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3-10》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世界性經濟衰退與藍綠紅勢力的回應(下) | |
◎基改作物的美歐大戰:實質等同vs.潛在差異 | |
◎美國反煤人士封鎖國會電廠 | |
◎歐盟環境官員決定:維持基改玉米禁令 |
環境前線:世界性經濟衰退與藍綠紅勢力的回應(下) | |
■康世昊 | |
對環境倡議人士、勞工以及社會主義者這可化約為綠、藍、紅三股批判資本主義模式的力量來說,綠色新政和綠領工作,若成功地在技術更新的大旗下,讓傳統的、甚至已陷入不理性傾向的市場力量離開舞台,讓尚未成為壟斷資本的新技術產業開始發展,並成為較有保障的工作機會的提供來源,做為擺脫當下經濟危機的選項,是目前可見的三方都贊成的公約數。接下來的分歧點在於,這個新產業及其新(或舊)工作在其他領域的性質,三方勢力能否在監督中取得更多反制力量。 綠色經濟作為產業替代新準則 綠色經濟引發矛盾爭論的根源,首先來自市場本身。好比對英國來說,首相布朗倡議的綠色新政並不全然是新的理念對策,可能有更多成份來自發現英國在這塊不得不進入的市場上的落後。具體地說,英國擁有全歐盟國40%的總風力資源,卻發現自己在風力能源產業對電力生產的貢獻上,竟然落後於其他國家(所生產只到全歐盟風力能源的4%),也就是工作機會的創造潛力被嚴重侵蝕了(德國現有相關工作位置是英國的10倍)。做為一個現實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這其實是投資眼光的遲鈍。因此與其說英國是重視綠色能源,不如說是補做該做的功課。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產業綠化計畫,其實也包含了這樣的內涵。當然,能源產業的更新不是修修補補就可完成,國家整體建設計礎都需要重新整構。於是,可以預期的是一個以綠色產業、尤其是綠色能源產業的投資,做為經濟動力火車頭的新國家經濟。的確,在這個私人投資和資金借貸以及信用市場紛紛重傷倒地的時刻,凱因斯主義由公共投資創造需求的指導下,不難在現階段危機中成為創造就業機會的最重要可能性。唯一會引起爭議的,恐怕是在提供工作數量上到底是不是那麼有效。 就在世界性經濟衰退變成大家的恐慌之前,環保團體間關於資本主義或者市場體系能否於環境保護共存,早已呈現肯定和否定的不同立場。而綠色新政所欲促進的綠色產業投資,自然引起更複雜糾葛的爭論。綠色經濟做為藍綠都可接受的實際的起步,但前文中左派的質疑更在於,新建構起的框架下,能不能擺脫新自由主義經濟,形成更以公平利益而非利潤的經濟型態。為了這個目標,就還得回答一般民眾,也就是非生產工具持有者或大型投資商,是不是不需再面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建立的勞動無保障。 一個值得玩味省思的現象是,當英國和美國在大談綠色經濟的同時,近幾年不斷發展綠色產業的德國政府並未大聲呼應。因為德國經濟仍然在這波經濟危機中面臨衰退威脅,也因此更多的反省可以從歐洲社會裡觀察。簡單地說,真正根本的問題,還在於當這幾個字眼在英美政界逐漸變成主流時,到底誰可以保證綠領工作到底有什麼不可逆轉的進步性?我認為,重點就在於「工作」和前面的前綴字「綠領」有什麼關係?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檢視綠色新政承諾裡最重要的一塊:工作者在新產業建構裡的地位。 綠色產業上路 綠色勞資關係是重點 對於所謂綠領工作,來自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提議,就呈現某種更進一步的說法。倫敦區選出的歐洲議會議員,本身也是綠黨工會代表團的Jean Lambert及其同僚 Caroline Lucas,就積極鼓吹落實從工作場所開始綠化的概念。 所謂工作場所綠化並非種樹種草,而是承認團體協約的簽訂,內容是從確保工作環境的健康與安全開始,讓代表工會的綠色員工,能將企業的節能和清潔投資,與員工的工作權和健康結合在一起。其內容並不複雜,卻直接挑戰企業管理權,也就是提高工會的角色。倡議者要求藉由承認工會環境代表(green trade union representatives)在工作場所中面對的工安和健康問題上的地位,發展成為產業綠化的監督或參與地位。也就是說問題不僅僅是發展綠色產業的市場佔有,還包括動員產業成員的參與,將現有的產業開始進行綠化,而這已不是救危機的政府投資項目的選擇而已。 在台灣,現階段一片安靜的(無力的)社會力量集結上,我們只能被動地看著能源政策附屬在產業政策下,依循台灣發展模式,也就是仍慣性地以後進但快速的學習複製,企圖尾隨歐美國家的產業動力,再分享一部分綠色能源市場分割出來的利益。或許4月要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會見風轉舵的也開始大吹「綠色經濟」的法螺。民間團體在客觀危機氣氛的感染,以及主觀組織力量薄弱的打擊下,面對台灣是否能發產綠色產業,當然不願放任鴻海式的「哪裡市場有辦法以優勢進入就切入」的思考。社區、受雇員工在經濟危機中能不受資方利潤威脅工作權的綠色產業,是暫時能做的倡議,但工會界要打破沉默,小兵作戰的環保團體才有更多機會建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
(回目錄) |
基改作物的美歐大戰:實質等同vs.潛在差異 | |
■倪世傑 | |
上週我們提到,美國和歐盟在面對基因改造作物時,分別採取「實質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則與「潛在差異」(potential difference)原則,究竟這兩種原則有何不同? 在美國,認為基因改造作物與一般種植作物無異,這意味著,打從一開始基因改造作物便納入美國既存的農產品種植規範架構,毋須對基改作物另行規範。至於歐盟,則是將基改作物視為一項新科技的實際運用,不僅需要「審慎的釋出」(deliberate release),在種植、食用與飼料用都必須更為審慎。過去認為歐盟較支持「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這是以往環保運動開展的概念:除非科技不會對生物圈的生命或健康造成危害,不然就應拒絕使用。德國的廢核政策便是據此而來。 198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之前西歐國家反而是採取較為風險評估的立場,對科技發展抱持較正面的態度,美國反而具有一定程度的預防原則。 1980年代中期,根據食品、農作物與環境管理的分工,確定了美國內閣相關各部門的權責,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主管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主管農作物是否含有超量的農藥,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主管與農產品物種實驗相關事宜,並由農業部統合其他兩個機構。因此,農業部成為與開發基改食品的生技企業接頭的政府單位,只要生技企業證明其產品對人體無害,便可以比照一般農產品種植並上市。上述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後來被經合組織(OECD)、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接受。 一開始西歐國家也對實質等同性抱持同意的態度。1990年,歐共體就頒佈了90/220 EEC號指令,其內容是「審慎向環境中釋放轉基因生物」(deliberate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就是在任何在缺少化學或生物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審慎地將轉基因生物引入環境,使之能夠與普通大眾和環境接觸。2001年歐盟公佈2001/18 EC號指令,明確地採用了「預防原則」,審慎釋放的範圍可分為兩大類:實驗用以及包括栽種與進口的商業使用。指令要求轉基改產品必須載有「本產品含有基改成分」的標示,根據這項指令的要求,歐盟現在產品中轉基因成份低於0.9%的可以不需標識,正式標誌出「潛在差異」的原則。 預防原則的精神是否是西歐國家固有的政策?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除了1980年代中期對基改作物的態度仍是實質等同外,像是石油含鉛、狂牛症、輸血等問題上,美國要比歐盟更秉持預防原則,但歐盟則是在牛肉中的賀爾蒙含量、基改作物、藥品測試等問題上比美國要注重預防原則。 問題是,為何歐盟要在基改作物的議題上採取預防原則?美國杜克大學法學、環境政策教授溫拿(Jonathan B. Wiener)與歐盟官員羅傑斯(Michael Rogers)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歐洲的消費者比起美國的消費者對基改作物抱持更疑惑的態度,認為基改作物在未來造成的影響是不明確的,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未如美國民眾來得高;二、歐洲的環保團體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政黨,活動力與密度都比美國來得高;三、歐盟將預防原則當成一種農產品保護主義,阻擋其它國家的農產品輸入。無獨有偶的,美國盡力弱化預防原則,也是為了增加自家農產品的輸出。 預防原則在基改作物上的強弱程度,無疑說明了歐盟與美國在這項議題所反應的不同價值主張。已故的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教授認為,國家在制定政策時都必須考量其價值排序,從美國的政策來看,它較重視財富與選擇的自由,歐盟則較重視安全與公正的價值。然而,維繫安全與公正,需要民眾的反思與民主的草根實踐,這恰恰是台灣所欠缺的,也難怪成為美國基改食品的輸出地。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AIT)楊甦棣已經表示,未來幾個月內將繼續推動美國牛肉開放進口與美國藥品合理定價議題,台北當局在面對台灣人民健康時究竟會秉持何種價值,是民眾健康與食品安全優先?還是尊重美國農民與台灣倪肉進口的財富?甚至是台灣消費者選擇的自由?我們拭目以待。(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
|
(回目錄) |
美國反煤人士封鎖國會電廠 | |
編譯■潘忠廷 審校■莫聞 | |
在刺寒的風雪中,數千名示威遊行者3月2日走向美國國會燃煤發電廠,企圖引起立法者對環境變遷危機的重視。位於華聖頓東南方,距離國會山莊不遠的國會電廠的5個通道,估計受到2千5百名國會氣候行動(Capitol Climate Action)成員封鎖。 這座擁有99年歷史的老電廠,估計佔了立法部門3分之1溫室氣體排放量。過去它為立法建築提供電能,但現在只剩下調節美國國會大樓(Capitol Complex)溫度功能。與國會氣候行動合作的舊金山環境組織負責人威爾遜(Adrian Wilson)指出:「電廠不僅座落位置不佳,也造成環境問題。華府居民抗爭多年今天終有所成。3天前由派洛斯(Nancy Pelosi)與雷德(Harry Reid)寫給電廠,要求將燃煤轉為天然氣發電的信,顯示出直接行動使得改變快速發生。」 「山巒俱樂部超越煤炭運動」(Sierra Club's Beyond Coal Campaign)執行長尼爾斯(Bruce Nilles)表示:「國會發電廠停止使用燃煤,除有助當地居民呼吸更加順暢,正面效益範圍將不僅止於特區。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烈的手段是必要的,此外我們也將持續與國會和新政府共同合作,傳達跨州市間的明確信號,美國在8年後將熱衷於乾淨能源以及綠色工作。」 約1萬2千位大學及高中學生旅行至特區,參與華盛頓第二次的能源轉換會議,討論面對氣候變遷與商業取向間的問題。本次的能源轉化週會議與遊說日,是由50多個環保團體組成的能源行動(Energy Action)所籌辦,未來3天學生將參與史上的燃煤電能會議、直接行動與鈾礦開發、媒體與領袖課程訓練、草根性社團與反壓制工作坊。 |
|
(回目錄) |
歐盟環境官員決定:維持基改玉米禁令 | |
編譯■陳維婷 審校■蔡麗伶、禾引 | |
針對奧地利與匈牙利對爭議性基改玉米所制定的種植禁令,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議強制解除,卻在3月2日遭歐盟環境部長以壓倒性表決駁回。 本次環境部長會議首度由捷克擔任主席,共對3項執委會提案進行投票,決定是否撤除奧地利與匈牙利對兩種基改玉米品系的禁種條款。 在歐盟27個會員國中,有22國投票支持匈牙利維持對孟山都(Monsanto)MON810基改玉米的禁令,以及奧地利對MON810和拜耳T25玉米的禁令。 MON810基改玉米在市面以「Yieldgard」產品名稱販售,具有抵抗害蟲「歐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的能力。 由拜耳作物科學公司(Bayer CropScience)所改造的T25玉米則能夠容忍除草劑「固殺草」(glufosinate)。固殺草原本是瑞典化學質署建議禁止的農藥,但在2009年1月13日得到歐盟議會核准使用。 對於表決的結果,綠黨歐洲議會議員(MEP)盧卡斯(Caroline Lucas)表示:「歐盟環境部長的決定對於環境、農民與消費者都是好消息,也為往後反對基改作物的行動立下良好基礎。」 自從歐盟基改植物禁令在2005年到期後,歐盟執委會就開始試圖為相關禁令鬆綁。但所有解除禁令的提案都被歐盟環境部長否決。 盧卡斯指出:「執委會違反會員國公民的意願,提議強制開放種植基改作物,這已是第4次遭到歐盟政府否決了。執委會無視於公眾反對,持續闖關推動有利於基改作物的方針,讓人深感困擾。」 在2007年2月,環境部長會議否決了執委會企圖解除匈牙利基改玉米禁種條款的提案。匈牙利隨後提交了4份關於MON810基改玉米對環境影響的研究,讓執委會交給歐盟食品安全局進行評估。 2008年7月,歐盟食品安全局做出結論,認為這些研究並未提供新的資料,無法用以支持匈牙利對MON810的禁種令。 執委會因此再度向部長會議提案解禁,匈牙利也開始傳播一封文書,當中引用一連串顯示MON810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研究,認為禁令應該維持。 匈牙利是歐洲最大的穀物生產者之一。1995到2000年間,奧地利、法、德、希臘等國陸續禁止歐盟核准的基改作物,匈牙利在2005年1月跟進,成為東歐第一個禁止MON810基改玉米的國家。 環境部長會議接下來還要陸續為法國與希臘的基改作物禁令進行投票。根據歐盟民調處在2008年3月的調查,匈牙利有7成受訪者反對基改生物,奧地利則有6成2,法國有7成,希臘也有7成7的受訪者表示反對。 盧卡斯表示:「我們希望環境部能繼續堅持把關。不過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歐盟對基改生物的明確政策。在2008年12月,27個會員國已經一致決議,必須優先檢討針對基改作物的風險評估流程。」 來源/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