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創意,活著要幹嘛?
~訪女建築師姜樂靜
◎翁舒玫
以台中鐵道藝術網絡「20號倉庫設計案」,崛起的年輕女建築師姜樂靜,留著衝冠不怒的短髮,講起話來爽快直捷,黑框大眼鏡後的眼睛炯炯發光。
姜樂靜說:「創意是我的信仰」。這樣的想法,是921地震後才清楚浮現的。
「地震後,建築師的心情都很糟,好像過街老鼠大家都在罵。」她形容著每天開車到四處看「自己的小孩」的巨大壓力,雖然她設計的房子都安然無恙,連當時最擔心的20號倉庫的老舊磚房也只有些微毀損;但那時的心情上很矛盾:要不要繼續從事這個高風險的行業?這樣辛苦究竟為了什麼?
一天開車時聽廣播,在籠罩著921眾多災難新聞中,與應時的悲傷音樂中,姜樂靜形容著「突然聽到一個清新的聲音」,那是蔣勳講的一個建築史或美術史講座。這促使她想清楚「藝術才是人生的救贖」,對建築師來說:「創意就是成長,就是要有前進的力量,不然活著要幹嘛!」
建築設計中,她尤其認為使用國家經費的公共建築,必須是最有創意、具實驗精神、最能突破現實的,才能成為好的示範,帶動民間建築的進步。但過去台灣的公共建築,往往成為最壞的示範。在最低標制度下,什麼都用最便宜的,全然不談品質,有心參與的建築師根本無從使力。
災後,教育部一改過去積弊,以「公開競圖、最有利標」的方式,公開邀請遴選全國最具創意的建築師,為災區校園注入新希望,姜樂靜接下了仁愛國中、親愛國小的學校重建規劃,成為新校園規劃團隊中的一名。
也許是天生註定著要吃這行飯。姜樂靜回憶起求學階段,最先浮現的是對校園特殊空間的記憶:台中師院附小的美術教室、音樂教室,曉明女中宗教性建築的簡約洗鍊,及校園的寧靜氛圍。
師院附小的美術教室,更影響她兒時的志願。那是一棟獨棟的房子,位在口字型的四棟樓間中庭的草地上,每次上課都得越過草地;加上美術老師的畫室就在旁邊,老師講解完當天的課程後,就回到畫室去畫畫,這種在制式空間與教育中少有的自由氣氛,使得姜樂靜深深覺得「當美術老師好好」。甚至在考上中正高中後,選擇休學一年,希望轉考新竹師專美術科。
雖然沒有當成老師,成為建築師。但或許是當年的初衷仍然「隱隱作祟」,談起教學,也如數家珍。
姜樂靜認為空間對於孩子,具有重要的「創意啟發」功能,希望能呈現給孩子,是一個「玩具」,一個預留各式伏筆,讓使用者可以自由發掘功能的驚奇空間。
過往傳統強調「管理方便」的校園空間,極為單調,使得小孩子只能有往前走、往後走的選擇﹔而她設計的則是一個擁有上上下下空間、各式各樣的進出口的校園,使得校園中的行走的孩子,就像跳舞一般,有趣好玩、刺激著小孩的身體與頭腦。
此外,在規畫浩然基金會認養、山區間的潭南國小時,她特別提出「社區學習樞紐」概念:「重建學校的同時,也必須重建資源網絡,重建孩子們未來生涯的期許和發願的勇氣…,認清知識是一種力量,學習是上天賦予的生存本能」,學校老師與空間,應該要促發學習本能的機轉,不該形成一種阻礙。
老師們應該展現的是一種身教。一個行走於學校、被觀看的偶像,必須要有一種魅力,在教學時對小朋友作心理建設,醞釀一種氛圍,說明這個課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就像要去旅行,要有行前說明,在途中小孩跌倒的時候,可以適時拉他一把。她更強調老師的眼裡,要「看到」學生,跟學生同一國。
「當老師真的很不簡單」,本身也在台中的公民大學兼職當老師的姜樂靜感嘆著。當老師的最初、最終目的,仍然在於「分享創意」。創意對於她,是一帖解除人生苦痛的良藥,就好像吃到絕頂美味的食物,一定想盡辦法要與人分享,學生能否「識貨」,當然得靠個人的資質與緣分;但至少學生欣賞到「看世界的另一種角度」,姜樂靜得意的說。
然而,這樣勇於創新的姜樂靜,並不是天生如此。
求學時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即使偶而可以得到特殊空間的紓解,或者在舉辦各式活動時展露的美術、企劃能力,大多時候,功課普通的她,寡言近乎自閉,甚至被初中時的老師冠上問題學生的標籤…發憤讀書,考上高中與大學,是她為自己找到的唯一出路。
能夠走出「不被信任」的孤僻陰影,要等到考上大學那年。大學時念的東海建築系,老師們看重創意、刻意地「不使學生成為自己的複製品」的教育中,使姜樂靜學會「要為自己的創意負責」。
什麼意思?「很累呢!」她形容著,要做沒人做過的,就得自己解決衍生出來的許多問題﹔但「如果問題可以解決,絕對會比循規蹈矩做出來的作品,更有成就感。」
這樣的領會與成長,都是透過課堂中師生間的對話而來。以設計課為例,姜樂靜回憶:一個禮拜上兩天課,一個班級大約15個學生左右,以同一塊基地,做不同的發想,老師再針對每個人的設計,一一和學生討論,提供建議…。整個學期可能有兩三個大題目,從畫圖、設計、模型、到簡報,通通都得學會。
比起其他教法傳統的系所,姜樂靜十分慶幸能夠唸到這樣「好玩」的系,不但訓練出她各種建築的相關能力,也滿足自身廣闊的興趣。每個特別的案子,都是一次拓展眼界的機會,20號倉庫是挑戰,校園重建是挑戰…,因此不喜歡重複,越沒有經歷的案子越想做。
她認為建築系的教法,可以運用到高中,甚至國中小的課程,比方說「照相機的個案研討」教案:從照相機的發明、造型設計、鏡頭裡的光學、照相機與人的哲學,或者把照相機完全忘記,從零開始,為什麼人需要有照相機?…她邊說邊想,最後以讚嘆作結,「哇!可以上一整個學期。」
姜樂靜特別引述知名建築師路易斯‧康的話:「街道是什麼?是當一個小朋友走過,知道他未來要做什麼。」,再次強調環境肩負著「兒童學習與教育」的重要功能。當台灣街道所呈現的表象,給人呆板、貧乏、混亂、甚至危險的印象,孩子「知道」的又將是怎樣的未來?
對她來說,20號倉庫案的規畫、校園重建的設計,只是起步。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姜樂靜等著要以人本的關懷、創新的手法,一點一滴改變大家對空間的刻板想法,重塑台灣的建築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