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言草語
─序《風和草的對話》 ◎史
英/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
按照古文,「草上之風,必偃」。那個「之」是「加上」、「作用上去」的意思;而「偃」的意思呢,就是水滸傳裡的黑店給人下了麻藥而店小二大喊著「倒也」「倒也」的那兩個字;合在一塊兒,就是「草上若有風過,那是非倒不可的」。
古文的原意,是說君子如風,小人如草,君子人有什麼動作的話,尋常百姓(也就是草民啦)是一定會受到影響的。這麼一來,風和草就沒有了對話的餘地─倒都倒了,還囉嗦些什麼呢?所以,我們這個書名,就有一點「不通」。
然而,在我們這本《風和草的對話》裡,還有另一個問題:因為書中都是大人和小孩的對答,那麼誰該是風,誰又是草呢?若以「倒了」為標準,因為倒的通常是爸媽(不信的話,請看書中內文),所以爸媽就應該是草,而小孩反倒成了風,這當然和一般的經驗、或習慣甚不相合;然而,還有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讀者看了這書之後,萬一為之「絕倒」,那就有一點對不起人了,因為,諸君就這樣成了「草民」—至於風,我可沒說是作者噢!所以,這書的要點無論如何是在「對話」,完全無涉於風草二者的階級成份;也正因為風和草有了對話,他們二者、無論是爸媽與小孩,或讀者與作者,也就完全沒有了誰影響誰,或誰是君子、誰是小人的問題。
所以,風是和風,不但微微而暖暖的,還帶著遠方的氣息;草是綠草,不但搖揚蓶蕤、與時推移,而且充滿了堅忍無畏的生命的力量。讓我們想像,在空曠的原野之中,陽光普照,遠山含笑,而風徐徐地來了,不是撫過你的面頰,也不是拂過她的髮際,而是和遍佈的小草捉對玩耍!
如果有一片小草都往同一個方向彎去,我們就要懷疑,是風把它們都吹彎了呢?還是因為它們同時彎身,因而搧起了一陣微風?如果小草的起伏呈現出波浪,我們就想,對啊,不然怎麼能持續不斷地製造風呢?如果風鑽進袖口和衣領,我們就想,對啊,不然這風裡怎麼都是小草的味道?於是,我們就明白,怪不得「風吹草動」總是啟人疑竇,原來,草動而風起也是很有可能的;至於在它們之間,到底是誰惹了誰,那就不是外人可以得知的了。
於是,我們豎起耳朵,想要有所與聞;但在這風和草的原野上,隔牆的勾當是難行的,於是我們啟動心靈之眼,翻開有字之書,然後告訴自己,要點不是風和草說了什麼,而是,我能聽見什麼啊!
從此之後,再有人說什麼「草上之風」的古話,無論他指的是君子與小人,或爸媽與小孩,我們就可以微微地冷笑,回說,你聽過《風和草的對話》嗎?
附記:
《風和草的對話》是一本筆記書,也就是有很多空白,可以讓人隨意塗塗寫寫的那一種;但在每一頁的角落或橫眉的地方,則有孩童的圖像和親子的對話,足以發人深省或使人會心一笑,因而在「要點不是風和草說了什麼,而是,我能聽見什麼」之餘,可以把「聽見」的寫下來。
說起筆記書,我們還有另外一本,叫做《快樂上學去》,其中的文字和表單,都是我徹夜在燈下苦思的結果,是特別為小孩開學時的父母準備的。其中有許多提示,可以讓爸媽把陪孩子上學的歷程記下來,因而為「好的開始」提供了一種保證;另外還有許多關於上學的「論述」,可以讓有心人寫出值得記下的心得。
我以為,做為「書」,筆記書有一種特別的身份;它不是單向的由作者寫給讀者來看,而是讓讀者參與其創作。就這一點而言,我特別希望有人來和我共同完成那本書。
編按:《風和草的對話》、《快樂上學去》兩筆記書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發行,洽購請電:02-23642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