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祭難返 未嫁葬難歸──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
婦女新知基金會 清明節記者會
又近清明時節,清明節向來是華人重要的祭祖節日,所謂慎終追遠,即便每年清明節都是交通阻塞,仍然要大包小包的趕回家共同掃墓。然則,何謂「祖」?又有誰能「祭」?這習以為常的文化習俗,事實上存在了許多我們刻意忽視的不近人情。
在台灣習俗中,「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一旦出嫁便算是夫家的人,重要的節慶都要在夫家度過,之後的生死往來,也都要算做是夫家的一份子。這樣的觀念下,女兒的「祖」從此便不再是生養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生育丈夫長大的夫家,從此之後清明節也都要留在夫家祭拜。若是女兒沒有出嫁,未婚或是離婚,那麼去世之後也不能夠算是原生家庭的一份子,因為沒有進入夫家,習俗中便稱之為「姑娘」,「姑娘」不能夠進入原生家庭所供奉的祖先牌位,也無法受到後世的祭拜,一般只能夠放到所謂的「齋堂」,或是另尋靈骨塔寄放。
對於重視祭祀的台灣人來說,生為女兒,生時因有婚姻關係而無法祭拜父母,死後因為沒有婚姻關係連家都歸不得,試問重視祭祀的台灣人,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嗎?
生前敗犬 死後「姑娘」
最近日本火紅的流行語「敗犬」正席捲台灣,「敗犬」一詞意指年過30卻沒有婚姻與子女的女性。日本女作家酒井順子在「敗犬的遠吠」一書中是這麼諷刺地形容「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適婚年齡還是單身,就是一隻敗犬;平庸又無能的女人,只要結婚生子,就是一隻勝犬。」這樣的說法當然相當荒謬,但也不免也看出亞洲傳統社會把婚姻視為女性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身份價值的態度。所謂「敗犬」一說,大部分人通常當作是玩笑話看待,台灣偶像劇也企圖以愛情喜劇的方式重新呈現敗犬生活。
然而我們要說,這種對於未婚女性的歧視,並非只是玩笑,而是真真切切,並且殘忍地存在於我們的習俗中。婦女新知基金會早於2003年清明節所舉辦的「從孤娘廟談祭祀性別文化」記者會,便明白點出台灣的姑娘廟習俗,反映了家族祭祀傳統向來漠視單身女性的地位。未婚與離婚的女性不能回到原生家庭的牌位中,必須存放在靈骨塔或是寺廟,台語有「齋堂」一詞專指寄放單身女性牌位之所,更有害怕這些單身女性的「孤魂野鬼」「作亂」而特地興廟的「姑娘廟」。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