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家長篇
從「金庫」到「人力銀行」-舊式家長會到新制家長會
訪光華國中家長會長高啟祥先生.劉佩芬女士
◎張旭華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人本教育基金會與新竹市長候選人蔡仁堅簽訂《跨世紀教改合約》,
翌年新竹市府成立「新竹教改會」,
其中,「家長會」是一個重要的改革項目!
因緣際會,高啟祥、劉佩芬夫婦投入教改工作,
並在小孩就讀學校推動「新制家長會」,
讓家長會由中古世紀迎頭跨入了e世代!
某校某班某日的教師日誌上,安排帶著全班去校外游泳池,上游泳課去!這個消息讓大家吃驚了!有經驗的老師說:三十多個小孩子怎麼照顧?萬一有個閃失怎麼得了?家長聽孩子一說,也覺膽顫心驚,立刻致電學校,校方立即約談老師…
同樣的事情最近發生在新竹市的某校,情形可就不一樣了,校外游泳課如期舉行,滿懷熱忱的教師並未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因為班上許多家長都一起出現在泳池畔,這些家長並不是臨時總動員,而是因為參與新制家長會的實質運作,隨時有著合作的默契。
這本擁有鮮亮橘色封面的《家長會服務手冊》,是由光華國中家長會自行編印,全省大概僅此一家!這本小手冊代表著光華國中的「家長會」由舊式走向新制,新舊兩制相差十萬八千里,不管是在家長會本身的運作,或家長與學校、與老師的關係上!
唯有與捐款脫勾,「學校家長會」的功能才能彰顯
跟所有人一樣,若非因為小孩上學了,高啟祥與劉佩芬夫婦對於「家長會」的認識也止於五、六○年代的「母姐會」。
起源是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女兒的班導師口吻尷尬地邀請高啟祥擔任家長委員、並出席委員會。高氏伉儷應邀出席,發現所謂的「家長委員會」只是一場喧譁的聚餐,更荒謬的是,校長在「家長委員會」上宣佈:當天出席者全部都是常委,沒有出席的就是家長委員!按理,「家長委員」應由「班級家長代表」開會推舉,而「常務委員」應由「家長委員」開會選出,但,當時連老師們亦不知「班級代表」為何物,一切都在懵懂之中,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已順利地誕生。後來,高啟祥才明白個中奧妙:所有接到老師電話的家長均是校方篩選出的,而「委員」與「常委」的捐款額度又自不同!
擔任家長委員,除捐款外與校方的互動屈指可數:一年好幾次的聚餐(沒有安排任何議題討論),還有每年運動會時強迫贈送的一套運動服。身為捐款人,高啟祥曾建議校方取消「運用家長委員捐款」來「贈送家長委員運動服」的慣例,但數次溝通都沒有交集,最後校方的答覆是:那麼高先生我們以後不會再贈送給您,但對其他家長委員的「禮數」則不可少!從這互動中,高啟祥體認到,舊式家長會的運作其實與固有的應酬文化難分難解,家長捐了款,校方便覺得一定要贈與一紙聘書、一個頭銜、或一份禮,不管這份禮是否羊毛出在羊身上!
多年來,家長會幾乎就是在這樣令人質疑且迷惑的狀況下進行著;直到人本基金會與新竹市政府簽訂《跨世紀教改合約》、成立教改會之後,高啟祥以教改委員的身分,真正開始進行一些改革,落實無人聞問的《家長會設置辦法》,大力展開宣導與實踐,與習於舊式家長會的校方,展開了一場平和而張力十足的「角力」。
最重要的是募款方式的改變。以往選擇有能力捐款者作為家長委員,是家長會功能無法彰顯的致命要點,因為有能力捐款者,不一定有時間、有能力投注組織經營,新制家長會所選家長委員,是以出來做事、提供服務為必要條件,而非以捐錢為必要條件。那麼,家長會的經費從何而來呢?一件很少人留意到的事是,每學期所繳交的註冊費當中,有一百元是列屬家長會費,過去這項經費多半由學校全權支用,而依家長會設置辦法,動支的決定權應回歸到家長委員會!學校只負責提出希望家長會支援的經費預算,交由委員會審核,若經費不足,則由委員們以預算表向全校家長公開募款。當然了,有意願捐款給校方的家長委員,也和所有家長一樣,儘可經由此公開管道慷慨解囊!
高啟祥表示:「唯有家長委員與捐款脫勾,名位與金錢脫勾,家長會的功能才能彰顯,各種資源才有可能匯集!」這樣的機制建立後,校方首度列出的開支項目清單上,舊式家長會一年數次的餐會項目自動消失!藉由掌管預算的合法動支程序,家長會的意見真正開始呈現並影響學校的辦學!
經營「班級家長會」要先破除獨善其身的想法
如「學校家長會」般,在原有的體制下,「班級家長會」幾乎不存在,家長與老師只在期末成果展才有機會碰面,雙方一來沒有相互認識的機會,二來沒有溝通的管道,所以一但「家長找到學校」,或「老師主動約談家長」,一定是事情已經大條了,一方忍無可忍、另一方遂嚴陣待之,最後倒楣的當然是小孩!教改會成立後,規定在開學後三周內老師一定要召開班級家長會。剛開始時對家長會的「監督」形象感到緊張的教師們,也因家長會提供的協助與釋出的善意,慢慢建立溝通合作的關係!
劉佩芬歸納經營班級家長會的心得,她說,首要關鍵在自己-要先破除獨善其身的想法!她原本覺得,有能力把自己的小孩教好就好,後來發現,小孩在班上受整個班級風氣感染,根本不可能「獨善其身」!那麼是希望小孩在學校的八小時能處在一個較好的環境呢?還是一放學就趕緊回到無菌的家?劉佩芬強調:「如果家長沒有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是不會願意付出的!」這聽起來只是觀念的轉變,但其實已跨越公私領域的鴻溝!
其次,是要克服害羞!劉佩芬說:台灣社會大眾並不習慣參與公領域的事務,剛開始來參加班級家長會的人數非常稀少、能付出者更屈指可數,通常三十幾人的班級有四、五位家長已非常難得,而來的也大多是沈默著的。所以格外要鼓勵自己當仁不讓、出任班級家長代表,並努力發掘較具「雞婆」精神的人一起經營。
第三,要有心理準備面對質疑、甚至冷嘲熱諷!當劉佩芬首度參與班級家長會,想成立班級家長會基金,展開班級樂捐時,有位家長從不出席、挑剔捐款用途,且每每冷言冷語,將家長的熱心解釋為「巴結老師」「抱老師大腿」等,讓劉佩芬異常洩氣,真想撒手不管,但回想到作事的初衷原是為了孩子,所以決不願因少數人的負面想法,而放棄讓大多數小孩受惠。那位家長雖然冷言冷語、也絲毫不出力,他的小孩也照常參加班級家長會安排的所有活動,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負面的批評了!
孩子受惠,學校、家長、老師三贏
班級家長會真正運作起來後,學校裡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班級風氣,那是一種非常好的良性競爭!老師們突然覺得教學可以很輕鬆,因為許多事情有了幫手,辦課外活動不再戒慎恐懼,教學計劃不再因為「人手不足」「能省則省」的想法而夭折。家長們也因為對彼此有了認識,當小孩要求「要到同學家做功課」時,無須提心吊膽!
當然,父母與老師合作,小孩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而且,這個過程本身是非常富含教育意義的!一群大人為了下一代一起合作付出,彼此都明瞭對方疼惜小孩的心意,很多事情不言而喻!
問到參與家長會以來最深刻的感受,高啟祥與劉佩芬夫婦正色回答:「真的是深深、深深地覺得慶幸,沒想到生活、工作了那麼久後自己還能再成長!更欣慰的是,參與的朋友們也都意識到他們自身的成長,就在陪著我們孩子成長的同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