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9305】農村的生存遊戲—再生的爭議(李慧宜)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農村的生存遊戲—再生的爭議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新聞部「 我們的島」

作者: 李慧宜

◆採訪緣起

西元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放寬認定農民身分和興建農舍的條件,西元2007年,民進黨政府提出「農村改建條例」,去年年底,剛上任的國民黨政 府再提「農村再生條例」。近十年來,每次的修法和立法,大家都說要讓農村活起來。可是,農村活過來了嗎?農業需要的,是政府花錢蓋設施?還是提升產業競爭 力?農民期待的,是地價上揚?還是恢復優良生產環境?已經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鎖定農地整合、農村規劃兩大議題,涉及硬體景觀和文化傳承的發展, 「我們的島」將帶您深入農村現場,一探【農村的生存遊戲】。
——————————————————————

以往的台灣農村, 是怎麼樣的景象?民國五十七年的新聞畫面,一群農民正在歡欣收割,當時的國軍投入助割行列。旁白大聲說到:「一把把稻禾紛紛倒下, 鐮刀的唰唰聲,打穀機的嚕嚕聲,和大家的歡笑,譜成了最動聽的田野交響曲。」在穿插一段農村曲的音樂後,旁白又道︰「二期稻穀預計每甲的收成,最高一萬一 千多公斤,打破歷年紀錄。」

然而2007年八月出版的「江湖在哪裡?」,作家吳音寧在書中,落下了沈重嘆息,「歷史,輕輕踩過農人集 體彎駝的背,像踏過稻浪和水面。」現在,拿 出台灣農業的相關數據一看,是「農業產值占GDP 不到2%。」、「農民平均年齡53歲。」、「農家年平均收入不到20萬。」、「台灣糧食整體自給率不足32%。」

延伸閱讀

◎農在條例討論,台大聽歌(3/6)

◎農村再生條例美濃說明會(林吉洋)

◎還在門外-農再條例相關訪調報告(蘇花糕餅舖)

◎單靠硬體建設 農村難再生(胡慕情)

◎建築師與農舍: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孫德鴻)

經過短短四十年光陰,又才剛剛踏進嶄新的 21世紀,台灣農業的發展,卻越來越陷入絕境。我們很想知道,農民,為什麼不再驕傲地耕種?農村,脫離貧困的機會又在哪裡?農業,還有剩餘價值?還能復活再生嗎?

西元2008年十月,行政院端出「農村再生條例」,說要用十年的時間、兩千億的經費,讓農村活回來!十二月十八日,「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通過一讀。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學界和民間社團強烈質疑。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表示,政府要投入經費跟資源到農村是件好事,可是大家要藉著這個機會好好去想,那農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絕對不要 為了建設而建設。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及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蔡培慧一再強調,今天「農村再生條例」不是要做建設而已,它要動到農民的地,而動地的目的是 要以開發為主體的,不是以農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大家一定要想清楚。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則說:「我認為農村再生條例,充其量只不過是農村建設方案或建設計畫,但是不要掛羊頭賣狗肉,以再生農村之名把農地變成建地。」

台灣農村陣線

行到田中央‧兜陣作伙
護土地 挺農民
相招舉辦農再條例說明會

這樣一個攸關台灣土地、你我自身安全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我們邀請大家作伙辦農再條例說明會,人人都來護土地,愛農民!農村再生條例說明會由你和妳們主導,時間、場地由你/妳們決定!人人都可辦農再說明會,辦說明會真簡單!

2008年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預計花費10年2000億的經費來「再生」農村。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之後簡稱農再條例)究竟是什麼?它對農民、對非農民的我們到底有什麼影響?農再條例的施行會不會讓農民不僅吃不到這2000億的大餅,還要吐出自己的農地、自己的血汗錢?農再條例的施行會不會讓糧食自給率僅剩30.5%的台灣,面臨更嚴重的糧食危機,面對物價發漲卻買不到食物的悲劇?

你也想辦農再說明會嗎?只要你有-

一、有一群想了解農村再生條例是什麼的農民、社區、農村、部落、環境工作者
二、找到舉辦農再說明會的場地
三、寄email聯絡活動聯絡人,留下個人或團體聯絡方式。
歡迎洽詢台灣農村陣線!

我們將協助聯絡講員、提供完整的說明文件與相關影片、PPT簡報。
聯絡人:台灣農村陣線 洪小姐,電子郵件:eudora.hung@gmail.com

詳情請見

剛出爐的草案內容,訴求的是,農村的硬體建設和土地重劃。因為事關重大,再加上大部分農民,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所以民間只好舉辦一連串的基層農民說 明會。第一場的說明會,舉辦在台中東勢,接下來,從高雄美濃、台中石岡、屏東高樹和長治,一直到苗栗苑裡、台南後壁等,各地的農村,都加入了討論「農村再 生條例」的行列。

每一場說明會會場上的農民,很多都是頂著蒼蒼白髮、戴著老花眼鏡,努力地閱讀法條。每個人都很想知道,「再生」兩個字,是不是代表政府要出手救農村了?不過,情況不如大家期待,因為政府要動的,都是「硬體」和「土地」。

248農學市集的負責人楊儒門跟農民解釋,「第三十一條條文很好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對農村社區內,有妨礙整體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之寙陋地區,可以叫你改善。寙陋這兩個字,實在是很難形容。你們知道嗎?」

美濃月光山雜誌主編溫仲良問台下農民:「三合院算不算寙陋地區?」農民說︰「不算。不算。」溫仲良回應農民,「這是你講的啊,這是你們講的!如果今天政府請來的專業建築師或專家說,三合院不符合現代化的潮流,容易成為社區的死角或寙陋地區,那請問大家,農民該怎麼辦?」

法條提出的「寙陋」二字,讓人充滿疑惑。第一、寙陋的標準是什麼?是查無屋主、門破牆倒,還是外觀看起來雜亂無章?第二、誰來認定寙陋?是縣市政府、民間團體,還是看不慣隔壁鄰居的張三李四?在著手改善農村整體環境之前,政府到底知不知道,農村為什麼到處都有寙陋地區?

高雄縣美濃鎮的吉洋里,是美濃平原上寙陋地區最密集的地方。當地里長曾月飛指著一間路口的廢棄房屋說,「這個房子,十幾年了,十幾年沒有人住了!以 前有一對老夫妻帶著六個兒女住在這裡,可是老夫妻過世後,兒女都在外地成家立業,有些是到台北,有些是在高雄,事業很不錯,可是他們都沒有回來老家,更沒 有管理、維護,如果要他們整修,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的工作都在外地,把房子整修好,也是沒有人住。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我們農村不能養活大 家。」

吉洋里的破房子、空院子,是台灣農村的縮影。種田養不活人,人便往城市和工廠流動。以民國五十四年為例,台灣的總就業人口,還 有45.4%是農民, 可是到了九十六年,農民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已經降到13.3%。對於這些數字背後的現象,曾月飛很感嘆,他說明,單單一個吉洋里,就有超過二十棟這樣的 房子,再加上一些已經成為垃圾區的畸零地,吉洋里的環境問題,真的讓他非常煩惱。如果說,政府要來改善,當然大家舉雙手歡迎,可是房子、土地都是私人財 產,不可能說不經過所有權人同意說要改善就改善,政府不要太異想天開。

農村的生活景觀,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就算有人住,使用邏輯也跟都市大大不同。牆邊堆放的木柴、舊屋舍裡的農機具,都是農民生產文化的一環。政府不了解農民習慣,沒有關係,可是長期以來,連基礎建設都沒有做好,那是真的對不起農村!

像是吉洋里外六寮有一段排水設施,設施旁的產業道路上都是坑洞,很容易造成農民或民眾交通上的危險,也曾經出現農婦騎車摔傷的案例,但是縣政府、農 田水利會、第七河川局遲遲不願意處理,都推說這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一段三百公尺的產業道路,沒有民意代表關心、沒有主管機關負責,對於這樣的困境,曾月 飛認為,排水設施護岸不做好,產業道路就不可能重新鋪好整平,他要問政府,難道農民的生命安全,真的不如都市人?

「農村再生條例」第十二條,好意地將這類公共設施放進補助範圍,可是,長期以來,相關單位的失職與卸責,不能不追究!同時間,政府如果再不加強行政能力,重新檢討城鄉發展的資源分配,期待農村因此再生,實在是緣木求魚。

其實,環境改善、硬體建設,也只是「農村再生條例」的暖身,這套法律條文的核心,寫在第三章的土地活化,引發的爭議也最大。活化土地,是要保護生產環境?還是為了提高土地價格?在「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農舍興建限制後,「農村再生條例」更加大方,把農村土地利用的方式,從區段徵收、土地重劃,到整合型 農地整備,都寫得一清二楚。

舉例來說,草案第二十五條寫著,縣市主管機關擬定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時,若要將鄉村區建築用地範圍擴大, 可併同計畫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並得以「區 段徵收」、「土地重劃」、「協議價購」等方式辦理,接著,草案第二十六條明白寫著,主管機關擬定農村再生計畫時,可選定範圍實施「整合型農地整備」,經選 定之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超過3/5,且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土地總面積的2/3時,即可推動該區之農村再生計畫,而不同意被劃入的私有地主,只能選擇被 徵收或價購。第二十七條更進一步說明,該計畫範圍內之農地整備費用、拆遷補償費用,以及公路、水路、電信等公共設施工程費用,須由範圍內之土地所有權人共 同負擔。

討論到這個階段,終於得以發現,原來,「農村再生條例」的任務,是讓農地變建地,原來,政府救農村的方法,是提高農地價格。當其他國家積極提升農業的生產,保障農民的生活,恢復農村的生態時,我們的台灣政府,卻把土地當工具,來制訂農村的生存遊戲。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理事長曾旭正笑說,最近他看到很多農村再生計畫,大家都非常有創意和發想,可是他同時發覺,農民也要開始學習寫作文了,因為 寫出好文章,就有機會爭取到「農村再生條例」的補助經費。「農村再生條例」第九條清楚寫到,農村社區內之組織,應予整合並互推其中之單一團體為代表,共同 擬定農村再生計畫。

如此的構想很好,可惜過於浪漫。像是農會、社區發展協會、愛鄉促進會、產銷班,都屬於在地組織,如果涉及整合問題,誰能保證不會引爆資源爭奪戰。另外,這樣由下而上的設計,前提在於社區的自主能力,這個條件,農村準備好了嗎?

對此,曾旭正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從一九九四年文建會開始推社區營造以來,雖然有很多社區投入社造工作,可是目前在農村裡具有充分自主能力,可以自 行規劃的社區,絕對不超過一百個,所以,如果按照「農村再生條例」的規定,要農村社區自行討論並提出總體計畫,結果會是全部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

五十年前,農民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五十年後的現在,近九成農民成為兼業農,兼業收入高達總收入的80%,農民越來越少、越來越老。農業養不活農民, 農村要如何養活台灣?這個才是,農村最大的問題!如果要再生農村,不能忽略產業發展。現在,農民都在問,「為什麼務農賺不到錢?」、「子弟回鄉有什麼工作 可以做?」、「這些官員,都是農家子弟出身,怎麼沒有照顧農民?」還有更多更多的問題,迴盪在農村的田野水圳邊。

水泥化的野溪、 荒煙蔓草的木棧道,是農委會在農村留下的建設。開闢荒原地,基成瑞穗田,是開墾的前人在土地公前刻劃的見證。老夥房裡,祖孫兩人踩在 祖先的足跡上,踏出了未來的步伐。無論好的、壞的、美的、醜的,農村每一個角落,都詳實記錄著生活的時時刻刻。這個時候,農村再生的爭議,也即將被寫進歷 史。我們深刻地希望著,五十年後,台灣的農村,依然堅強的站在那裡。

◆側記

最近我常常想起,中國農村作家韓少功在「山南水北」一書中寫到,「都市以外,一直存在著人類更為廣闊和恆久的生命家園,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 去處。這點,需要我們記住。」最近,在追蹤「農村再生條例」的深度報導時,我特別常常想起這段話。尤其是拍攝過程中,看著一棟一棟荒廢的農舍,發現農舍祖 廳內的全家福或結婚照,我們實在無法不感傷,那些相片中的人,都到哪裡去了?那曾經開枝散葉子孫滿堂的農村榮景,為什麼消失了?期待這則報導,可以引發更多討論和迴響。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我們大概要失去澎湖了

(本文轉載自《人本教育札記》237期)

作者:史英

上個會期的立法院,不顧各界反對,還是趕在最後幾天通過了所謂的「博奕條款」;這原本是意料中的事:以目前立法院的結構,執政黨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誰也擋不住。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感嘆他們操作手法的高妙:誰都知道這件事情的幕後推手是想從澳門轉移陣地(因為中國封鎖大陸賭客)的國際賭博財團,他們的目標當然 是在台灣本島,但先選定澎湖做為跳板,由所謂澎湖地方人士,在立法院遊說修訂「離島建設條例」, 把賭場等同於跨海大橋一般的「建設」;同時給它冠上「博奕」這個封號,使得接在吃、喝、嫖、後面的那個賭字,突然就變得高雅起來了;最後,再弄出一個「地 方性公投」,把責任都推給地方父老。

[留言 / 瀏覽 / 轉寄]

 

讓失語的新移民女性自由表述

作者:鄭詩穎(南洋台灣姊妹會專案社工)

書寫、詩詞、肢體或音樂等藝文創作,對於許多生長在東南亞文化的人民而言,是稀鬆平常 之事;透過各種存在於生活中的藝術形式,人們抒發情感、表達情緒、與人溝通。然而,因婚姻移民遷徙至台灣,約十四萬的新移民(包含越南、印尼、泰國、菲律 賓等外籍姊妹)卻常因不諳中文表達、文化差異、社會歧視與偏見,使台灣社會忽略她們表達情緒與感受的能力和需求。

南洋台灣姊妹會作為 台灣第一個新移民自主成立的草根組織,自一九九五年起,即透過協助新移民女性認識中文為途徑,以中文學習過程作為培力(empower)的方式,恢復新移 民在異地的失語,使其有條件勇於表達自己,適應台灣生活。自此,南洋台灣姊妹會不僅持續進行新移民女性的草根組織和培力工作,同時從新移民女性的親身體驗 發現許多新移民面臨的困境,例如入籍需42萬財力證明、家暴、親職教育、社會歧視等,透過南洋台灣姊妹會的組織與號召,許多新移民願意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 益,也因此促成許多政策的改變,讓台灣社會更認識這一群來自各國的準國民。同時,南洋台灣姊妹會亦培訓東南亞多元文化講師,讓新移民女性至各大專院校、公 私立機構,與台灣人分享東南亞文化。藉此,新移民女性從『受教者』成為『教育者』,述說母國文化、與遷徙來台的心路歷程。

[留言 / 瀏覽/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討論到這個階段,終於得以發現,原來,「農村再生條例」的任務,是讓農地變建地,原來,政府救農村的方法,是提高農地價格。當其他國家積極提升農業的生產,保障農民的生活,恢復農村的生態時,我們的台灣政府,卻把土地當工具,來制訂農村的生存遊戲。 (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雷震、反對黨與社會運動研討會(3/7)
2009洪雅書房第447場例行性免費推廣講座:屏東環盟洪輝祥主講:綠農之家--農業與環保的關係(3/11)
鄉野三害之「光害」:千里步道第31次智庫沙龍討論會(3/13)
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4-維洛納二紳士
2009全國研究生歷史學論文發表會徵稿(4/13截止)
地球公民講座:粘鍚麟「環境運動與台灣」(3/6)
「性別、身體與社會」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 (3/9截止報名)
2009「城市遊牧影展」徵影片(3/11截止收件)
連署:檢疫,真虐殺!要求桃園縣立動物收容所全面開放認領養,作業公開透明
台社新書:《示威就是傳播:台社傳媒讀本》 魏玓、馮建三編
台社新書:《騷動流移:台社移民/工讀本》 夏曉鵑編
台社新書: 《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下) 夏曉鵑、陳信行與黃德北編
台社新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二期
電療聚樂部:古巴影展(-3/19)
支持台灣勞陣的萬千計畫
地球公民協會電子報第11期:透視潮寮毒災事件
台灣生態學會:懇請助印《『尋找一座島』2006、2007環境苦行紀實》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邀請您一起跟著電影去旅行(-4/26)
2009 碧潭音樂節(-3/29)
刑事人權法案推動聯盟邀請您加入連署行列
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綠農的家:小農徵求團購達人對抗不公平交易
「流浪法庭30年 全台捐書救司法」活動
「保護湳仔溪 反對高架橋  照片連署行動」緊急!!
節能減碳「我要生活單車道」連署
【徵人】人本教育基金會台北辦公室編輯部:採訪編輯,全職1名
花蓮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徵家訪員
智邦生活館「讓公益沒有數位落差」公益人文團體網路空間贊助方案
連署:搶救湳仔溝!還我清清小河不要高架橋!
人本台南辦公室急徵「執行企畫」一名

捐款公告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23)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30)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06)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20)
◎ 感謝潘忠政捐款 3000 元。
(2005/04/12)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9/03/05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日
執編周馥儀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