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愛說話:六月,除了畢業、新娘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六月,更是同志驕傲月。
無論你是否在炙熱的季節,注意到一連串的同志運動及新聞。在七月初的今日,讀讀知名同志紀錄片導演言簡義賅的文章,將有助於你了解他們的心聲,除了新聞上浮光掠影的事件報導之外。
同志驕傲月
◎陳俊志/
紀錄片導演及同志運動者
作品有《不只是喜宴》《美麗少年》《玫瑰的戰爭》
1969年6月28日紐約的同性戀者在石牆暴動中揭竿而起,開啟了全球爭取同志平權的先聲。2001年六月同志驕傲月,台灣的同志朋友在媒體上端出了一盤彩色斑斕的人權沙拉盤,有冰鎮沁涼的甜美哈密瓜,也有苦澀的青椒交錯其間涼拌。
打頭陣的是後學運世代,新一波同志大學生展現的先鋒精神。6月3日寂靜的星期天晚上,東吳大學傳賢堂反常地聚集了一圈又一圈耀眼的年輕人,排隊的人龍密密麻麻,繞達蔓延三個樓層。顯然這不是販賣本土懷舊風的「流氓教授」歌友會,年輕人畢竟不擅於回顧嘛;這是新一代同志大學生的出櫃宣言,900個同性戀大學生在「校園同志甦醒日」(GLAD=Gay and Lesbian
Awakening
Day)齊聚一堂,具體象徵了多元文化的前瞻可能性。
婉拒電子媒體拍攝的現場仍擠滿了各台SNG車,台大女同志社浪達社長死貓很氣憤東森當晚的新聞呈現。「明明是笑中帶淚的新世代同志聚會,東森新聞硬剪接了一段毫無關連的煽情pub畫面。」對於21個跨校結盟合辦GLAD的校園同志社團,這一個晚上凝聚的是對同性戀身份的正向擁抱,進而動員成以同志為族群認同的驅動力。
壓迫帶來認同。從另兩則六月的校園同志新聞,可以領悟激發同志學生的行動力,背後壓迫其來有自;也可約略體會那麼多同性戀大學生之所以跨校串連,期望帶來新氣象的迫切的渴望。二則歧視新聞,一是高三女同志學生被校方強迫轉學;二是政大教授公開辱罵女同志社團,並在必修課上請同性戀學生「可以現在就離開我的教室」。兩則新聞同樣透露了校園中根深蒂固的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勢力,也反映了同志學生受教權的被漠視,被剝奪的事實。
先說這個惡名昭彰的高中女校。自從1997年我開始同志青少年紀錄片的資料蒐集,就不斷有青少女同志因為「頭髮太短,不肯穿裙子,太像女同性戀者」,被這所女校退學、強迫休學、輔導轉學。令人好奇的是,教育部訓委會為何從未注意過這所學校如此明顯,綿延且嚴格地執行「不正常性傾向」篩檢,長期剝奪女同志學生教育權的人權負面記錄?!
至於政大教授歧視同志學生事件,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各級學校的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從來沒有同志學生的申訴成功個案?如果歧視同志的沙文氣氛瀰漫,如同以往大學校園姓騷擾女學生的狼蹤處處,我們可以追問幾個問題─各大學學生會組織中,同志學生代表比例幾何?個別同志學生申訴後,她/
他的安全是否無虞,會不會反而陷入更敵意的受教環境?更基本的提問是,各校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推動「對抗性傾向歧視」的積極政策到底在哪裡?
校園是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組成的。同志驕傲月裡,同性戀老師的新聞並沒有缺席。一則令人振奮,一則讓人悲傷。桃園有兩位商職女老師被先生發現女同志戀情。被迫進入異性戀婚姻的隱性同志不但自己受苦,配偶更苦。同性戀成為複雜人生難解的謎底。光譜的另一端則是桃園國中段建發老師驕傲出櫃帶來的啟示。段老師參加已經成立四年的「同性戀教師聯盟」,不斷對身份認同有更好的自我建設,並且一步一步讓他的學生、同事、家人接受他的性身份,證明了「性傾向與工作能力無關」,肯定了「我是人,我是老師,我也是同性戀─我是個努力認真的同性戀老師。」
回應作者意見請email到gaykid@ms15.hine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