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3-0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東協與歐盟的異同比較
阿扁弊案是否值得全面報導
  衛報週評:地球工程技術的利與弊



【社論】
東協與歐盟的異同比較
 
 

第14屆東協高峰會,在會場地主國泰國政局不安之中,3天會議順利結束,3月1日共同發表《全球經濟與危機公報》,簽署幾個文件,強調維護金融安定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表現了團結邁向2015年、實現東南亞共同體的精神。

在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之下,這個峰會雖然並未有什麼重大突破或引起國際特別矚目,但比起新加入歐盟、工業水平遠高於東南亞的東歐國家,在金融與經濟困局中,一再依賴向西歐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告貸甚至口出惡言,東協的振作與自尊的表現,值得肯定。台灣內部目前正激烈爭論如何與海峽彼岸簽訂經濟合作關係,而可保參與「東協加1」或「東協加3」,則應該對這個緊鄰的新興區域經濟集團,有起碼而不具成見的客觀瞭解。

東協10國最近幾年再三宣稱要邁向歐盟式的經濟共同體,去年提前簽訂《東協憲章》時,頗有自知之明,特別強調與歐盟的差異,這次峰會則明言歐盟是靈感來源而並非依樣模式,仍是自尊語言。

33年前的越戰時代,東協(最初只有泰、馬、菲、星、印尼5國)是在冷戰框架下應美國「反共的需要」而成立的。後冷戰全球巨變以來到最近10多年,東協成長為區域完整的10國集團,不但納入共產國家越南並以其經濟成就自傲,更疏美親華,從「東協10加1」到「東協10加3」,取得無政治意識形態、非關國際政治陣營,受中、日、南韓經貿提掖的合作關係,仍是自尊的表現。

這些自尊,是百餘年來被歐美海權帝國殖民統治壓迫剝削血淚史,直到二戰後越戰與馬共(馬華)抗英之戰的壯烈史,所鍛煉鑄造出來的;雖然,因為在工業文明等級上相當落後,從而造成經貿實力脆弱,在後反帝戰爭的和平歲月現實國際競爭中,力爭上游而又力有不逮。這是殖民地「出身」的東協,與老牌帝國主義兼兩次大戰製造者「後裔」的歐盟,歷史淵源情境的第一個大異其趣之處。

而東協與歐盟相類似之處,是在相對地理環境與國際關係的區域性上。所謂「相對」,是指歐盟為一完整的歐洲自然地理環境,而東協的自然地理複雜破碎,是太平、印度兩洋與中國西南大山,這三者「隔離」了世界所形成的相對完整性。國際關係的區域性相似,是指歐盟在俄羅斯、亞洲、北非、大西洋北美之間;而東協在中國、印度、東北亞、澳洲之間。

這兩種相似又襯托出第三種相似:歐盟要在美、俄競逐之下,擺脫武力威脅陰影,取得經貿自主自強;東協要在越戰、後冷戰的和平時代,美、日衰疲而中、印崛起之際,取得經貿自主自強。歐盟是飽經冷戰心理高壓之後,經過無數次國際會議折衝與密密麻麻的各種條約,歷經崎嶇坎坷的區域團結自保;東協是歷盡越戰、馬共叢林戰、柬埔寨大動亂之後,順應大國捭闔縱橫之勢,自然發展出來的區域團結自榮。

而兩者的相異處其實更多。歐盟是全球最單純最集中的基督教文化區域,東協是佛教、儒家、伊斯蘭教三大文化歷史性的重整匯集,最後蒙上西方殖民文化色彩。歐盟國家眾多而種族組成單純,東協只有10國而種族無比複雜。歐盟民主政治進步成熟,東協民主尚在發展之中。歐盟工業進步高度領先全球、東協工業起步維艱。歐盟人口老化、勞力不足、資源有限,東協人口年輕、勞力充沛、自然資源無窮……。最大的不同是:歐盟經貿自主但仍受美挾制,東協對中國經貿依賴卻完全自主。

(回目錄)



【左右看】阿扁弊案是否值得全面報導

【左看】
正面的公民教育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這半年來,台灣媒體一直持續密集地報導、評論阿扁弊案與司法審理的過程。有時,媒體的評論也踰越專業界線,沒有多少證據,僅憑著想當然耳的揣測就大發議論,指責檢調辦案不力、甚至是院方的審理規範等等。

雖然有這些種種不一的缺失,但總的來說,這半年來的司法審理扁案以及媒體的大肆報導,對於台灣社會來說,都是一項非常難得的司法教育、政治教育,當然也是深刻的公民教育。

首先,相對於台灣多年來落後的司法體制來說,即使這次是被動的在國際組織揭發後才落實偵辦,但特偵組一路走來,卻展現出過去無以比擬的辦案品質。特偵組固然有許多進步空間,但相對於過去,台灣檢調單位畢竟在這案子中進步了許多,也樹立了難能可貴的典範,讓後來者有所遵循。

其次,即使阿扁知法玩法的操弄司法程序,但這何嘗不是鍛鍊民眾的法律常識與公民權益。只要自己不犯罪,懂得基本法律程序與權益,難道不是現代公民的基本人權嗎?

其三,這次對於阿扁罪刑的司法控訴,可說是超越了政治意識形態的控制。

不論阿扁的政治權勢有多大、政治立場有多正確,只要有犯罪事實,就必須依法論法來論罪──這恐怕是這次案件報導與審理中最深刻的社會教育了。




【右看】
浪費媒體資源
陳安君/大學教師

最近半年來,台灣上班族拖著一身疲憊,回家打開電視,每晚看到的就是各台對於陳水扁一家涉及貪腐、洗錢弊案的各種報導、評論等等。

這雖然對於彰顯台灣民主開放、司法獨立運作,甚至全民的司法教育有著不可磨滅正面貢獻,但這對於全民資訊權益來說,都是長期性的太過於集中於單一事件,而呈現不成比例的媒體資源浪費。

表面上,台灣司法界能夠獨立於政治勢力之上,而憑依著檢調單位所掌握的證據來拘押前總統,但若細究之,這並非如此。

一來,這些貪腐案件其實早有跡可循,但當時在民進黨執政時,總是被司法界有意無意的延宕、寬容,以至於吳淑珍居然可以長期請假,幾達兩年,請問,這難道不是實質上的司法特權嗎?

事實上,若不是阿扁海外洗錢被國際組織抓到,這件事是否能開始查辦,還是未知數呢!

二來,所謂司法體系的獨立運作,在阿扁這種天才型犯罪者的反擊下,也是一刀之雙刃:它固然是不畏權勢檢察官的辦案舞台,讓民眾隨著檢調單位的深入追查,而了解阿扁不可告人的犯罪手法,但另一方面,它又何嘗不是精明但沒有良心靈魂的律師者流知法玩法的表演舞台──藉著各種無形脅迫證人、程序杯葛的手法讓自己客戶脫身。

這又有何正面意義可言?

(回目錄)


衛報週評:地球工程技術的利與弊
節譯■葉興台

人類為了自身利益,操縱世界氣候或控制天氣的能力,已不再是科幻小說的場景。人類已經研發有機會可以避免氣候變遷災難的技術,但這些技術可能有無法預知和潛在的致命後果,可能被運用為戰爭武器。儘管如此,對這些技術是否、如何或在何種環境下運用,目前人類並無共識。現在是人類開始草擬國際規範,管理未來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使用而協商的時機,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自信這些技術不會被濫用。

氣候變遷對全球衝擊的研究,已讓人類更加理解讓地球適合居住的複雜體系,我們逐漸熟悉大氣氣膠(Atmospheric Aerosols)的影響,以及雲在反射地表陽光和浮游生物在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角色。這項研究已促使科學家開始研發氣候調節(climate modification)的技術,這些技術有能力反制地球暖化的效應。

其中一種技術已進行一連串備受矚目的試驗,包括對海洋植入更多鐵。浮游生物仰賴陽光的能量,但就像在其他星球,它們需要營養物才能存活,增加海洋的含鐵量能使這些微生物大量繁殖,從大氣層裡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當這些浮游生物死亡,有些墜落在海床上,將碳固定在那裏。這個方法多有效,科學家仍有不少爭議。

另一種技術涉及到對高空大氣層發射硫酸鹽微粒,已有不少成功的紀錄。我們知道這個技術有效,是因為在1991年菲律賓品納杜波火山爆發,釋出1千5百萬噸二氧化硫到同溫層,在此形成了厚厚的氣膠微粒雲層,並在15個月內擴散到全世界,將高比例的太陽能量反射回太空,全球平均溫度降低了逾攝氏0.5度。

人類可用幾種方法仿造這個效果。環境學家羅夫洛克(James Lovelock)建議,可在客機的油箱注入富含未精製硫的燃料,以達成必要冷卻的目標;其他科學家則建議,對同溫層發射硫磺火箭可能更有效。無論採取何種技術,其衍生的副作用令人擔心。硫酸鹽會破壞臭氧,而降低陽光照射到地球的量,可能影響全球的植物和農作物生長。

理論上,這些隱憂是可以避免的。環境學家凱斯(David Keith)認為,有可能讓大氣層裡充滿微粒的雲層上升,將雲層固定在臭氧層之上,而鎖定在暖化現象較嚴重的地區實施,例如北極地區,但這種方法無法抑制大氣層二氧化碳量增加所產生的後果──海洋酸化。新技術無一可以提供完美的解答,運用這些技術所引發的正當性隱憂也始終存在。

若讓民間研發抑制全球暖化的技術,這種地球工程技術可能使權責單位喪失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誘因,我們絕不能讓此事發生。成本是另一個問題。然而,儘管有這些疑慮,有鑑於國際試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已經失敗,我們得排除運用地球工程技術的風險,這可能是我們避開或延後氣候變遷災難的孤注一擲,可能讓我們買到寶貴的時間,停止對石化燃料的依賴。

關於地球工程技術的討論已打消了不少疑慮。操縱全球氣候和天氣系統的技術很快就會與我們同在,無論喜不喜歡,它的存在已成為事實。因此,除了實際的運用以外,現在應考慮道德這種根本問題。我們能否運用手段來影響自然世界?如果這麼做,誰能決定何種暖化程度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我們該建構何種逆向的天氣模式為正常,何種應該避免?

人類控制氣候和天氣的能力是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人類不僅沒有屈服自然法則,反而加以控制。儘管如此,國際對是否、如何或在何種環境下運用地球工程技術,目前並無共識,人類極需對此進行討論。

全球的氣候和天氣系統顯然是互連的,有利於地球某部分的,可能會傷害其他部分。例如,試圖降低美國的降雨量,可能導致亞洲乾旱。這種地球工程技術倘若用作戰爭武器,將產生更嚴重和可怕的後果。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