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3-2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丟石頭比賽
台灣有族群爭議嗎?
  井邊之蛙:募兵制的核心不在於專業
  咄咄集:教育的樸相



【社論】
丟石頭比賽
 
 

郭冠英事件延燒,新聞局於3月23日依公務員考績法第12條第3項第5款,「公務員言行不檢,嚴重損害政府及公務員聲譽」規定,將郭冠英免職。一向強調「依法行政」的馬英九總統也隨即嚴詞譴責郭的「不當言論」,讚許新聞局「做出明快而適當的懲處」。

這一事件引發言論自由與公務員倫理的爭議,其實已觸及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當局祭出公務員考績法將郭冠英開鍘,既無以讓綠營批評者住嘴,也無以讓當事人心服。民進黨立院總召說這只不過是行政當局的「斷尾求生術」,郭冠英本人也說這是「政治決定」,顯然都不認為一紙公務員考績法族以論斷是非,弭平爭端。

郭冠英事件發展至今,所謂公務員倫理的部分已經被公務員考績法所判定。然而,若是深入探究,考績法條文所規定的「言行不檢」以及「損害政府及公務員聲譽」等文字,其實都十分抽象,難以判準。真正能夠裁斷的,大概只有兩者:一是凶猛的輿論,二是長官的心證。然則,長官心證的形成,不免又繫於輿論的凶猛。而在台灣,我們都很清楚,所謂輿論,往往就是丟石頭比賽。

基督教《聖經》裡有一則故事:法利賽人抓住一個據稱是通姦的婦女,問耶穌是否該依據摩西的律法,用石頭把女人砸死。耶穌回答,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先用石頭開砸。結果,在場群眾只好一個個摸著鼻子離去。

這個故事的要義是:法利賽人心懷詭詐,意圖利用弱女子為工具來構陷耶穌,耶穌若說不能砸石頭,就違背了摩西律法;若說可以,又觸犯了羅馬帝國不得動用私刑的規定。這是一群偽君子運用權謀,以婦人為代罪羔羊,意欲讓耶穌陷入兩難處境,以達到加害的目的。

在當代民主政治中,言論自由與律法規範是另一種兩難。當然,律法雖然是對個人行為的制約,卻不必然是自由的對立面。就像自由主義開山祖洛克(Jhon Locke)所說的,「無法之處,即無自由」。但是,洛克也強調,法的要義,在於要能夠一體適用,要讓每一個人都很清楚行為所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然而,從郭冠英事件來看,他的那些所謂「偏激文章」多發表於陳水扁當權時期,當時的族群動員與仇恨罄竹難書。法國思想家貢思當(Binjamin Constant)強調真正的「自由」,正是體現在公民不服從的可能性。任何公民、乃至公務員,對於不正當的政府以及類似獎勵告密、拒絕接納政治難民等非人道的法律,皆有反抗的權利。

今日對郭冠英窮追猛打的人,難道不是昔日民進黨官府粗暴言行瀰漫的助長附和者?奉勸諸君,在向郭冠英丟石頭的時候,何妨溫習一下法利賽人的聖經故事!

(回目錄)



【左右看】台灣有族群爭議嗎?

【左看】
政治共識才是問題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郭冠英文章引起了族群議題,但這其實是一個假議題,或頂多只是一個次要議題。

這次爭論反映的真正問題焦點,在於:為何台灣民眾至今仍無法在基本政治認同上,達成共識?這問題雖然與族群有關,但族群本身卻不是絕對因素,來決定這問題的討論方向。

也就是說,族群本身從來就不應是問題,即使台灣幾個主要族群之間有歷史、文化上的差異,以當前的主客觀條件來說,都可以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欣賞的多元價值的互動。另一方面,台灣本身的政治認同與兩岸關係,至今還未在關鍵癥結上釐清,以致於會不斷落入主觀的歷史情感包袱。

一旦這些問題落入了主觀情感網羅中,則本來是有正面意義的族群文化與情感,就會加深不必要的情感糾葛,而難以客觀的釐清自己承襲的情感、更難以掌握現實上的利益考慮。

其次,在各族群歷經戰後50年來的共同社會經驗,本來會有極佳的主客觀條件達成扎實的政治共識,但卻在大陸與台灣複雜而深厚的現實互動下,而難以進行理性討論。

在今日族群議題又被挑起之際,我們更應擺脫族群陰影,理性的面對兩岸關係與台灣政治前途,徹底探討台灣自己的政治共識。




【右看】
族群議題的陰影
陳安君/大學教師

近日新聞局駐加拿大官員郭冠英的匿名發表文章事件,引起了一個重要爭議話題:台灣內部是否有族群情結、族群歧視的問題?

如果從社會族群融合的各方因素來觀察,台灣主要的幾大族群的融合,早已不應是問題了。例如,阻礙族群相容的主要因素,如不同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化、乃至於歷史記憶的隔閡等,在今日的閩客與外省族群間,早已不是問題了。

在過去,如果由於台灣近百年來獨特的歷史命運,而造成戰後外省民眾與本土民眾有不同的歷史經驗與社會認同的話,但所謂外省第二代、第三代乃至於第四代,早已有極高的比例與閩客籍通婚、一起求學、一起在職場上做同事、合組事業等等。台灣即使還有族群差異的話,基本上,乃是基於過去歷史殘餘因素,而衍生對當前台灣前途的政治認同上差異而已。

但這種政治傾向的差異,其實也不斷在縮小中。否則,這次馬政府也不可能會獲得高比例閩客籍民眾支持而掌握政權。

因此,這次郭冠英的言論挑起了完全不必要的族群爭議。但本來不應是問題的誇張論述,卻引起社會各方矚目與反彈,可見台灣社會深層,還是有族群陰影,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回目錄)


井邊之蛙:募兵制的核心不在於專業
■徐世輝(企畫人員)

國防部於上週表示有意實行「募兵制」,所引發的討論,重點幾乎都集中在兵源、訓練。在這個圖像下,募兵制似乎與「專業」劃上等號。不過,這樣的想像,卻恰恰是違反現實。

現代軍事對於「人員專業」的思考,與工廠生產線有類似的軌跡。軍人的作用是完成武器投射、摧毀目標,武器的發展越精良時,軍人就不需要有太多的戰技,而只是按鈕、發射武器的操作員;相對的,當武器的發展不足以達成目標時,戰士的專業、訓練就很重要。戰機飛行員的素質需求,就是這個模式的最佳說明。

這個概念是來自於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在作戰經驗、人員素質都不如德國、日本的狀況下,開始以「消耗戰」的概念來因應。美國軍方聘請大量的企管人才,從武器消耗量、人員傷亡等資料,計算軍方需要的武器數量,以及戰爭所需的資金。例如,美軍估算,擊斃一個敵人所需消耗的彈藥量,將近是德軍的10倍,因此,美國在戰爭中的各種行動,包括轟炸德國工業區,目的就是維持美國在軍火的生產力優勢。

在這個經驗下,作戰的關鍵是發展軍事科技,然後,再由少數幕僚從事計畫的制訂,讓軍人只負責執行工作。整個概念類似於現代企管對於生產線的規劃。這個作法從1940年代起,堪稱是運作有效,美國用豐沛的後勤壓垮德國、日本,以及韓戰的中國、北韓,冷戰期間的蘇聯也被龐大的軍費支出拖垮;如果只單純看軍事行動,美軍在越戰的戰績並不遜於北越。這些經驗使得近70年來的美軍運作核心,幾乎都是後勤、武器開發,而不是戰術、幕僚。

二次大戰前的戰爭,重點在戰術、戰技,德國是重要的典範;二次大戰後,戰爭的重點在工業實力,軍人的「專業」,將軍的臨場能力、士兵的戰技,反而不如計畫、後勤人員來得重要。

在這個模式下,募來的兵,其重點是快速融入軍隊文化的素質,人員越精簡,軍事資源才能挹注到武器的採購。就像是大量生產體制下的產業工人,重點不在於精良的手藝,而是服從領班指揮的人格特質;當工廠無法採購優良的機器、達成生產目標時,工人的「技術」才會成為焦點。

現代軍事需要大量的武器、後勤作為基礎,在此之下的募兵制,其實是要減少人員成本,將預算移轉到硬體採購。眾人以「專業」來思考實行募兵,而不討論軍方的計畫能力,無異於捨本逐末。以美國為例,真正的「專業」戰士,不在軍方,而是在「黑水」之類的外包傭兵公司。

(回目錄)


咄咄集:教育的樸相
■吳忠泰(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生命來自愛情的結晶,更多來自無明;生衍不息其實非關莊嚴,然嬰兒啼聲使人不忍,學步學語使人鼓舞,長者不自覺有悲有喜,有期待,有責任;是養育,是教化。

然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人生惶惑中摸索前進,大千世界的繽紛也不由分說的引發好奇,如果深信生命自有磨難,也自有出路,設校勸學乃如容器,盛也納也而已,為人師者,無非學伴而已,行政也者,協調及奔走資源罷了,一切唯期學子探索得宜。因為承擔,才會為生命的弔詭曲折而歎息;會對知識敬畏,才更有教學相長的動力。作為教師,貴在深知自己的有限與不足,在唯恐「所教有錯」中顫巍巍的前進,以至退休仍不能確信自己已忠人之事,是否帶領學生在以管窺天。

對多元價值、多元智能如有真正信仰,才會相信人間應是眾妙而非獨芳,從校園起就證明自己和別人都有生存的價值,超越市場論斤稱兩,不必任人品頭論足,尊重人權,但也深知實用和無用之用是兩個層次。人的成長,不在維持職場賣相,而是圓滿與挑戰自我。

上個世紀,我們服從台灣在產業分工中的位置,用挑選做升學的核心價值,讓中學生在看似公平的搏鬥中耗盡耐心與趣味,這個世紀開始前的幾年,我們才有機會從工具化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學好合作分享,並實踐人本身就是目的是否為真。這一條路要整整一代的人在實踐中辯證。

市場價值有其價值,但市場供需要砍倒的是最有競爭力的樹,要殺掉的是最有競爭力的鵝。今朝嫣紅,明朝翡翠,人能予之,必能取之,有用無用,俱是無常。每天每一個生產流程,都有人在想著節省成本,以求勝出,包括免除環境人權、勞動人權與稅務成本,卻忘記自己也在成本中──去年跟你大談退休理財風險控管的理專,今年已經離職,他的母公司也岌岌可危。

工會法草案上週已出勞委會大門。遇到公務員,恭喜他們可以組工會。公務員說「我不要工會,我只要被照顧」;問理財專員,恭喜有反制公司不當治理的空間(指議權),他說:「我不要爭議權,我只要競爭力。」教育當教導子弟停止膜拜英明與超級保母,能面對挫折,回到自覺與合作,體現普世價值。

回歸成己立人的價值,再小的學校都有保留的價值,再老的老師都算適任;要談競爭績效掛帥,則彼此都是對方籌碼,就大方承認都是一時逢合,不管公私,都是買辦。

美麗當然不是一種錯誤,辦學出色豈是罪惡,只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不美矣。「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才見超越。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