。」在各超商的通路該怎麼擺放?「刊登限制級圖片,得依分級辦法規定,加上封套,置於超商指定地區」。同時,檢方判定因為不符比例原則,不扣查整本雜誌,因為《壹週刊》並非色情雜誌,刊載的色情圖片只占刊物的一小部分篇幅。
目前國內的出版法已廢止,《壹週刊》究竟有沒有違法,最後還是得依賴司法單位的判定。雜誌在一般超商上架的位置,目前沒有明確規定,一般中小學生放學後,取閱方便,反而激起「越禁越想看!」的心理,不禁讓我們反思:根植憑藉的中華傳統儒家文化,在刻意壓抑對「性/性別」教育的自由討論,是不是反而讓學童習得偏差的性教育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