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4-3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再議農村再生條例
經濟危機的原因
  井邊之蛙:「山寨」的產業神話與光華商場
  咄咄集:過猶不及的教師工會想像



【社論】
再議農村再生條例
 
 

要讓弱勢的農村社區分配到更多的國家資源,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心存疑慮?為什麼有那麼多抗拒的聲音來自基層社區工作者?

我們都知道,法律是一個社會過程,是各種社會力的拔河賽。「法治國」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間一定要有「發生」的過程,有「社會生成」的階段。動不動就立法,容易流為法律形式主義。

政府透過立法推動政務,法律一旦制定,就必須一體適用。但是,台灣319個鄉鎮,各鄉鎮基層機關良窳不齊,我想這是大家最大的焦慮。《農村再生條例》的原始設計,雖然有意繞過鄉鎮層級,但是,任何對台灣地方政治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以當今地方勢力的狀態,這是繞不過去的。

台灣農村社區的問題,除了美觀、衛生的問題之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基層權力機構的問題。眾所周知,當今的基層權力體系,從鄉鎮長、鄉鎮民代、農會、水利會,乃至村里長、寺廟的廟公廟祝,很少不被黑道、地方政客、開發商三者結合的勢力所把持,《農村再生條例》一旦下放到地方,必然很快成為地方勢力角逐的標的。農再條例雖然強調由下而上,社區自主,但是,由於基層民主已經嚴重敗壞、腐化,所謂由下而上的民主,在地方勢力的宰制之下,很難不淪為一場虛假的遊戲。

政府要透過立法推行政務,但是如果無法掌握社會力的生成與發展,法律一旦到了地方,恐怕很快就會走歪走偏。《農村再生條例》不是不可行,但是如果無法迴避地方既定勢力的干擾,如果無法阻擋黑道、地方政客和開發商介入爭奪利益,那麼,一旦執行,恐怕反而會成為農村社區的浩劫,成為地方基層權力組織貪腐的溫床。

我們要強調的是,法律有其生成發展的過程,草率立法,恐怕淪為法律形式主義,一旦下到地方上無法執行,或遭到地方勢力刻意扭曲,恐怕反而折損法律的威信。

《農再條例》爭議太大,已造成台灣社會內部的分裂。在立法、執法之前,可以考慮由中央政府依現有職權設定專案,先在台灣北中南東各找幾個試點,依據《農村再生條例》現行版本的精神和目標,進行實驗、對照,爾後總結經驗,再考慮如何全面推動,讓「富麗新農村」的想像得以進一步落實。如此一來,立法雖然暫緩,卻不是延宕。因為透過試點實驗,得以讓交織的社會力充分展現,讓法律的生成過程更為完備,這是國家之福,也是人民之福。

(回目錄)



【左右看】經濟危機的原因

【左看】
永恆的生產過剩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在這五一勞動節的前夕,台灣絕大部份的受薪打工族勢必百感交集:為什麼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會淪落到這危機的境地?

許多主流媒體、學者指出:這是過去幾年來的金融投機造成繁榮假象,在這經濟泡沫化過程中,就是表面上的消費需求空前的高漲,生產當然就會相應地源源不斷地水漲船高。然而,一旦消費需求的信用破產,無力再繼續消費時,當然就是生產過剩,而必須急速地縮減產能、關廠裁員了。

顯然,金融投機只是危機的次要原因,根本的原因乃是:長期的消費不足、生產過剩。

若是如此,那為何資本主義會長期、一貫性地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呢?

這當然不是資本家高估市場需求、胡亂擴大生產,而是每一個資本家都必須要求自己的生產效率要不斷提高,以擊敗對手、佔據市場。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下的鐵律。

但要如此,就必須多多投資於機器生產、不斷裁員。這直接後果,就是生產力不斷提高,但同時就是一般民眾不斷失去工作、收入不斷下降,消費能力不斷縮減的地步。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質,就是無法避免的生產過剩、消費不足。以此來看,資本主義危機乃是它自身的本質。




【右看】
一時的供需不平衡
陳安君/大學教師

五一勞動節又到了。今年台灣的受薪者面對是相當不同的嚴峻現實,如無薪休假、減薪或被裁員失業。

為什麼全球經濟會陷於這空前的危機?其實從上述的現實來看,就可掌握基本原因了。

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待遇越來越差,導致了受薪者消費能力當然也就越來薄弱。而消費需求大幅減少,正同時反映了生產過剩,也就是消費需求與生產供應兩端不能順利結合,達到動態式均衡,以致於總體經濟循環崩裂。

一旦投資生產的企業發現消費嚴重不足,當然就會立即縮減產能、甚至關廠裁員等等,這又進一步導致消費不足、生產過剩,而又繼續減產、關廠裁員的惡性循環。

歸根究底地來說,整體經濟危機就是生產過剩、消費不足。我們只要對症下藥,一方面針對消費不足來提供信用信貸讓其消費,另一方面,應以低廉資金、土地等成本讓製造業者減輕成本負擔,繼續擴大投資生產。只要企業不裁員甚至繼續擴大雇用員工,另一方面,只要一般民眾手頭有足夠的錢與穩定工作,就會樂於消費。

一旦消費與生產兩端能有所起色,整體經濟循環就會重回正常的軌道,而脫離危機困境了。

(回目錄)


井邊之蛙:「山寨」的產業神話與光華商場
■徐世輝(企畫人員)

最近興起的中國「山寨」手機、筆記型電腦,被視為新的產業發展方向。中國大量出現這類以模仿、低價、「夠用就好」為起點的產品開發,被看成是形成屬於中國的產品內需規格的可能性,而作為零組件供應要角的台灣廠商,將成為最大的受惠者。

百花齊放的產品開發,常常會被當成是技術創新的指標。但是,從歷史來看,這可能都是曇花一現。

最典型的對照,就是日本秋葉原,以及台灣的光華商場。日本的秋葉原,從1970年代開始,就是電子研發人員的天堂,大廠、名不見經傳的小廠,都曾經將此地試賣試驗性的產品,許多研發人員都是定期前往當地蒐集產品、激發靈感。台北的光華商場,在1980年代後期,也曾經在國外電腦品牌中殺出一條血路,從開發「蘋果二號」的相容電腦開始,台灣的工程師在仿製、降低成本的基礎上,累積了許多技術的小創新,連帶的,也養活了許多小型的零件供應商。

但是,到了今天,秋葉原、光華商場都轉變成電腦賣場,當年在技術創新、產品開發所呈現的多變、靈活,幾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廠主導的產品開發、技術規格。1960年代,從台北中華路的中華商場發跡的小型電子零件商,現在幾乎消失不見,冒出頭的,則是大型的零組件通路商。

其中的關鍵,是大廠從技術的制高點所進行的反擊。秋葉原的發展基礎,在於日本業者拆解歐美的儀器、電路板,在模仿過程中激發創新;光華商場原本具有的創造力,則是台灣工程師從公開的文件中汲取知識,然後再尋找降低成本的替代方案。這個過程,最後是被積體電路(IC)的發展所終結。

1980年代時,電子技術的學習,仍可以從公開的電路圖、電路板當中取得。但是,當積體電路成為主流,工程師的技術累積只能跟著大廠的規格,圍繞著特定IC進行。於是,電腦主機板業者,從1990年初期的近百家,縮減成現在的數家,零組件供應商也隨之進行大整併。

「山寨」的現象也有類似的狀態。「山寨」沒有太多的技術創新空間,他們只有決定要跟著哪家的IC、技術規格的選擇空間。至於「具有中國特色的內需規格」,相較於日本的國內市場,或是台灣廠商在加工出口年代的放眼全世界,大致可以看出產業發展的潛力。

簡單的說,中國的「山寨」風潮,並非史無前例,將時間軸放大,它只是產業結構過渡時期的現象;值得觀察的,是技術的制高點,而不是螞蟻雄兵的現象。

(回目錄)


咄咄集:過猶不及的教師工會想像
■羅德水(教師)

自從行政院會通過工會法修正草案以來,各界對教師工會表達了高度關心,並提出許多不同觀點。有趣的是,這些對教師工會的看法與想像,有的觀點竟然南轅北轍、毫無交集。

歸納起來,反對者所持的理由不外是:組工會後,教師身分變更,必須放棄原有權益;教師工會只顧爭取自身權益,無助於保障學生受教權;若教師工會無法維護權益,為何要成立?亦有支持者樂觀地認為,成立教師工會後教師權益即可確保。

過猶不及的兩種觀點,其實都意味著對教師工會的誤解。

毫無疑問,在各種反教師工會的理由中,最荒謬可笑的就是組工會後就要放棄原有權益的說法,或許此說真正要表達的是:不組工會,權益即無須變更。此說之所以荒謬,不僅因其毫無學理依據,更因其完全無視政府早已推動一系列削減公部門員工的措施,甚至反過頭來以此要脅教師。

相較於此,教師工會將侵害學生權益的說法,表面上似有正當性,實則此說植基於一個完全錯誤的假設:行政部門推動的政策都有高度專業,而教師工會則只顧著維護自身權益。此說同樣違背現實,試看:誰才是造成教育亂象的元兇?又是誰批判力擋違法亂紀的大小教育軍閥?難道是當年附和九年一貫課程、今日卻又追隨長官力挺一綱一本的校長協會?專業也者,口說無憑,從教師會過去幾年對教育專業的堅持,相信取得完整協商權的教師工會,將是提升台灣教育專業的最佳守門人。

最後,有關教師工會與教師權益的關係,亦應做一澄清。成立教師工會後,就能完全保障會員權益嗎?其實,任何受僱者想要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固然取決於受僱者團結組織是否能有效運用勞動三權,更與各種社會力量之角力息息相關。法律不是封建王朝的聖諭,而是社會總體意志的反映,有些事情連政黨都不見得能夠力守或力擋,遑論受僱者團結組織。

例如:雖然免納薪資所得稅亦係國中小教師之勞動條件,但在各種社會力量不斷角力下,教師組織所能爭取的,不外是與雇主立基於對等立場進行配套協商,若誤以為組織教師工會後,教師即可永享免稅優惠,不惟高估了工會的能耐,亦錯估了社會基本形勢。再如:面對即將進行大幅調整的教師退撫制度,未來的教師工會若不能深刻理解退休制度的內涵與學理,而一味採取反對任何變革的立場,短期或許可以阻擋變革,長期來看,則不啻是赤裸裸的跨代剝奪,甚至是對全體教師的災難。

討論至此,吾人實不應將工會任務侷限在維護權益上,更不應以此小看工會價值,未來的教師工會如果要贏得社會肯定,取決的將是教師工會對教育專業的堅持與作為。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