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4-2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區營造的困境
金融海嘯走了,糧食海嘯來了
  兩分錢:獨處的權利
  政經掠影:急單效應下爆賺的Apple與勞資爭議



【社論】
社區營造的困境
 
 

《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在台灣社會引發重大爭議,也意外牽扯出「社區營造」工作者在農村的角色問題。不同系統的社造人士甚至互相放話攻訐,早年台灣鄉間漳泉分類械鬥的場景依稀再現。

1993年底,時任文建會主委的申學庸於立法院的施政報告中,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繼任的主委陳其南進一步將社造發展為政府施政主軸,中央各部會爭相編列龐巨預算投入規劃執行。由於有政府為後盾,又有源源不絕的資金供應,一時之間,「社造」成為熱門產業,吸引了許多學界、社運界和企業界青年俊秀投入,在台灣各地,逐漸發展出系統性的「社區意識」。

然則,不可諱言,台灣的社區營造係從美國的「community building」移植而來,卻又忽略了美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所謂社區營造,在台灣鄉間往往不僅未能促成地方團結,甚至成為分裂對立的根源。譬如,「新港文教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在《社區營造再出發─ 2008年總統大選後感想》一文中就指出:「社區營造的目的是將選舉轉換成公共參與;將買票的現實利益交換轉換成社區發展的長期承諾;將派系分裂對抗轉換成溝通協調凝聚共識……然而現行的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長選舉方式,一再給予地方派系分裂對抗的機會,耗盡資源,無法累積成果,是社區營造面臨最大的困境。」新港文教基金會一直被當局視為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然而連其領導人都有如是感慨,遑論其他!

從美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早期抵達新英格蘭的拓荒者多是英國清教徒,由於信仰的因素,本來就傾向多元主義。19世紀末以來,不同來源的移民潮大量湧入,更強化了依原鄉、語言、宗教、族裔為參考體系的社區意識。依據當時的情境,來源殊異的移民群體其實是把「社區」做為一條通道,從分散的族群走向整體的美國社會,社區是臨時庇護所,為打造「美國人」的身分做準備。

陳其南等人當年將「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和「同心圓」的認同建構法一起搬到台灣,也許想藉此由社區到全台,打造全新的國族認同,就如同陳錦煌在同一篇文章強調的:「社區營造最終目的是培養土地認同,進一步是國家認同。」

綜言之,美國的社區意識是先分後合,先小而大。台灣社會同樣存在族群問題,然而,在文化、血緣、族裔、宗教各方面畢竟沒有美國那麼歧異。硬搬美國的社造理念和國族認同建構法,結果是分而再分,小而再小,反而在農村社區造成原子化的現象,不同的社造團體或地方組織各持己見,競奪人脈金脈,社區反而成為上述引文所說的,分裂對立,耗損資源的所在。

(回目錄)



【左右看】金融海嘯走了,糧食海嘯來了

【左看】
光靠吃素 實在不夠
潘欣榮/教育公共化連線

糧食風暴的爆發不僅會餓死窮人,中產階級亦得繼續縮衣節食。

更糟的是,極可能因全球糧價飛漲帶來糧食爭奪戰,屆時,台灣如何渡過?光靠個人的努力吃素,能否改變現況?

俗話說,打架前先秤斤兩。今日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已跌破30%,再搭配農村再生條例的農地變建地,面對糧食危機,台灣人將會「荒」很大!

然而,農委會卻敢呼籲勇敢的台灣人:「不要怕,台灣26萬公頃的休耕土地隨時可以披掛上陣。」殊不知水利設施、地力荒廢、家庭廢水污染是不可逆的農業破壞。

而這荒謬背後的原因,正是「為利潤」而生產的農業:為了糧商的利潤,政府放任他們將價高的白米賣到國外、價低的白米混更便宜的泰國米賣給台灣人!為了財團的利潤,政府可以把農地變建地、拿糧食餵汽車!

歸根究底,私人利潤與人民肚皮誰最重要?假若,我們期待一個「人人有飯吃、農產價廉而質優」的新社會,那麼就必須要求政府:反對為利潤而生產,轉為以農民與消費者的「公共需求」來生產。

這目標並非天邊一朵雲,其落實正是:反對農村再生條例,同時建立非盈利、不分紅、為公益的產銷合作社。




【右看】
末日世界 吃素來救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然而,金融海嘯走了,隨之而來的是什麼呢?

正是「糧食海嘯」:根據4月21日的經濟日報社論,警醒沒得失憶症的世人:還記得金融海嘯前米價、物價百物皆倍數翻漲的日子嗎?

其原因正是國際熱錢對原油的炒作,當時,若非金融危機,逼著能源輸出國家出面制止,今日我們的生活將更加難過。

回顧3年來,全球糧食作物平均漲價83%,小麥更飆漲181%,米價也在金融海嘯前倍數上漲。我們知道當政府用印鈔票來拯救金融危機之後,縱使救活了全球經濟,但隨之而來的將是通膨、油價飛漲,而油價所帶動的肥料、運費上漲,將使全球糧食危機再度陷入恐慌。

糟糕的還在後頭。當原油價漲,生質柴油、酒精將會伺機而動。屆時,我們將看到更多糧食不是給人吃,而是拿去餵汽車油箱。

最後,是全球67億人口中,在過去20年來逐步從糧食、蔬菜果腹,轉向倚賴肉食,然而10公斤的玉米才能養胖1公斤的豬。海地的搶糧戰爭還不能喚醒世人嗎?

至於改變之道,與其唱高調改變資本主義,不如倡議人人「吃素救地球」來得快又有效!

(回目錄)


兩分錢:獨處的權利
■陳子軒(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從去年開始,許多大專院校推出所謂的新世代通訊平台,的確是一個很方便的設計,個人手機、網路電話、學校分機都整合在單一平台之下,甚至可以「一號三機共振」讓你不會錯失任何一通電話,在網路內的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免費通話。

看似方便又經濟,不是嗎?

然而,學校推行了好幾個月,我還是不願意加入如此「便利」的網路,自認一向是走在三C產品前端的我,怎樣都不像是會錯過這種「好康」的人,然而仔細深究「不會錯失任何一通電話」這樣的便利,反而成為我的恐懼。

傳播科技帶給人類生活許多的改變,只是許多面向我們都太習以為常了,絲毫不以為意,例如摩天大樓,儘管是建築技術的極致展現,但如果缺乏了最基本的電話,那麼一層層之間,也就像是個個孤島一般,大大減低其實用價值。無所不在的即時通訊工具,從家用電話、無線電話機、手機乃至現在將應用網路的全方位通訊平台,人似乎已經喪失了「獨處」的權利,這些傳播科技的存在與演變,不斷削弱不在場的藉口,就算找不到人,好像只要在手機語音信箱裡留了話或是傳了簡訊,就已經完成任務,「溝通」完畢。但是這樣的動作,根本不是雙向溝通,而是單向傳輸而已。

社會學家羅伯‧帕特南(Robert Putnam)曾經以「獨自打保齡球」(Bowling Alone)來說明現代社會中公民社群逐漸瓦解的現象,追憶公民群體運動的消逝,但或許我們可以問,一個人打保齡球,也沒什麼不好吧?記得在香港看過一個威士忌的廣告,是這樣說的:「常常一個人,是寂寞;偶爾一個人,是幸福。」現代消費社會當中,孤獨甚至是被排斥的,麻辣鍋一個人起鍋要加價、速食店第二份餐半價、牛奶買一送一,個體是不被主流價值所見容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不應該離群索居,所以「宅男」們也因此而被污名成為一個個好像只會沈迷卡漫、線上遊戲和對著童顏巨乳辣妹流口水的不正當人格。

不管是學校、公司行號也好,一個科層體制想要將所屬每一份子納入體系下管理與掌握,當然是結構上之必然,以往的聯繫限於桌機,但是一旦將分機也行動化之後,個人甚至沒有漏接電話的權利了。如同麥克魯漢所言,科技是人類身體的延伸,但是我們想把身體延伸到什麼樣的程度?是否毫無止盡的延伸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社會心理學上基本的實驗,在公車上或是廁所中,如果原先已經有人在的話,我們總是會與那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刻意靠近,我們就侵犯了人與人之間的隱形泡泡;傳播科技不斷在壓縮這泡泡的範圍,但「你」卻可以選擇維持住這泡泡的基本領域。

(回目錄)


政經掠影:急單效應下爆賺的Apple與勞資爭議
■卞中佩(社運工作者)

去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造成金融風暴擴大,歐美市場萎縮,訂單也大幅銳減,仰賴歐美過度消費的出口導向國家紛紛不支倒地。今年春節後,部分訂單開始回流,但很大比例是急單。珠三角不少工廠產能恢復滿載,卻讓員工滿腹牢騷,先前因為產能縮減被逼「共體時艱」,降低勞動條件,現在訂單暴增,資方卻維持已降低的勞動水準,員工不滿的情緒,常常一觸即發。

這就是上週台資勝華科技東莞萬士達廠爆發7千人大罷工的主要背景。從去年底開始,勝華也因為訂單銳減,在台灣及大陸廠分別實施無薪休假、裁員、降低勞動條件等因應,但隨著Apple、宏達電等公司看市場有起色,卻又想以金融危機為由,降低過度生產、庫存等風險,訂單給的出貨日極短、價格又差,供應商為求生存,只能咬牙硬接,然後就把成本轉嫁給勞工。勝華不論在台灣廠或大陸廠,都仍只想要維持去年因金融風暴創造的「cost down」成果,將急單造成的加班成本減到最低,當然會引爆抗爭。

這一波急單效應,可以說是將全球化供應鍊的即時生產發揮到了極致,過往至少有一定比例的定時、定量訂單,就已經有極大的爭議,為了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即時生產制度,讓品牌商的庫存及資金壓力轉嫁到製造商,想當然爾,製造商當然會硬操第一線的勞工,以降低生產成本。現在連過往的固定訂單都急速壓縮,供應商失去議價議量權,高比例的急單,不僅僅勞動條件下降,許多工廠中的勞動結構,也採取保留少量核心人力、急單時招募臨時派遣工的作法,「極彈性生產」造就了「極彈性雇用」。

目前包括兩岸在內的出口導向國家,呈現出企業急單多,對外招工、對內趕工,急單趕完,就大量解雇新募工、派遣工,不僅勞動條件低下,工傷事故也頻傳。但全球化供應鍊下的品牌商、供應商關係及勞資關係,呈現的是越快才能生存,越慢就只能被淘汰,從金融風暴產生的極致即時生產方式,有可能變成是新標準。

所以在這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結構下,多年來的反血汗工廠運動才會把抗議目標鎖定在品牌商。在這波金融風暴下,不少品牌商仍然大賺其錢,例如Apple昨天公佈最新財報至3月28日為止獲利暴增15%,從整個生產鍊結構來看,這些品牌廠的獲利實在不是高層的決策正確,而是靠著壓榨勞動力成本,裡面的確有亟需改善的空間。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