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談戀愛到泡網咖
孩子的耽溺?
◎王慧卿/人本嘉義分會主任
那一年,國二的大女兒談戀愛了,是促使我致力於教育改革的濫觴。因為擔心女兒成為未婚媽媽,於是,汲汲於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的環境!
那一年,心中的焦急無可比擬,內心的煎熬無以言喻,病急亂投醫後,「發展心理學」是那狂亂時期的第一根浮木:青少年時期者—功課壓力、同儕競爭、父母限制與期待,滯礙了青春期對異性好奇、同儕認同與生心理的矛盾,因而演繹出許多情緒問題。此一時期的青少年最感窒息,其紓解方式大多尋求刺激(打電玩),或分享愁滋味(尋找友誼)。
有了這種認知,理解了孩子的需求,我把家門大開,讓女兒和男朋友每天一起回家吃晚餐。當時內心雖然交戰,但孩子總算願意回家。
第二根浮木是人本出版的《快樂新父母》有聲書,主講人朱朱要爸媽與小孩說小時候的故事。每天睡前我就和女兒在床上談他的小時候,從媽媽的肚子裡談到出生時的小模樣,也從他的犯錯談到我的無知,有時談著談著就在女兒身邊睡著了,醒來卻發現我們做著同樣的夢。飛快地過去了一年時間,女兒重新接受了我,願意讓我抱他、親他。雖然偶而還有齟齬,重要的是女兒還在我身邊,而且沒有成為未婚媽媽。
第三根浮木是那一年我們將歷年來存下來的補習費,一起到英國遊學,孩子和我分別住在不同的家庭中,我寄住家庭的媽媽和爸爸對我非常的照顧,除了享受每天早上唸報紙時受到的讚美,也享受晚餐時與他們聊天的快樂,更享受每天上完課回家報告冒險經歷的樂趣,從他們身上感受到被疼、被關注,這是我在原生家庭成長裏一直或缺的。這位媽媽最常說:我以孩子們為傲。這樣的人與人的真誠的對待,讓我立定往後要成為有自信、有生命勇氣的人。
漸漸地,在被愛、被疼惜的環境裏的大女兒,願意與我分享他的許多心事,與男友吵架,以及生命的意義何在等等問題。我總是提醒他男友有許多他看不到的優點,會幫忙家事、會照顧人,至於吵架,人人難免,我和他老爸不也吵嘴?而關於生命的問題,我是這樣說的:你的存在帶給我無比的喜悅與驚奇,因此每年生日我總要感謝你帶給我生命的勇氣,因為有你,我才了解人需要學習,人更需要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將「愛」散播給你們就是我最大的成就與意義。
如今女兒上大學了,有一回他與我討論什麼是存在主義?因為學校裏要分組報告,談及七等生的短篇小說《我愛黑眼珠》,女兒問那是不是在探討存在主義?我先問他的想法,確定他對存在主義的理解,再談我的感受,我說那是一篇發展中的存在主義,後來的人還有許多的解釋,我最喜歡的解說是:人活著只要有感受就是一種存在,就有其意義,無須外在條件來襯托,或是被需求時才算。幾天後他打電話來,說老師非常欣賞他們的報告,是七年來最精采的。我這老媽只有欣慰自己還能幫他。
回想這一段過去,如果那時我拘泥於非把孩子搶回來不可,孩子勢必離我更遠。
當時孩子「義無反顧」地談戀愛去,與現時上網咖的孩子一般,每每造成父母親的乾等、乾急。打罵是無濟於事的,最實在的莫過於父母的自我成長。
人們總以為青少年僅需要同儕團體的互動,我卻發現他們更需要大人的支持與肯定。當我們的談話能擄獲孩子們的心時,孩子是願意聽聽我們的想法的。
一次一位來梯隊幫忙的學生,到了活動第三天含著淚水來道再見,雖然和他並不熟稔,但決定送他下山,起初我以為他的傷感是為兩性問題所苦,卻聽到了他的悔恨,因考上第二志願而不斷地自責。我一邊不時以:你好辛苦、你替媽媽想得真多、你真體貼等等話語回應。一邊忖度著,能與他談什麼呢?走著走著,卻看到了海,邀他一起玩浪,我玩出了興緻,早忘了要解決人家的傷感,卻問他:知道海浪如何形成?他未曾想過;再請他猜海浪像什麼?水撞到什麼東西會往回衝?告訴他這就是海浪形成的原因,他似乎這時才猛然領悟大海深邃的奧秘。我又說任取一段海岸線都是無限長?我解釋碎形定理與海森堡測不準定理間的關係,他恍然隱藏在大自然背後有諸多迷人的詭譎,等待發掘。後來,他快樂的回家去。看來,我無須勸解卻使他對區區分差的考試成績釋懷了。
如果大人們願意思考如何看待孩子,能在知識的領域多幾分琢磨,能一點一滴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愛與成長的種子,那麼,大人絕對找得到協助孩子不沈溺於網咖的方法。
一回兒子打電動正打得不可開交,一旁工作的我突然聽到了配樂,說:「這音樂好聽,好像哪一首古典樂?」兒子一聽大喜,直纏著要教我玩,要不是那時忙著,我真願意跟他一起學呢!由於經常收到老媽我的肯定,兒子不但不會耽溺於網咖,還發展出他的興趣—音樂才是兒子的最愛。
網咖也好,談戀愛也好,孩子們要的是大人以關懷代替指責,疼惜代替禁令,引導代替教導,我相信,由於人本質裏的向上向善,孩子們自會選擇對他們的發展最有利的方向。
編按:本文原刊於人本教育札記14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