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初,我參與三重社區大學於北縣蘆洲鷺江國小所舉辦的一場小型講座。晚上大約七八點左右,蚊子在小桌椅、小板凳與大腿間來回飛舞,左手邊一位穿著藍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下班後沒有休息就趕過來,正辛勤地做著筆記。右手邊另一位顯然剛洗好澡還飄著香 皂味道的婦女,聚精會神地聽著演講,不時回頭張望一下在教室內外奔跑的小男孩。大約十多個家長就這樣零零落落地散佈在這間小學教室內,看著 林世華 教授配合 投影片、手勢、表情與一些笑話,在接近三小時沒有休息的過程中,努力地把「一綱多本」、「多元入學」、「九年一貫」、「基本學力」等「爭議性名詞」向他們 一一講解清楚。
林世華是師大教授、前師大心測中心主任,這個單位最主要的業務就是主辦國中基測。我本來以為這麼小型的講座可能只是教育部派來的政策宣導人員,完全沒有預期到基測的負責人之一竟然單槍匹馬面對面地親自與這些家長溝通理念。顯然地,今天晚上應該也只是各地巡迴的其中一場。
在演講過程中, 林教授利用網路上普遍流傳的兩則考題,來測試家長的反應:「一、成吉思汗死於西元幾年?最遠攻打到今天歐洲的哪裡?二、若成吉思汗沒有死,當 時的歷史可能會有怎樣不同的變化?請從政治、經濟、社會的角度分析之。」他詼諧地詢問大家:「哪一題看起來比較厲害?你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會哪一題?」毫無意外地,所有家長都笑了,也都看明白什麼樣的考題是比較具有開放性。
兩個多小時之內, 林教授就這樣不斷地運用類似的具體例子,反覆講解、比較過去聯考與現在基測的不同,解釋基測考題改革的方向。對於「記憶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兩種抽象層次的差別,大部分家長也都能明確分辨,並表達支持基測考題的態度。
的確,從「按照下列四位唐朝詩人的生辰排列先後順序」,與「下列四則圖畫中何者最有可能是台灣西部海岸的風景」這兩種類型的考題來看,現在應該很少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能答對前一題而感到驕傲。初步看來,基測的確是比過去聯考還要進步的一種設計。
不過,就在這場講座的幾天以前,我在書局的架上翻到新一期的天下雜誌,專題是「我不想上學」。裡面運用許多聳動的文字和標題營造目前國中生慘烈的競爭畫面: 「每天從早上七點讀到晚上十點、一年在外吃七百個便當 ?? ,台灣的教育,正以一種戰爭的手段,要孩子們全力與分數搏鬥。」。然而,這些現象的背後,到底是 什麼因素所造成?天下的報導寫到:「一切的扭曲,在於決定高中職入學的基測大怪獸。基測和以往聯考不同,它比聯考更極化競爭。」原來,國中學生壓力變大的 原因是來自基測。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高雄市政府
台灣再出發—公義、和平、228
2009年二二八62週年紀念系列活動
|
62年前,受到日本引進之西方近代文明洗禮的台灣,與剛脫離封建王朝統治且飽受內戰摧殘的中國社會接觸,因文明和文化上的巨大落差,及中國封建腐敗政權的殘暴,引爆慘烈的228大屠殺。事發迄今直接見證慘案發生的受難者、家屬亦已老邁,二二八大屠殺及其後遂行的威權統治的殘酷事實,正隨著時間的消逝與台灣社會冷漠以待,失去對二二八該有的記憶及經驗價值的反思。影響至極,導致民主國家立國基礎的公平與正義,無法在二二八中盡到完整的伸張,台灣社會正重蹈近似二二八亂象的覆轍而不自知。
62年後,尚未踏穩民主腳步的台灣社會,由於政黨輪替,號稱「完全執政」的國民黨政權,竟不顧台灣主權,以矮化國格、萎縮自我,且幾近門戶洞開的方式向中國靠攏,影響層面擴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公衛等所有社會生活的範疇,近似228發生前夕台灣與中國接觸後的小衝突,是否會再次引爆更大的慘案,實令人憂心。從62年前的慘痛教訓看62年後的再度接觸,我們不得不慎思熟慮,這「一甲子一運」,是好?是歹?端看台灣人民如何明智判斷與抉擇。
為再度喚起台灣社會的人道關懷之心,審思今日正在重複發生的二二八現象,進而追求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以鞏固自由與民主,並成為台灣苦難歷史的反思平台,今年我們將引1987年追求「228公義和平運動」,走街頭與強權抗爭的精神,舉辦中樞紀念儀式,並以不同國家、不同議題的人權觀點,舉辦國際人權影展及228歷史教育與傳承的研討會,及針對二二八與今日近似亂象進行台灣人價值觀詮釋的228主題藝術展,同時以史實陳述的展覽及感性的音樂會作為228追思紀念。期望激發民眾對人權議題與近似228現象再次反撲的關注,重新審視228傷痕經驗能夠關懷、守護台灣的意涵,以生命、命運共同的體會,讓國人攜手踏實地站立於成長土地,展望台灣成為重人權、守秩序的嶄新自由民主國度。
【系列活動】
1.「二二八國際人權影展」
開幕式:2月25日(三)晚上7:00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場次地點:
(1)高雄 2月25日(三)~3月8日(日)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2)台南 2月27日(五)~3月6日(五)
國家台灣文學館(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2.「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研討會
時間:2月26~27日(四~五)上午9:00~下午5:30
地點:高雄市政府勞工局5樓簡報室(高雄市前鎮區鎮中路6號)
3.60年一運,歹命為何又輪?--「人治與法治」、「混亂與秩序」、「歹命與終結」
2009年二二八主題藝術巡迴展
開幕點燈:2月27日(日)下午6:30 高雄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入口處場次地點:
(1) 2月27日(五)~3月29日(日)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大廳、高雄市二二八和平公園腹地、部分愛河河面
(2) 4月6日(一)~4月25日(六)
台南神學院(台南市東門路117號)
4.座談訊息:
(1)3月14日(六)下午2:00 ~5:00
豆皮文藝咖啡館(高雄市五福四路131號2號)
(2)4月11日(六)、4月18日(六)台南神學院
5.「二二八事件62週年中樞紀念儀式」
時間:2月28日(六)上午10:00~12:00
地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廣場 (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6.「二二八紀念音樂會」
時間:2月28日(六)晚上7:30
地點:高雄市音樂館演奏廳(高雄市河西路99號)
7.「新生與昇華--二二八事件在高雄」常設展
開館時間:上午9:00~下午5:00(週一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紀念展示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詳情請洽: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02-23610028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07-2288823
(詳情請見)
|
|
既參與鷺江國小講座,也同時翻閱天下雜誌的我,顯然無法理解其中的原因:基測的考題內容顯然比過去的聯考還進步、更具開放性,那為何學生的壓力反而更大?
基測真的有問題嗎?我親自把歷年的基測國文考題作過一遍,其中需要記憶背誦的考題的確如同林世華所言,已經被壓低到極少的比例,大部分都在測驗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我認為考題的進步性非常明顯,在鷺江國小那場講座中,家長們的反應與表情也符合我的觀察。
只要對台灣教育現狀稍有認識,再加上簡單的邏輯推演,應該都會預測到,考題的變革將對教學會有重大影響。因為,「考試領導教學」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是台灣教育的沈痾,台灣人把考試成績當作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教育的目的就是訓練會考試的學生,老師的教學內容也以通過考試為唯一考量,「會考的才教,不考的不 教」。在相同的結構內,只要改革者透過改變考試命題理念與內容的方式,理論上就能連帶使得教學更趨開放活潑:過去聯考要求學生能記著唐朝詩人的生辰,逼使得老師也必須在平常教學時要求學生這種毫無意義的背誦能力,一旦基測不再如此設計,轉而期望學生要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對文意的理解力,老師的教學也應該會隨之改變。我相信,這種以考題變革企圖使教學正常化的理想,也是當初基測設計的動機之一。
然而,這才是最吊詭的地方。考題改變之後, 學校教學卻變動不多,平時測驗與作業一樣壓的學生喘不過氣來。面對那種測驗理解力、知識運用能力而不是記憶力的基測考題,練習越多、考越多,不是更容易得到反效果嗎?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為何大家還是繼續進行你死我活的考試競爭?
◆ 明星高中迷思背後的意識形態
或許可以換個方式問:為何那些能夠理解基測命題理念的家長,一旦自己的孩子進入國中後,卻仍然逃不過被捲進競爭漩渦的下場,一個接著一個彷彿身不由己般地跟著大家考試、補習、熬夜唸書?一個初步的猜想可能是:當大家都在補習,我的小孩當然也不能少,別班都在考試練習,我們班怎麼可以沒有,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 都紛紛跟進競爭的行列。即使大部分的家長都能明白基測考題的特性,也了解背越多、考越多,反而無助於小孩的成績時,卻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只 好跳進去跟著漩渦打轉。於是,這一切就變成黑洞,有越多人被捲進競爭的行列,競爭就越激烈,競爭越激烈,就會再有更多人被捲進來,如此反復不止。大家都對 過度競爭感到厭惡,卻很少有人敢不跟著一起競爭,因為大家都害怕成為那個孤單的落後者。
我的初步猜想在天下雜誌網站的留言板上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印證。
這位網友(下文簡稱為 ' 網友 A' )留言回應天下雜誌的「我不想上學」專題,他自稱任職於明星高中,看完雜誌後非常認同,因為他的孩子也是國中生,非常不捨小孩所必須面對的壓力和痛苦。
但是,網友 A 大概自己都沒有發現自己論點的矛盾之處。首先他說,以自己的了解,明星高中之所以是明星高中,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學生素質,因為明星高中的學生 都經過挑選。而且他也認為最理想的狀態其實是任何高中都一樣好,沒有所謂的明星高中,大家只要選擇就近的學區高中即可,但政府卻始終做不到這一點,使大家 只好想辦法擠進明星高中。最後,他進而批評基測的考題鑑別度太低,讓他的小孩必須辛苦地練習,以避免出錯,因為一旦不小心錯了一題,就可能掉了好幾個志願。
其實,只要順著網友 A 自己的論點把這段留言前後邏輯重新梳理一遍,反而可以發現背後的真相:既然他認為基測的鑑別度不高,所以, 經過同一份考題的測驗之後,可以去念建中的學生與其他高中的學生差別其實只有那一兩題的分數,如同他自己的判斷,決定一所高中好壞的最重要因素在於學生素 質,那建中跟其他高中的差異其實是很小的,去任何一家高中就讀都可以。這樣一來不就完全實現了網友 A 的理想:每一所高中職的水準差不多,不需要爭著念明星 高中,去讀自己社區鄰近的高中即可!那為什麼這位網友 A 或是孩子自己,要那麼辛苦地反覆考試、作測驗卷,害怕自己在「鑑別度不高的」基測中不小心出錯了一 題,就可能從建中掉到其他高中?若依照他自己的論點,在目前基測鑑別度不高的情況下,念哪間高中不是都差不多嗎?他孩子將來的建中同學或其他高中的同學, 差別只在於基測的 一兩 題而已嘛,有那麼大不同嗎?把自己搞得這麼累,是為了實質上的高中辦學素質?還是為了明星高中的名聲響亮?
其實只要把這位網友 A 的留言仔細推演後,答案很容易就可以被揭露出來。這種連她自己都無法發覺到的矛盾之處,恐怕才是他真正的意識形態。這其實是台灣長久以來 的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明星高中迷思深植人心的最佳例證。一方面批評明星高中,希望高中素質平均化,另一方面還是認為自己的小孩應該要讀最好的高中。如果 真的做到高中品質均化,學校之間的差異不大時,又哪來「最好的」高中可以讓他的小孩念?
問題的真正焦點恐怕在於,不管如何努力在各高中之間做到資源分配平均,「迷信排名、相信競爭、執迷品牌」的台灣家長們還是會想盡辦法從很小的差異中,分出高下找到第一名,然後期待自己的孩子擠進這間明星高中。表面上要求平等,私底下卻又希望自己人佔到最好的位置,平等是假的,競爭才是真的,骨子裡完全就是競爭邏輯,卻又要披上平等的外衣,才是這種意 識型態最偽善也最矛盾之處。這種意識形態根本否認多元價值的存在,只相信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按照單一價值從最優到最爛排列出好壞差異順序。
一旦對這種意識形態的內容有所了解,我們就夠完全同理地把網友 A 的這種心態,往前演繹到整體的教育現狀。
因為,基測當初的設計是為了配合將來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讓高中社區化,不要再有明星高中。所以,基測的初衷根本就不是用來篩選最優秀的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目的就在於「基本」兩字,只是檢測國中畢業生是否具有基本能力而已,不是用來作為升學的依據。然而,當政策制定者已經透過基測這項工具本身的特殊性,「暗示」、「明示」各位學生與家長不要再有升學主義的迷思,只要輕鬆準備、輕鬆應考,不同素質的學生自然就會分配到各個高中,這樣一來高中排名就不再重要。
目前,在基測實施的這幾年下來,前三志願以後的高中其實排名已經不明顯,高中社區化的趨勢已經漸漸出現, 林世華教授也提到,許多過去排名在中間位置的高中校長,多次表示基測使他們學校收到以前不可能出現的優良素質學生。然而,即使情況已經逐漸有所改善,但台灣家長的心態依然沒變,執意要在排名差異逐漸減少的狀態下,繼續分出高下。大家都了解高中品質均化的理想,但社區高中還是給別家小孩去念就好,自己的孩子就是要讀建中與北一。一旦抱著類似想法的人一多,到最後就是所有人繼續陷在惡性競爭的循環中。
就如同台灣的媒體環境,所有人都知道腥羶色新聞的負面影響,最好的情況就是大家一起約好不要報導許純美的消息,提供公眾有意義的新聞。但每個人都期待別人開始遵守新聞道德規範,卻沒有人願意獨漏新聞,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人讓步,要爛大家一起爛,大家一起沉淪。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