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日原是兒童節,然政府為顧及兒童節當天放假,應該有父母陪伴,便將婦女節及兒童節合併,成為「婦幼節」,日期則採用四月四日。這樣的節日原來是慶祝的假期,但政府以母親較為適合照顧立場下,把母親綁在小孩身邊再度成為假期的照顧者。試想,此時爸爸角色在哪?為何不選擇強化父親家庭照顧責任,選擇更名為「父幼節」,讓爸爸回到家庭照顧小孩呢?
台灣的婦幼節,婦女跟兒童真的能快樂慶祝假期嗎?
目前台灣地區家庭型態仍以核心家庭為主,但單親家庭數卻持續增加,這與台灣離婚率持續上升有關。自民國七十五至九十五年這二十年間,台灣離婚對數從二萬一千多件,到六萬四千多件,成長了三倍。而根據主計處統計,在單親家庭裡以女性為戶長的單親家庭佔68.11%。這樣的結果與社會文化對『母職』的高度道德論述有關。只是在相關調查中,有超過四成幼兒的媽媽每天睡眠時間不到六小時、七成感嘆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近三成媽媽則是為了孩子必須放棄工作。顯然,擺盪在母親、母職與母愛的背後,女性背負的道德標準顯然比男性更被嚴格檢視著。
在現代婦女基金會所服務的受暴婦女中,我們看到女性在暴力家庭中所遭受的傷害與無奈,為了小孩及家庭的完整,有50%的受暴媽媽甘願忍受暴力傷害超過五年,而這些受暴媽媽也為了小孩,不忍小孩目睹、受虐、不快樂,願意站出來申訴尋求解脫的方法,而多年暴力的解脫方法也唯有以離婚來面對。只是離婚後,為了小孩,她必須成為勇敢面對獨立照顧子女的單親媽媽。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社會與行為研究所進行的「離異對女性中年健康的短期和10年影響」報告顯示,離婚使女性付出的代價高於男性,甚至可能導致身心健康受損。離婚後的女性,尤其單親媽媽身體發病率高,這與婚姻離婚後的諸多壓力有關,例如經濟、工作、失業,和教育子女等壓力。尤其單親媽媽為了照顧子女,她的工作必須彈性,相對地獲得工作機會和各種支持與資源均較少,而在鄉村的單親女性更為嚴重。在照顧小孩長大的長期壓力下來,單親媽媽身體患病的比例比仍有婚姻狀況者高37%,其身心罹病問題包括容易感冒、喉嚨疼、心臟病和癌症等。
政府面對單親家庭提出許多照顧政策,其間不乏相關經濟上的補助。然而在申請補助的過程中,卻也設限許多條件。事實上,一位單親媽媽要獨立照顧子女,除了基本工作以維持經濟上的能力外,更重要地,她更期待社會的支持系統。只是在社會支持的建構上,往往我們只看到托育照顧,其實社會支持應包括改善社會大眾對離婚單親媽媽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對受暴單親媽媽的負面觀感。
在基金會接受服務的受暴媽媽,會擔心暴力父親的再度騷擾,會憂慮子女的安全與學校照顧問題,她更會在別人的一句:『你就忍耐一點嘛!幹嘛沒事自找苦吃呢?』的言語下掉下淚來。我想受暴媽媽的勇敢,不僅未獲同情,更在她選擇離婚、獨自承擔壓力下,遭受到社會大眾的責難,所以她有苦難言,只能帶著甜蜜負擔的子女希望『安全』的生活。
在此,我們衷心期待受暴媽媽能夠在社會大眾與政府照顧政策的支持下,獲得真正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