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婦女新知電子報
2009.3.13/報主.婦女新知基金會

 

本期內容:
‧「性別失衡的振興經濟方案」婦女節記者會
‧【中國時報─觀念平台】拚經濟 切勿性別失衡               文 / 簡至潔

報主的話:

        婦女節前夕,藍綠政黨為審查45000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立院爆發嚴重衝突,在野黨批判預算規劃失衡、重北輕南;但沒有人注意到這5000億的龐大資源分配,其實也是性別失衡、重男輕女。

        婦女新知基金會為此召開記者會並投書媒體,強力要求政府在投注如此龐大社會資源救經濟的同時,更必須提出這5000億涵蓋的所有政策方案之性別影響評估,絕對不能只看總體經濟數字,而看不見整體背後的性別差異。

        除此之外,更進一步提到台灣長期以來由多數女性無償背負的家庭照顧工作,才是國家重要的內需,政府不應再以缺乏財源為由繼續漠視,早應將公共照顧體系納入國家重大之民生基礎建設。                 


 


 

性別失衡的振興經濟方案

擴大內需?被漠視的內需就在女人身上!

 

2009.3.7 婦女新知基金會 婦女節記者會

 

Ø                  記者會出席代表:

  (婦女新知基金會 董事長、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劉毓秀(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劉梅(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

沈秀華(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清大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梁育純(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執業律師)

 

 

        婦女節前夕,藍綠政黨為審查45000「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立院爆發嚴重衝突,在野黨批判預算規劃失衡、重北輕南;但沒有人注意到這5000億的龐大資源分配,其實也是性別失衡、重男輕女。

 

經濟危機,女性所受衝擊更甚男性

 

        國際婦女節起源二十世紀初,歐美各地女性自發性走上街頭,抗議女人被壓迫與不平等對待,大聲要求增加工資、縮減工時、以及選舉權。100年後的今天,女性的工作權益仍舊被遺忘,尤其是在經濟危急的時刻,女性往往被要求讓出工作機會給男人、回家自謀生存。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1]與國際勞工組織(ILO[2]這幾天紛紛提出警告,認為經濟衰退對女性的影響高於男性,因為女性的平均薪資本較男性為低,而且多從事不穩定與兼職的工作。國際勞工組織預估,今年全球失業婦女可能比去年多出2200萬人。

 

        從近來本會接獲的電話顯示,有越來越多剛懷孕或生產的婦女,被公司以不景氣為由解聘;而且近來遭受無薪假影響者,多為生產線作業員,通常為女性居多;負擔育兒責任而無法全職工作的單親媽媽,經常選擇兼職、彈性高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往往因為取代性高,因此在經濟衰退時最容易被裁減與縮編。但我們在這一波失業潮、無薪假的統計中,卻無法看到政府進一步針對「性別統計」進行分析,更遑論政府如何找出失業女性的需求,讓拼經濟的同時也照顧到女性需求。

 

重男輕女的45000億振興經濟方案

 

        劉院長護航45000億特別預算的理由,始終停留在總體經濟成長率的提昇。我們並非不支持政府投注經費振興經濟,但是從政府提出的概略經濟數字中,我們完全無法瞭解這一波的振興經濟方案,對於不同性別的公民將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什麼樣的工作機會會被開創與釋出,而這些工作機會又解決了哪一群人的失業問題?

 

        檢視這一次45000億的特別預算,除了花在就學與就業安定的367億元,超過4000億的經費擬用於硬體工程建設。根據去年(2007)主計處的就業統計,工業(包含: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電力及燃器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造業)的就業人數中有將近7成為男性,女性就業人數不及男性的一半。也就是說,政府宣稱這一波振興經濟方案可能開創出的就業機會,恐怕是性別不均等的,其所能解決的男性失業遠遠高於女性失業。失業女性若想寄望政府的振興經濟方案,恐怕要大大失望。

 

        政府在思考提升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時,不能只著眼於整體失業率與無薪假的人數,總體的勞動統計無法反映不同性別的人,在這波失業潮中所受的衝擊。我們認為公部門提出任何經濟振興方案前,都應該納入性別觀點,考量資源分配的性別平衡,避免以提升整體的經濟效益為由,掩蓋其所造成的性別不平等。

 

被漠視的內需:內需非常大,只是看不見

 

        上個月發生媳婦悶死癱瘓婆婆的人倫悲劇[3]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媳婦自首後說道:「我獨力照顧婆婆力不從心,壓力大,沒薪資,比外傭還不如!」清楚點出台灣社會如何將女性家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免費、義務、有愛心的照顧者。而且不只是其他家庭成員如此,連政府在規劃照顧政策時,也理所當然的把現有的家庭無酬照顧者當作毋須解決的部分,而僅規劃殘補式的福利措施。

 

        從現有的數字估算,台灣目前有四十萬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與失能者在家照顧,去年請領保母補助的人數也只有12000人,和每年20萬的出生人數相去甚遠。我們並非倡議家庭免除所有照顧責任,而是認為,家庭照顧責任不能理所當然的單單被視為媳婦、單身女兒、妻子、老媽等女性家人的責任,而應該由政府、社會與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分擔。

 

        台灣的生育率已經跌破1.12%,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人口老化速度正在迅速攀升,從現在每十人中有一個老人,到2025年,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這些數字反應出台灣有非常急迫且龐大的照顧需求,沒有普及且多樣化的照顧體系,台灣人口失衡嚴重將更為嚴重。但是政府卻忽視如此重要的民生需求,遲遲不肯規劃與投注經費於高瞻遠矚的「照顧公共化」政策,只有當探討社會少子化趨勢是否將造成國家競爭力下降時,或是發生媳婦殺死婆婆的人倫慘案時,才來怪罪個別女性不生育、心腸狠。

 

        擴大內需似乎成為政府救經濟的神主牌,只要以擴大內需、救經濟為名就要求全民買單。但我們想要質疑的是,多年來婦女與社會福利團體不斷要求政府建制公共照顧體系,以減低家庭照顧負擔、提升照顧品質,避免女性淪於無酬且負擔沈重的家庭照顧者,但政府總以缺乏財源為由延遲開辦,或是縮三扣四、討價還價。因此,台灣不是沒有「內需」,而是政府沒有看見台灣沈重的照顧需求。

 

照顧體系民生建設 也是國家重大基礎建設

 

        國際勞工組織(ILO)提出建言,認為在經濟危機正是政府思考社會政策新方向的機會,當政府設計和執行經濟振興方案時,應該投資於更有助於婦女就業的基礎建設。若從多數由女性從業的照顧產業思考,台灣到去年(2008)年底,外籍看護工人數已經超過16萬人,加上雇主自行負擔的就業安定基金,台灣家庭每年聘用外籍看護工所付出的成本就超過400億。而且由於多數外籍看護工被迫負擔超過一人的工作量,若將這些私人聘僱的工作機會,轉化為「照顧公共化」政策而由國家聘僱,將帶來不只16萬個工作機會,其所創造的「經濟成長」也才能如實反映在政府急迫想提升的GDP數字。因此,國家建制公共化的照顧體系,不但不會拖垮經濟,反而能夠造就永續發展的民生建設,對經濟有絕對正向的助益。

 

        此外,當政府在談基礎建設時,我們認為應該挑戰「建設」的意涵,所謂的公共基礎建設不是只有工程硬體建設,服務輸送體系、人才的培養、文化的提升都是國家重大基礎建設的一部份,若政府一味將建設著眼於造橋、鋪路、蓋屋,甚至越過事前該做的環境評估就急於大興土木建設,又不把照顧需求等民生建設視為優先且急需的建設項目,那麼我們幾乎可以預期,這一波為了挽救經濟所做的工程投資,恐怕只會帶來更多的蚊子館和生態環境破壞,而無法實現國家資源公平合理分配的性別正義。

 

 

 

記者會相關新聞報導

n 2009.3.7 中央通訊社 / 馮昭】婦團:45000億預算案救失業 重男輕女

n  2009.3.8 聯合報 / 何定照】 擴大內需重硬體 婦團:建照護系統  

n  2009.3.8 蘋果日報 / 張勵德】勞委會改口 產假無薪將開罰

n  2009.3.8 苦勞網 / 孫窮理 國際勞動婦女節  新知促推動照護托育產業 

n  2009.3.8 立報 / 史倩玲】興經濟救失業 政府重男輕女

n2009.3.8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五千億創造死建設 女性要說:無視人民活需要

   




 

拚經濟 切勿性別失衡

 

2009-03-10

中國時報

文 / 簡至潔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

 

     藍綠政黨為審查四年五千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在立院爆發嚴重衝突。在野黨批判此預算規畫失衡、重北輕南;但沒有人注意到這五千億的龐大資源分配,其實也是性別失衡、重男輕女。

 

     國際組織這幾天紛紛提出警告,經濟衰退對女性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為女性的平均薪資本較男性為低,而且多從事不穩定與兼職的工作。但在這一波經濟海嘯中,公部門完全沒有提出失業人數與放無薪假人數的性別比,反而急著推出各種以救經濟為名的方案。我們想問的是,這些救經濟的方案到底解決了哪一群人的失業問題?又滿足了那一群人的需求?

 

     檢視這一次五千億的特別預算,有超過四千億的經費擬用於硬體工程建設。根據前年主計處的就業統計,工業(包含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電力及燃器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造業)的就業人數中,有將近七成為男性,女性就業人數不及男性的一半。也就是說,一波振興經濟方案可能開創的就業機會,恐怕是性別不均等的。

 

     此外,政府頻頻以「擴大內需」為由,投注大量社會資源於工程建設,但台灣真的沒有內需,非得要大興土木才得以擴大內需?台灣的生育率已經跌破一.一二%,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人口老化速度正在迅速攀升,從現在每十人中有一個老人,到二○二五年,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

 

     這些數字反應出台灣有非常急迫且龐大的照顧需求,若再不改善人口結構,台灣社會將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支應龐大的依賴人口。但是政府卻遲遲不面對人口失衡問題,不將公共照顧視為重要政策以減輕個別家庭負擔,反倒將少子化問題歸咎於個別女性不肯生育;或是在發生媳婦殺死婆婆的人倫慘案時,怪罪家庭照顧者心腸狠。

 

     經濟危機正是政府思考社會政策新方向的機會,在這個時候投資照顧體系將有助於GDP的提昇。以外籍看護工為例,台灣到去年年底,外籍看護工人數已經超過十六萬人,台灣家庭每年聘用外籍看護工所付出的成本就超過四百億。若將這些私人聘僱的工作機會,轉由國家聘僱本國勞力,由使用者部分付費,將帶來不只十六萬個工作機會,其所創造的經濟成長也才能如實反映在GDP數字。

 

     當政府在談基礎建設時,實在應打破過往工程才是建設的概念了。服務輸送體系、人才的培養、文化的提升都是國家重大基礎建設的一部分。若一味將建設著眼於造橋、鋪路、蓋屋,那麼我們幾乎可以預期,這一波為了挽救經濟所做的工程投資,恐怕只會帶來更多的蚊子館和生態環境破壞。不但無益國家長遠發展,更會加深性別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