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科 科 電 子 報

          http://scisci.url.com.tw
                       ▏▏▎▍▌▋▊▉█


╭─ 今日內容〈No.3〉2000.02.29

╰── 〔內幕消息〕關於電影《變人》的二三事(3/3)
    〔星際大戰系列〕平衡原力的預言
    〔作家專欄〕從「攻殼機動隊」談起
    〔科學小視窗〕兄長太多的後遺症
    〔讀者來信〕關於科科報報



╭─ 總編的話 ─╮
∣        ╰──

∣竹屋座落在草地上,遠些有個已經荒廢的荷花池,曾經,主人請來
∣怪手,在草地的下方挖了一個池子,種些荷花自娛娛人。草地的另
∣一端,有條小徑通往海邊,小徑旁是個泉水地,鹽寮淨土的人會繞
∣過荷花池到泉水旁洗菜。這次沒百香果汁與牧草汁,竹桌上擺滿了
∣調味醬與各人的碗筷,將醬油、麻油、胡椒與四川辣椒醬倒入麵條
∣裡,烤好的海苔條加入攪拌,麻子自釀的葡萄酒香味滿溢,在竹屋
∣的午餐中,聽到以下的對話:「你有沒有計算過,綠野一天平均要
∣問幾個問題?」幾秒鐘的沈思後,「差不多一百個左右。」真的嗎?
∣綠野將這幾天的對話快速瀏覽一次,提不出反駁的話。如果,你和
∣綠野一樣也是個問題小孩,那麼恭喜你了,因為科科電子報準備在
∣每個月的最後一期推出新的單元─訪談室。綠野會把整個月的讀者
∣來信整理出來,挑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將它們分配給適當的作家
∣回覆,再將對話錄以完整的形式呈現各位面前。你是問題小孩嗎?
∣歡迎來信: scisci@url.com.tw 。

∣                           綠野
╰───────────────────────────────



╭─ 內幕消息

╰── 關於電影《變人》的二三事(3/3)

                         貓昌˙編譯
    (作者簡介: http://scisci.url.com.tw/author/02.htm)


其他要角對本片的感想

安貝絲‧戴維茲(Embeth Davidtz)這位分飾小小姐與波西雅二角的
女演員,對於能和機器人演對手戲感到十分興奮。她說:「當我第一
次看到劇本的時候,就在想:要怎樣把這個故事演得感人肺腑?要怎
樣才能把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愛意表現出來?羅賓的演技讓安德魯無論
舉手投足超出了機器人的層次,深深地打動人心。安德魯這個角色本
身就值得玩味。他很有趣、很靈巧、很古怪、有點老古板,卻又是超
越時代的產物。從他具備人類的心智開始,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有些人類實在算不上是個好人,可是一名機器人竟然擁有比多數人更
高尚的心靈。所以看著他如何從一台硬梆梆、死板板的機器轉變成能
夠自我實現的個體,就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

身為第一個發現安德魯特異之處的老爺,山姆‧尼爾娓娓道出了這名
角色在劇中的主要戲份:「老爺是安德魯的第一位主人,對機器人學
非常有興趣。但他發現家裡的機器人有著與眾不同的人文氣息,加上
他本身肯追根究柢,又富有幽默感,使得安德魯在他的引導下,成為
萬中選一的不朽之人。」

在劇中,尼爾必須要向解釋「幽默」的觀念。但事實上,他發覺威廉
斯對此已經相當老練了。「我從來沒有和羅賓這樣的演員合作過;在
片場,我總是笑口常開。每當我們要拍攝像是安德魯講笑話之類的對
手戲時,羅賓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驚奇。那種情況真是讓人笑到沒辦
法控制自己。對我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經驗。」尼爾這麼表示。


《變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撇開新奇的設定、場景、科學、哲學等等不談,《變人》其實是個探
索人性的故事。山姆‧尼爾說:「這部片子提出了許多難解的問題:
科學的極限是什麼?到什麼時候我們才開始發現人類創造的產物已經
侵蝕著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文明生活方式?一百年後我們會走上什
麼樣的道路?這些問題不是我個人所能夠臆測得到的。我只知道那時
候的世界一定不是現在我們所想的樣子。

羅賓‧威廉斯對此深表贊同。「科學家不能預測未來。儘管他們發明
了機器人,儘管目前的科技十分發達,但就算如此,還是有許多事情
是他們無法斷言的。就像六十年前沒有人會想到現在的電腦可以小到
給人帶著跑一樣。」

威廉斯認為,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科技始終來自
於人性」。他說:「以前不乏有關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的電影。然而艾
西莫夫長久以來一直為文探索的正是人類和他們 之間的關係。他們
是否可能有著更崇高的人性?艾西莫夫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真是這
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這的確值得我們人類好好省思一番。」

                          (全文完)

◆ 前期回顧(2/3): http://scisci.url.com.tw/????????????



╭─ 星際大戰系列

╰── 平衡原力的預言

                         賴宗鴻˙著
    (作者簡介: http://scisci.url.com.tw/author/03.htm)


這個小男孩很危險,每個人都感覺到了,為何你不能?

九歲的安那金‧天行者和他的母親都是瓦頭手下的奴隸,兩人在塔圖
因的貧民區中相依為命。從小安那金就擁有連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極
為出色的機械維修技能和飛行技巧。

艾米達拉‧佩咪‧娜珮莉才十四歲就當上那卜星的女皇,才剛登基的
她卻立刻要面對敵人圍城的威脅。靠著金魁剛和歐比王‧肯諾比的幫
助,艾米達拉女皇逃出那卜星前往銀河議會求援。

或許是原力暗中的指引,女皇一行人在途中降落在塔圖因上,巧遇安
那金。金魁剛發現安那金驚人的原力,他認為安那金就是絕地預言中
能為原力帶來平衡的人....

當年喬治‧盧卡斯在撰寫「星際大戰」的劇本的時候,曾經為整個星
際大戰的歷史設定一個大綱。盧卡斯將這個大綱分成九個章節,計畫
以三個三部曲的方式陸續呈現在世人的眼前(註一)。因為怕前傳中
安那金沉淪的故事太過於黑暗,他先完成光明終於勝過黑暗的「經典
三部曲」,在獲得廣大星戰迷的迴響後,才從去年開始,以每三年推
出一部電影的方式完成前傳的故事。

1999 年上映的「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就是「前傳三部曲」
的第一章。以做為一篇史詩的序曲的定位來說,「威脅潛伏」的表現
是十分成功的(註二)。透過一個區域性的衝突和一次不期然的迫降
,「威脅潛伏」不但將這個三部曲的男女主角和在幕後撼動銀河的那
雙黑手介紹給觀眾,更讓觀眾有機會看到風雲變色之前銀河系繁榮的
景像。

在這一部電影中,盧卡斯嘗試使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原力(註三)。他
說,每個生物的細胞內都含有迷地原蟲(Midi-Chlorian), 透過迷
地原蟲,生物可以和原力產生互動,因此生物擁有迷地原蟲的數目愈
多,它的原力感受能力愈強。安那金‧天行者就是因為他體內迷地原
蟲的數目是前所未有的多,才會從小就有高超的飛行技術。

雖然「威脅潛伏」是以熱鬧的和平慶祝結束的,但是幕後那隻黑手的
勢力卻也更鞏固了。真正的威脅,才剛剛要從潛伏中現出身影....

註一:很可惜的是,盧卡斯謙稱由於年紀的原故,他宣佈在拍完前傳
   三部曲後就不再繼續製作星際大戰系列的電影了。

註二: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威脅潛伏」獲得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效編輯的提名。

註三:廬卡斯參考的是「細胞共生理論」,大意是現在生物體中的有
   核細胞是上古時代單細胞生物合作共生的結果,細胞中的粒腺
   體和葉綠體就是因此而成為細胞中的胞器。想更了解這個理論
   的話,天下文化出版的「演化之舞」書中有一章就是以這個理
   論為主題的。

◆ 前期回顧: http://scisci.url.com.tw/????????????



╭─ 作家專欄

╰── 從「攻殼機動隊」談起

    ── 由「攻殼機動隊」的角度
       來重新檢視「機器人(註一)∕人」間的那條界線

                         AITNOG˙著
    (作者簡介: http://scisci.url.com.tw/author/05.htm)


我有時候會想啊:「或許我自己已經死了,現在的我只是義體及電腦
所構成的模擬人格……」             ──草薙素子


「科幻」與「科學」之間的關係無疑是動態、弔詭、而有趣的。

「科幻」正如一位永不饜足的的畫家,終日在一幅被稱為「科學」的
畫布上不斷地試圖描繪出尚未到來的「科學」。

但正當一幅作品正逐漸以清晰的樣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科幻」
卻也早已開始在這同一張畫布上展開另一幅創作,以另一次新的描摩
模糊了原先存在的所有線條。

在旁觀者的眼裡看來,「科學」這幅作品總是在將要被完成的前一剎
那被「科幻」模糊了所有原本應該清晰的筆觸與界線,而被迫轉變成
另一幅更為複雜與不確定的作品。

正如「科幻」這位薛西弗斯(註二)的永不饜足,而「科學」這幅作
品上所有的線條也總不斷地被加以質疑與修正,無休無止地……

「機器人∕人」間的辯證關係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 ASIMOV(註三)的腦海裡,「機器人」的定義一向是清楚的,相
對地「人」的定義也一樣是清楚的;所以「機器人」與「人」的社會
關係也應該是可以被清楚界定的。於是我們有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大
法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因為不採取行動而使人類
     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
     自身的存在。

姑且不論這樣的社會關係建構合適與否,至少對 ASIMOV 本人或習慣
ASIMOV 的人們而言,這三條法則在邏輯上是清楚的。

70 到 80 年代,在 P.K.DICK「銀翼殺手」(註四)的世界裡,「機
器人」的定義開始遭到質疑:當科學的發達使「機器人」無法讓人從
外觀上一眼斷定,甚至是透過複雜的程序都無法加以辨認的時候,那
「機器人」的定義該是什麼?這項質疑所造成的效應並不單純,因為
這項質疑所鬆動並不只是「機器人」的基本定義,它所搖撼的其實是
「機器人∕人」在符號定義間原本應該清楚存在的那條楚河漢界。一
旦這條楚河漢界被塗銷模糊,人與機器人的社會關係便從此陷入了恐
怖的不確定樣態當中而不能再回頭了。

正因連「宰制者∕被宰制者」間的界線都已曖昧不明了,在 P.K.DICK
「銀翼殺手」(註四)的世界當中,「機器人三大法則」並沒有為
「人們」帶來清楚的階級與平衡的秩序,反而只留下了種種的懷疑掙
扎、與一連串的痛苦──對「機器人」與「人」來說都是(如果還分
別得出來的話)──就如「銀翼殺手」電影裡所引用的視覺基調一般:
永遠都是下著雨的黑夜,到處都是龍蛇雜處分不清你我的擁擠。

90 年代之後,隨著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推波助瀾和資訊網路的強勢蔓
延,「科幻」的各種可能推演也進入了恐怖的加速分裂狀態。「銀翼
殺手」所帶來的質疑在經過無數的增生與轉化之後,到了日本科幻漫
畫家士郎正宗筆下所描繪的「攻殼機動隊」未來網路世界當中,「機
器人∕人」間的那條界線開始脫離塗銷模糊的狀態,而隱約進入了另
一種新的秩序當中 ── 一種更趨複雜的動態秩序當中。

在「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裡,士郎正宗似乎企圖超越 ASIMOV 與 P.K.DICK
對「機器人∕人」之間因「人造物∕原生物」這條基本定義界線產生
動搖所帶來的邏輯不安。不過他並沒有以另闢蹊徑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是嘗試引入西方古老「靈魂∕肉體」二元對立的分類方式來「釐清」
這個問題。

基於某些周延的考慮,士郎顯然在用詞上做了些比較準確的修正(這
在日本人來說是蠻難得的),「攻殼機動隊」(註五)的英文名字
「The Ghost in The Shell」就是士郎正宗所賦予「機器人∕人」這
傳統二元對立項的一個統合式的新定義,而原先曾經逕渭分明而後遭
到塗銷模糊的「機器人」與「人」這兩個對立符號在這個新的定義之
下便從此退化成了一連串連續光譜式定義軸線上的兩個特殊基點。

  靈魂>---------Ghost--------------------------   肉體>---------Shell--------------------------<人造物
  人>-----------The Ghost in The Shell---------<機器人

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但真的不難。士郎正宗的意思其實明白:

無論是「機器人」、「人」、或甚至是其他各種形式的意識存在,大
家都是「The Ghost in The Shell」,也就是「Ghost + Shell」。
易言之,所有存在形式的差異不過是各種不同 Ghost 與 Shell 間的
排列組合罷了。

至於在大家都是「The Ghost in The Shell」的統一定義與前提之下,
各種存在之間要如何彼此尊重,或重新建構彼此間特殊的社會關係,
「攻殼機動隊」不打算(不應該也不能)提出規範性的架構,士郎正
宗留下了一個引出方向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答基本上是開放的。
(至於這個思考架構是不是士郎正宗的『原創』,似乎不是這兒的討
論重點,但感覺上東方禪味蠻重的,不是嗎?!)

士郎正宗所設定的這條重新面對「機器人∕人」存在形式的光譜式定
義軸線,以兩個組合項的排列組合來構成,它們就是「Ghost」與
「Shell」,在此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個部分是「Ghost」: 用來指構成存在的「意識」部分,勉強可
以翻譯成「靈魂」,但並不是很恰當。對士郎正宗而言(我的猜想),
相較於 Soul 這個詞所帶來的強烈「生物性聯想」,使用 Ghost 來代
替常用的 Soul 可能隱含的意思是:Ghost 可以更廣泛地用來指陳各
式各樣的「意識存在」。

在「攻殼機動隊」這部作品中曾經出現過的 Ghost 種類繁多,像是
「自主的人類靈魂」、「人類靈魂(?)的劣化複製體」、「由人類
所撰寫具自動學習能力的 AI」、「在網路資料之海裡自動產生的獨
立意識體」……等等等等。而其中,透過各種跨形體的傳輸管道(基
本上,在士郎正宗的世界裡是以高度發達的各種形式『網路』作為基
礎),各 Ghost 間能直接產生各種互涉──溝通、入侵、侵蝕、覆
寫、甚至融合。所以單就 Ghost 層面來說,在分類與切割上幾乎是
越來越困難了。

而第二個部分則是「Shell」:用來指構成物質存在的「物理」部分,
形式多不勝數,舉凡肉體、義肢、義體等均屬此類,主要是作為「意
識存在」的「載體」來使用。(『載體』,就是像碗盤和瓶罐一般的
東西啦,只不過這裡用來承裝的是『意識存在』罷了。)在「攻殼機
動隊」的世界裡,由於 Ghost 之間可以彼此自由地「流來流去」、
甚至互相「蓋來蓋去」;而各個 Shell 也可以「改來改去」、以至於
「換來換去」。是以「誰是誰」、「什麼是什麼」都快要搞不清楚了,
「機器人三大法則」要用在哪裡呢?「銀翼殺手的掙扎」要對著誰呢?

在 ASIMOV 的世界裡,「機器人」看起來像「機器人」;「人」看起
來像「人」。在 P.K.DICK 的世界裡,「機器人」看起來像「人」;
「人」看起來還是像「人」(但人的內心卻已不見得那麼地像人了。)

但在士郎正宗「攻殼」的世界裡,「機器人」看起來不一定像「機器
人」;而「人」看起來卻也不一定會像「人」。重新聽聽「攻殼機動
隊」的女主角草薙素子所說的吧:我有時候會想啊:「或許我自己已
經死了,現在的我只是義體及電腦所構成的模擬人格……」

這就是士郎正宗所拋出來的問題──靈魂與 AI 的界線在哪裡?肉體
跟機械的界線在哪裡?「人類」和「機器人」的界線在哪裡?!

在所有秩序被打散的同時,新的世界架構以問題的形式開放給所有的
存在。這是士郎正宗所提供的科幻烏托邦,不是嗎?!

放在「機器人∕人」的探討框架之下,「變人」代表的是一種「木偶
奇遇記」式的意識形態,奠基於 ASIMOV 式的「機器人∕人」之定義
關係與社會想像之中;甚至在 P.K.DICK「銀翼殺手」的世界裡,「變人」
的願望都是可能存在的,因為在上述兩套社會邏輯之中,「變人」所
代表會是一種昇華、一種渴望;但在「攻殼機動隊」所提出的「美麗
新世界」裡,「變人」這件事情卻只可能會一再地被重製為一連串的
問號:

「變人」?什麼要變人?誰要變人?變為什麼人?為什麼要變人?…………


#註解:

(註一)雖然在精密的定義上「機器人」(Robot)一辭在今日早已
    成為一種稍嫌過時的機械想像,或許我們應該採取另一種更
    為準確的說法:「人造準意識體」,用來更廣泛地定義與描
    述包括 ROBOT、ANDROID、REPLICANT、甚至是 SYNTHETIC HUMAN
    等複雜的存在形式。但基於探討與行文上的方便,在此仍舊
    以「機器人」一辭涵蓋所有類此的定義。

(註二)希臘神話中柯林斯(CORINTH)國王,或傳說中尤里西斯的
    父親薛西弗斯(SISYPHUS),死後在冥間的工作,是將一塊
    巨石自山腳往上推,但是每次才將巨石推至山頂,巨石便會
    從另一面滾下去。薛西弗斯只得再將石頭由山腳下推起。這
    項工作日復一日,持續不斷且永不停止。

(註三)ASIMOV。這位大師不必我多介紹吧……

(註四)其實嚴格來講,好萊塢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應該不能算是 P.K.DICK 的「作品」,而是採用其在小說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裡所建構的世
    界觀與主要故事線所改編拍攝而成的「衍生作品」。

(註五)至於士郎正宗取的「攻殼機動隊」這個漢字名稱,其中似乎
    有學問的「攻殼」到底是什麼,他自己說得倒是很明白,自
    己找本「仙術超攻殼」和「攻殼機動隊」來看看就是了,此
    處不多做說明。


#在台灣地區,人們可以透過下列作品來更加地瞭解「攻殼機動隊」
 所廓繪出的世界:

 1.「攻殼機動隊」∕漫畫版(中譯):
  原著∕漫畫:士郎正宗;譯者:張偉任。
  分上下兩冊,尖端出版,1995初版。

 2.「攻殼機動隊」∕漫畫版(日文):
  原著∕漫畫:士郎正宗。全一冊,講談社(日),1991初版。
  (推薦給有興趣體會原文精髓和想看中文版裡遭修剪的『精彩
  畫面』的人。)

 3.「攻殼機動隊─灼熱的都市」∕小說版(中譯):
  作者:遠藤明範;譯者:林秀蘭。加珈文化出版,1997年初版。
  (依『攻殼機動隊』人物與世界觀所撰寫的衍生小說。)

 4.「攻殼機動隊」∕遊戲版(PS):
  評價不錯的 3D 另類射擊遊戲。SCE Inc.,1997。
  (駕著攻殼車解決任務,雖沒有劇情深度,但蠻好玩的!)

 5.其他雜七雜八的研究叢書與錢坑一樣的週邊產品:
  不多介紹,有興趣到處找找吧!
  (只是這部作品算是有些年代了,相關東西在台灣恐怕不容易
  找到咯……)



╭─ 科學小視窗

╰── 兄長太多的後遺症
                       科學月刊˙提供
               ( http://www.scimonth.com.tw )


你的體型有輕微的歪斜?責怪你的兄長吧!渥太華的醫生說,一個男
人若是上面有愈多兄長,他的體型愈有可能呈現不對稱的樣子。這是
胎兒在子宮裡發展成長時一個麻煩的訊息。

中心研究 40 位成人男性精神病患及 31 位男性的醫院職員。詢問他
們在家中的排行,以及是否有兄弟姊妹等問題。同時也隨機尋找身體
兩側有差異現象的人,若我們在子宮裡成長是毫無瑕疵的話,我們的
身形應該會長得非常對稱。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身體兩側的微小不
對稱,是在三個月之後的胎兒,成形長大時所造成的。

這群小組研究手指長短以及耳朵大小,排除因為左右功能不同而造成
的差異的變異項目,例如人們右手常常會有筋肉,以方便右手抓東西
。但有另外五項的不對稱卻是隨機任意的:手和耳朵的寬度、耳朵的
長度、第三和第五隻手指的長度。一個人上面有越多的兄弟,則產生
的不對稱情況就越多。但有年長的姊妹卻不包括在內。

研究者推測,這是因為男性胎兒會誘發母體免疫反應的結果。Y 染色
體的基因是男性獨有的,它會產生一種 HY 的抗原,這個抗原可能會
啟動母親體內的警示系統,而連續男性的胎兒又更會加強這種反應。
這個理論被其他的實驗間接地支持。其中之一顯示胎盤為了保護胎兒
免於母體的免疫系統的影響,會隨著連續懷孕男嬰而逐漸變大,對女
嬰卻無影響。(New Scientist, 1999.12.11)



╭─ 讀者來信

╰── 關於科科報報


您好,

可以請問一下嗎?之前我是參加科科網的會員, 有定期收到「科科
報報」,但很久沒收到了, 最近才在新聞討論區看到「科科電子報」。
你們之間的關係為何?

───────────────╮
               ╰────────────────

科科電子報與科科網是由同一群同好創辦的,兩者雖然型式不同,
但是目標一致,希望能達成相輔相成的目的。

綠野



╭─ 科科電子報 http://scisci.url.com.tw

╰── 欲訂閱或取消,請至 http://news.url.com.tw

╭─ 關於我們 ─╮
∣        ╰──
∣˙連絡我們: scisci@url.com.tw
∣˙讀者意見,如未特別註明,視同授權刊登於科科電子報上。
╰───────────────────────────────

╭─ 關於轉載 ─╮
∣        ╰──
∣˙歡迎網路上之非商業轉載:

∣ 若欲轉載全文,請勿更動版面或刪減文字,並於標題註明「轉載」二字;
∣ 若欲轉載部分內容,請於文前註明「轉載自『科科電子報』」。

∣˙商業性質轉載,請先徵求作者同意,謝謝。
╰───────────────────────────────

╭─ 關於智邦生活館 ─╮
∣           ╰──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email.htm
∣˙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accmail@sys.url.com.tw
∣˙欲刊登廣告: ads@url.com.tw
∣˙本電子報內容不代表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