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3-0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用貧窮來抵抗
官助勞工告資方
  井邊之蛙:「山寨傳奇」之看到黑影就開槍
  咄咄集:投資教育正當時



【社論】
用貧窮來抵抗
 
 

隨著經濟危機的擴大,「貧窮」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我們這個社會究竟如何看待貧窮?不容諱言,太多人習慣將貧窮與污穢、羞愧、低賤、愚懦、墮落等形容詞連結,以至於貧窮代表一種卑下鄙陋的狀態,窮人等同於在社會底層蠕動掙扎的「低等人」。

將貧窮污名化是當代消費社會最頑強的意識形態,正是這樣的意識形態,將滿足物質慾望變成永無止盡的勞役。政府也將經濟增長奉為最高信仰,而刺激消費則是不二手段。消費券基本上就是這一信仰下的產物。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消費」成為國民義務,沒有能力或拒絕消費的人就變成異端,只能苟活於社會的邊緣。

其實,人類文明史上真有一些不甘屈服於消費社會商品拜物教的異端,他們自有一套革命性的生活哲學,自願處於「貧窮」的狀態,用「簡約」來換取個體生命更充分的綻放。他們認為人的生活,「是」什麼(to be)比「有」什麼(to have)更有價值。他們看到人類不斷膨脹的慾望製造了永遠感覺欠缺的痛苦,而在滿足欠缺的過程中,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珍貴的事物,譬如愛情、親情、友情、互助、團結、分享。在歐洲、加拿大、美國、澳洲、紐西蘭都不乏這樣選擇貧窮的個人或團體,用「放棄」作為抵抗的武器,背離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增長的信條,自認為是「自願簡約」的奉行者,或者乾脆自稱為「減速者」(downshifters)。

他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系列的「自主選擇」來實踐簡約的理想。譬如,只購買當季的在地蔬果、儘量騎乘腳踏車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避免使用非必要的電器、節約用水。他們儘量學會自製物品,樂於耕種田園,寧願用以物易物、回收、維修來代替購買。他們堅持一個簡單的信念: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這種自願簡約貧窮的運動,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遍佈五大洲的「第四世界互助組織」(ATD Quart Monde)。組織創建者雷津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倡議追隨者都應讓自己處於匱乏狀態,因為,自願貧窮會讓志工更接近想要幫助的貧困家庭,更容易讓他們接受並取得信任。這種自願選擇的貧窮可以讓窮人脫離卑賤自慚,不必在富人面前低聲下氣。而一旦窮人建立自信,可以自我肯定,就會挺身和周遭的世界接觸,勇於表達,敢於對抗。

在台灣,當貧窮的現象擴大,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貧窮的態度?是否可以接受貧窮做為自願的生活方式?不是歌頌貧窮,而至少是不再以貧窮為污名,允許有人選擇自處於匱乏的狀態,拒絕消費,拒絕經濟增長的迷思,允許人們更團結互助,消滅剝削和壓迫,充分發展個性,讓社會往自由人聯合體的方向邁進。

(回目錄)



【左右看】官助勞工告資方

【左看】
危機國家 可有回天術?
趙萬來/大學教授

資本主義每發生危機,就是勞資關係斷裂時,雇與被雇兩廢,生產停擺,社會也停擺,倘不及時修好復工,那就演為政治動亂,恐有革命之虞,所以資本主義國家此時不能不大有為,眼下西歐與北美都在力行「銀行國有化」,自毀自由市場的信條,無異是搏命演出。同樣來到生死關的台灣,國家出手最重的,就是日前開始撥款補助勞工告資方,不惜直接得罪資產階級。

環視各國作為,台灣這樣對付經濟危機的招式可謂獨步全球,即使相較於自身長年官商勾結的歷史,也是空前的,何以故?

當然是反映此間勞工失業,受害的憤憤情勢空前嚴重,主政者生恐不測,在極度失衡的勞資天秤中首度換邊押注,難道官方別無他法嗎?是的!台灣有異於全世界的地方,就是沒有工會,島上名為工會者都是閹雞──只啼不生;或是豆腐──軟綿綿;或是花瓶──聊備一格,勞工毫無集結點,了無集體力,對資本略無還手招,勞動大眾俱成狼奔豕突狀,革命不可能,但是投票造反就在年底選舉,於是官方出焉,親力親為,槓上不法資方,這完全是官方自食其長期粉碎工會的惡果,倘有工會總攬工人事務,逕與資方集體談判、集體爭議,又何須官方制勞基法,憑添訟案呢?




【右看】
訟棍禍台 王如玄知否?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景氣猛跌,勞資糾紛勁升,去年達兩萬四千多件,較前年增加兩成四,瞻首今年走勢一路破底,是則工作現場的紛擾更加可畏,勞委會前(2)日啟動「勞工訴訟立即扶助方案」,撥出公帑6千萬元扶助勞工上法庭向資方索錢,為荊天棘地的勞資關係潑油點火,凶險之至。

當知,此時已是非常時期,豈僅勞工失業,主要是企業破產,正因為越來越多資方無力支撐,故而出現大量的、結構性失業現象,所謂「資遣」,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更能突顯其不可行,既已破產的雇主哪來餘財去打發受雇者走路呢?全世界只有台灣《勞基法》還殘有這種家父長式的恩庇觀念,錯把資本家當封建領主,早該修法了,事實上,勞工保險就涵括失業為第七項,老闆每月都付了勞保費的份額,怎麼還重複承擔資遣的義務呢?他如職業災害、退休等皆然,這些當前稱為勞資爭議的名目統統是落伍的勞基法所製造出來的,勞委會不正本清源,還一逕執著到底,無端煽起烽火。

相對於勞工群起控告資方,失業是小事了,因為訴訟必有勝負,勞工失敗,倘貪念不息,不會變質為超法律的集體行動嗎?倘資方失敗,誰還敢投資台灣?從律師轉業為勞委會主委的王如玄,可知訟棍禍台、亡台嗎?

(回目錄)


井邊之蛙:「山寨傳奇」之看到黑影就開槍
■徐世輝(企畫人員)

近年在中國出現的商品翻版風,開始受到媒體、文化界的關注。這種被戲稱為「山寨」的現象,最近被視為是中國版的「在地文化創意奇蹟」。最典型的看法,是認為中國的「山寨」的創意雖然有點「俗」、「草根」,卻顯示中國已經在翻版複製之外,開始出現文化創新的自主性、能動性。

這其實是一種「以果找因」的附會。

中國「山寨」的現象,並不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遭。日本電子產品在1970年代從複製「升級」成造型、創新取勝,以及南韓、台灣產業從1980年代的「海盜」、代工變成重視設計的經驗,都比中國的山寨來得早。

媒體、文化研究學者,似乎是從這些經驗來觀察山寨的發展潛力。但是,從歷史來看,出現了「在地需求融進產品翻版」的現象,並不意味著創造力的出現。

最明顯的反例,是家電產品在19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出現的「造型創新」風潮。當時,國外家電產品普遍強調外型設計、小改款,近年資訊電子產品在功能沒有大幅更動,卻頻頻換外殼材質、外型色彩的作法,幾乎是重複家電業的操作模式。然而,30年前的家電重視外型的原因,卻是創造力枯竭。當時,家電業在功能開發上遇到瓶頸,只能用造型設計這種低成本的作法來因應。直到1980年代,家電業才將焦點轉向關鍵零組件,讓家電產品的開發,脫離前一個階段只在顏色、外觀上做文章的尷尬期,當時,晶片在電子產品的成本佔了近40%的比重。

至於在中國「山寨」出現的各種「在地設計風格」現象,也不特殊。台灣家電業者在早期模仿日本產品造型時,就曾經將本地對於色彩、使用習慣的特殊需求納入設計過程。當時,出現了許多具有「在地色彩」的產品,例如,本地業者就曾經融合冰箱與米缸的概念,開發出白米乾燥儲存機。然而,當年的家電產品「草根創意」,至今卻似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這並不是創意不足,而是,產品的設計、創意,終究是要靠硬體生產來落實。缺乏零組件、製造為後盾的產品設計,最後只會淪於「玩弄創意」的下場。大約5年前,許多本地業者獲得國外設計獎的產品,最後無法商品化的關鍵,就在於開模能力、零組件整合能力不足,而非設計創意不足。

要觀察山寨是否可以「從量變到質變」,由複製、模仿進入文化創新,關鍵不在於設計,而在於零組件的研發能力。本末倒置,誤把現象當成本質來處理,只會讓我們陷入「看到黑影就開槍」的窘境。

(回目錄)


咄咄集:投資教育正當時
■羅德水(教師)

為挽救持續探底的經濟情勢與日益嚴峻的失業率,半年多來政府祭出各種措施,無論是發放全民消費券、提供失業救助,或是釋出職缺以創造就業機會等,不外希望能協助人民度過難關。相較於其他行業,教育體系內的相關受僱者,似乎較不受景氣榮枯影響,而比起其他努力擠出職缺的公、私部門,各級學校能提供的協助似亦有限。

其實,在一片刺激消費、鼓勵就業的氣氛下,教育體系可以切入的面向並不在少。我們建議,在經濟不景氣的此刻,正是政府擴大教育投資的最佳時刻,茲提供以下作法參考:

一、校園基礎建設全面翻修:經由不斷的宣傳與推廣,節能減碳的概念目前已深植人心,問題是,各級學校平日雖然努力推動環保教育,然而學校自身的基礎建設多數卻一點也不環保,特別是老舊的電路與供水系統,無疑是對學校推動節能減碳政策的一大諷刺。我們建議,學校建物本身就該落實節能減碳的政策,政府應專款補助,全面於各校架設國產太陽能面板、並汰換老舊電路與供水系統,這不僅是以具體行動落實環保,短期而言,當有助於擴大內需市場、刺激景氣復甦,長期來看,更可以為各級學校節省可觀的水電開銷,在景氣低迷的今天,還有什麼比投資教育更有意義?

二、汰換校園老舊資訊設備:作為台灣重要經濟支柱的資訊產業,在此波經濟不景氣中受創尤深,資訊產業從業人員不是遭裁員,就是大放無薪假,正想盡辦法要擴大內需的政府,應適時協助各校更新電腦、通訊、視聽軟硬體設備,並採購最新教材教具,供教師教學使用,此舉既有助於提升教育品質,亦不失為協助優質國產品牌及其員工度過經濟危機的具體作法。

三、補助學生購置資訊產品:為了刺激消費,政府年後曾經發放8百億元消費券,不過,成效如何似乎仁智互見,是否再次發放,實應審慎評估。其實,與其再次舉債發放消費券,何妨思考將這些錢投資在孩子身上,目前全國國民中小學在學學生人數共計約263萬人,若每名學生補助一萬元電腦(或其他資訊產品)購置費,總數尚不及消費券發放金額的3分之1,可行性如何,或可進一步評估。

環顧國內外情勢,這波經濟危機短期之間恐怕難以有所起色,如果馬政府擴大公共投資、刺激消費的對策無誤,擴大教育投資或許不失為兼具多重效益的可行之道。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