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荷 Warhol, Andy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華荷 【外文詞條】Warhol, Andy
知識分類:人文藝術:繪畫與書法 人文藝術:人物小傳
華荷,1987年攝。
AP
|
美國藝術家和電影製片人,1960年代普普(Pop)藝術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其大量生產的藝術頌揚了被視為陳腐的美國商業文化。他是一位幹練的自我宣傳家,他所設想的藝術家是客觀的,甚至沒有思想的人物,然而卻也是一位成功的名人、生意人及社會野心家。
華荷為捷克斯洛伐克移民之子,1949年畢業於匹茲堡卡內基工業技術學院,獲繪圖設計學位。後前往紐約市,在那裡從事10年的商業繪圖工作。1950年代末期開始畫畫,1962年因展出甘貝爾(Campbell)湯罐頭畫、可口可樂瓶及布利洛(Brillo)肥皂盒木複製品而一夕成名。1963年他利用照相絲漏版大量製作消費品的圖片,刻意表現消費品的平凡形象,然後又用眩耀的色彩複印變化無窮的名人畫像。這種絲漏版技術非常適合華荷的藝術創作,因為形象經過複製後變得冷漠呆板、缺乏人性,正好反映出美國物質文明的空虛及藝術家作畫時的不涉及情感。華荷的作品使他處於美國新興普普藝術運動的前鋒地位。
在1960年代,華荷專注更多精力於製片上。他製作的影片通常被列為地下電影,如《切爾西女孩》(The Chelsea Girls,1966)、《吃》(1963)、《幫我撈錢的人》(My Hustler,1965)和《藍色電影》(Blue Movie,1969),都以其新穎的色情、無情節的煩悶及無節制的長度(長達25小時)而知名。1968年華荷遭人開槍射擊,幾乎死亡。行兇者自稱為華荷的追隨者,是他地下電影和搖滾樂歌星集會、雜集的食客以及社交新奇人物的一員。此時華荷已變成時髦及前衛派藝術界相當知名的專家,本身就是有影響力的名人。從70年代起直到他去世,他繼續製造描繪政治及好萊塢名人的圖片,也從事廣泛的廣告繪圖及其他商業藝術計畫。他的《安迪‧華荷的哲學》出版於1975年,隨後有《70年代的畫像》(Portraits of the Seventies,1979)以及《安迪‧華荷的曝光》(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