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4-21》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空喊減碳 核能復辟 變調的全國能源會議 | |
◎體檢拉美左派政府環保政策之三:玻利維亞 |
環境前線:空喊減碳 核能復辟 變調的全國能源會議 | |
■崔愫欣 | |
4月15、16日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經過兩天的激辯,終於在抗議聲中結束。綜觀本次會議,關鍵議題大都迴避,雖然洋洋灑灑列出了多項決議,但多半是老生常談,流於空泛,若沒有法案以及行政預算的編列,未來能否落實仍是未知數;政府建構低碳社會缺乏決心,卻汲汲於將核電作為減碳的優先選項,能源政策經過了10年,始終原地踏步,檢驗這份能源政策的成績單,只能說是不合格! 會議定位不明 成效不彰 繼1998年以及2005年後第三次舉辦的「全國能源會議」,歷來皆被批評定位不明、成效不彰,雖說是攸關整體能源政策,但實際上沒有法律效力,僅能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與背景,有無切實執行,更缺乏稽核機制。事實上我國11年內召開3次全國能源會議,頻率之高,可謂開創世界之先。官員愛開會卻缺乏執行力,減碳口號喊10年,溫室氣體卻仍然高幅成長30%。 回顧1998年第一次能源會議,結論提出「2020年減至2000年」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亦提出「重大開發案應將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納入環評」及制定《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法》,針對核能的認知也是「最後的選擇」。而2005年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時,政府雖仍強調「二氧化碳排放應納入環評項目」,但又棄守前述的減量目標,導致該次會議缺乏具體結論。 10年過去了,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成長,所謂的「二氧化碳納入環評之要求」,仍遲遲未列入「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過去兩次的全國能源會議,在減量與能源效率提昇上少有進展,會議結論沒有執行力,卻不停地召開全國性會議,令人質疑開會成效何在?台灣不缺能源會議,要的是政府真正地投入經費與推動法案,缺的是執政者的政治決心。 公眾參與僅是假象 為了促進公眾參與,經濟部從2月底起陸續於中、南、東、北進行4場分區會議,蒐集民間意見,但全國僅有4場會議開放一般民眾參加,不但場次太少、缺乏宣傳,又都訂在上班時間,顯見民主僅是流於形式。各地的環保團體參與分區會議時發現,包括台電、中油、中鋼等與能源相關的國營單位,均在會議中動員員工出席發言,且原能會、核研所甚至核四工程包商等與核能相關者,也大量搶占發言機會,企圖稀釋公眾意見,掌握會議方向。 進入正式議程的分組會議以及大會討論時,採用遴選代表制,而兩百位代表中大部分都是能源相關利益的產官學界,而真正來自民間非營利或環保相關組織的卻不到15人,佔總代表人數比例不到10分之1。不用說能源設施附近的居民代表付之闕如,如此偏頗的參與比例與組成,再加上結論的預設,最後證明民主只是假象,會議只是為了既定政策的護航。 預設結論 環團質疑批判 從會議預先的主題設定以及引言簡報中,已經看得出背後隱藏的結論預設,不但沒有反省過去為何執行不彰,會議方向更偏保守,環團在全程參與之後,直言會議並沒有提出真正負責任的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讓人對這次的能源會議失望。環團的四大質疑與批判包括: 一、產業結構不調整,減碳目標不入法,低碳社會只是口號? 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大會結論仍以永續能源綱領所提出「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為依據,無視此目標與世界公認目標落後甚多(歐盟提出工業國家於2020年時,應較1990年減少25%~40%),行政部門依舊反對將減量目標具體立法,也未訂定每年的減碳期程,更迴避二氧化碳總量管制問題,缺乏政策決心,低碳社會到時又是一張空頭支票。 會議結論拒絕調整產業結構:能源政策的核心問題,就是產業結構,但政府卻迫於產業壓力,喊了許多年仍無決心去做。這次會議雖揭示「新增重大投資應以綠色能源產業及非能源密集產業為優先」,但面對環保團體與會代表提出「能源密集產業未提送政策環評前,不應進行個案投資案的審查」以及「限制油品出口」等要求,卻因工業局的反對,無法列入共同意見。 二、再生能源玩假的?能源效率無長進? 大會進行過程,擁核代表屢次發言抨擊台灣再生能源不具發展潛力,而經濟部長更以需細部評估為由,出言反對制定再生能源推動目標。其實能源局早於2007年底舉行的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時,已提出台灣於2025年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845萬瓩,佔比約15%的目標。政府對再生能源政策,反覆不一,難怪民間質疑政府沒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決心。 於能源效率提昇上,大會訂出能源密集度(編按:每單位GDP耗用的油當量)逐年降低2%,長期目標為2025年下降50%。然過去5年間(2004至2008年),僅有2007年時,能源密集度降幅未達2%。即使是去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降幅亦達2.9%。環團指出,若要達到2025年能源密集度降低一半之目標,每年降幅應達4%。因此大會提出逐年下降2%的決議,不僅與長期目標矛盾,更缺乏願景。 三、缺乏推動綠色新政的決心 行政院長於會前與開幕致詞時,屢次提起要施行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積極投入綠能相關科技研發,另創產業發展契機。但大會進行時,卻無視與會代表極力爭取,最後「綠色新政」仍未放入共同意見中。相比各國投入綠色經濟的決心,如南韓未來四年更投注98億美元於再生能源、建物能源效率提昇、車輛能源效率提昇,聯合國秘書長更呼籲全球應投注各國GDP的1%於氣候變遷因應策略,缺乏綠色新政具體目標的台灣,除了口號,牛肉在哪裡? 四、核電做為減碳的優先選項,有害永續發展 僅管官方一再否認這次會議並非核能復興會議,但大會尚未進行,新聞卻已大幅報導「6部核能機組延役20年」,印證行政部門對核能政策早有定見。擔任大會貴賓的李遠哲受訪表示要將核電作為低碳社會的過渡選項,甚至行政機關在會議分組主題「能源科技與產業發展」討論時,讓所謂的「能源科技」獨厚核電,引起再生能源廠商抗議,官方不但主張現有電廠延役,還計劃上兆投資增加12部新的機組,都讓本次能源會議變調為核電相關產業的推銷大會。 國際上對於核能仍是爭議重重,絕非當做抑制暖化的重要手段,國際上公認在所有的減碳技術中,核能是社會接受度最低,成本最高。政府刻意誤導大眾,強力推銷核電作為減碳的優先選項,讓耗能產業額手稱慶,可以放心繼續排碳。核能不但排擠其他能源選項,還會延緩與阻礙省能技術與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團預言若核電再用50年到下半個世紀,台灣能源政策將落後一百年,喪失綠色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對永續發展極為不利。 會議沒共識卻有結論 在過去兩次能源會議結論沒有落實的情形下,環團曾考慮是否繼續參與今年的會議,但為了爭取影響政策的空間,仍依照官方的遊戲規則參與會議,全程監督,積極在會議中發言,兩天的議程討論雖不順利,但至少稍微阻擋了保守勢力,讓高度爭議性的議題無法列入共同意見,以免造成假民意出現,使得政策大倒退。但不料最後會議結束後,行政院長劉兆玄出席致詞卻仍然宣布「核能作為台灣邁向低碳家園的過渡選項,乃是既成事實」,根本是與大會討論完全不符的結論,令環團極為憤怒,當場舉標語嗆聲:「核能不是共識!」 為表示對能源會議的不滿,環團代表退席抗議,在場外召開記者會,提出民間對能源政策的質疑,批判會議變調,空喊減碳,其實只為了核能復辟。當政府玩兩面手法,一邊舉辦會議、一邊又自己破壞會議結論,顯示出的已不只是荒謬而已,而是政府對於民主以及社會正當性的挑戰。 能源政策的決定場域仍是在法案與預算,這次會議只是核能復辟的前哨戰,未來在減碳三法以及核能延役的種種立法與行政程序中,希望社會各界都能重視,並監督政府未來的能源政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
|
(回目錄) |
體檢拉美左派政府環保政策之三:玻利維亞 | |
■倪世傑 | |
玻利維亞雖是一內陸國,但與巴西、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等5國交界;此外,玻利維亞東部面對亞馬遜河流域森林、西部面臨安地斯山系,在南美洲政治與自然地理上均位居樞紐地位。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玻利維亞於19世紀與週邊國家展開多次戰爭,其歷史與其他拉美國家相仿,19世紀脫離西班牙獨立,20世紀同樣曾被軍事執政團(junta)統治,1990年代在拉薩達總統(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