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教育觀點
好小孩沒糖吃 ◎貝爾傑/國小教師
最近一連收到幾篇同為教師的朋友轉寄的網路文章,包括原本刊載在報紙上面,卻在網路引起廣泛轉寄的「神秘的十六號」;或者是以「搶救阿杰,大家一起來!」為明顯標題的「不喜歡他,也要看到他的好!」,另外還有幾篇我的印象不是那麼深刻,好像是從心靈雞湯之類的勵志叢書裡摘錄出來的文章。
我看著電子郵件上同事的熱切介紹:「貝爾傑,這篇文章好感人,你一定要讀讀…」將郵件附檔打開,沿著螢幕上一行一行的文字細讀。閱畢,是的,是一篇好文章,而我相當納悶的是,明明我知道這些故事都相當精緻、感人、賺人熱淚,但就算用盡很大的力氣,我還是擠不出一滴眼淚,連一點起雞皮疙瘩的感覺都沒有。
我一點也不感動,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有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吧!首先你一定會發現故事的主角通常是個在某方面表現不好的小朋友,或者他的學業成績不良,或者染上了先天的疾病,或者人際關係不好,常常惡作劇惹同學討厭。在故事的開頭,他一定飽受挫折,譬如說大家不喜歡他,學業表現差,在學校生活中不順遂,甚至連老師也對他深深誤解。
隨著故事的鋪陳,接著一定會出現一位善良體貼可人的老師(而且百分之八、九十是位女老師),這位老師深深的表現出一個教育工作者,乃至於身為一個人最體貼的人格特質。她對這位問題學生付出加倍的關心,深入的探究他的問題來源:為什麼他會有這些問題的產生?他到底需要什麼呢?又該怎麼做?
接著故事進入高潮,某個「關鍵事件」發生之後,這位老師所付出的關心與努力發生了效用,這位學生的心結冰釋了,同儕團體間的偏見化解了,這位學生的表現也迅速的變好,故事的最後,問題學生的問題不復存在,變成一個「乖」小孩,並且迅速地表現出他最美善的一面,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多美好而且富有啟示的故事啊!而坐在螢幕前盯著一字一句卻不受感動的我,當然知道它要表達的是什麼?他想說的是:在教育位置上的老師或者家長不要忽視每一個學生,每個孩子都有好的一面。尤其是在某些表現上不盡理想甚至有些障礙的學生更加需要愛與關心。它想告訴我們只要你用心的對學生付出,他就會被改變,你的辛苦耕耘必會有收穫,人是可以這樣的改變另一個人的。
故事說得非常好,
也是每一個教育者所該信仰的真理,
只不過,故事的背後似乎有些問題存在。
還記得幾個月之前,一群剛掃完地的學生趁著空閒時間,圍在我的辦公桌旁和我天南地北的聊起天來,聊著聊著有一個學生忽然蹦出一句:「老師,我覺得你對班上某些人比較好喔!」
我相當訝異地反應:「真的嗎?老師對你們都一視同仁啊?你怎麼會這樣說?」
接著這個學生舉了個例子「比如說那個一尹啊,她作業寫得不好你就可以給她打折,還有上次數學考卷上的題目她的算式有缺點,不完整,我的你就要扣兩分,她的你就不扣分,還用紅筆在旁邊寫上『很不錯,有進步。』這樣真的很偏心耶!」
我聽了一愣,給了一個相當爛的回答「那題題目並不簡單,一尹很難得寫出這樣的算式,你的成績這麼好,不要那麼愛計較嘛!」便草草將這個問題帶過。
從那一刻起,我才知道,其實自己對表現欠佳的學生付出的額外關心與鼓勵,孩子們都知道,而且常常被解讀為一種偏心,一種「老師比較喜歡某些人」所表現出的舉動。
是的,當上課時我問了一個問題,說是答對了要加分,許多孩子舉手,我總是先挑那些不善發言的加分;當考試卷收過來批改,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學生寫了相同有缺點的算式,我總是給最後一名的多加了些分數;當班上兩個學生因為一言不合在我面前鬥嘴,我總是要乖巧的那個原諒對方;連六年級的他們畢業了,我寫給每一個學生的卡片上面,也是給那些個背著「單親家庭」重軛的孩子多一點文字上的祝福。
後來我真的發現,我真的偏心。我給表現差的孩子的鼓勵真的來得多,而且覺得天經地義。而那幾個總是努力、認真、情緒穩定、表現可圈可點的學生,我也會給他們掌聲,但我真正深刻的關愛眼神卻鮮少落在他們身上。
是因為他們表現得比較好,所以不需我操心嗎?是因為他們待人處事世故有禮,所以不需要被認同?是他們情緒穩定不哭不鬧,不需要額外的喝采?還是他們比較聰明,所以自己會找到更多的糖果,所以缺我一個不少?
明明我是知道,有時候,
「好」孩子的傷痕反而最多。
真是有趣啊,在我受教的那些年代,我也曾經體會過許多老師的偏心。他們對班上成績或者某些方面表現好的學生,會表現出不平等的溺愛。對於表現差的學生常常打著「老師也想讓你好」的態度施以帶點歧視意味的體罰教育。然而這一代在教育中接受了「尊重弱勢」等後現代性強烈的價值洗禮後的我們,竟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墜入了偏見的死角。我們真的也偏愛了某些,忽視了某些,只不過角色對換。
你也許會笑我太過潔癖,每一個老師總也是凡人,總有歡喜好惡,況且在家庭、社會、別的地方得不到太多溫暖的孩子,在學校多得一點關心有什麼不對?而我關心的是「操作技巧」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啊?或許我可以保守自己的原則,並且顧及其他孩子的想法,或許我可以更加就事論事,並且維持教師角色的公平。問題並不在愛「壞」孩子,而是偏心。偏心是危險的,許多偏心會造成孩子價值的混淆。而我們可以處理得更好。
發現了嗎?朋友轉寄給我的教室小故事裡,全部都是「『壞』小孩知錯能改」的故事。弔詭的不只是「壞」孩子總會遇到「好」老師,而每個「好」老師都像有了魔法一般,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因長期陪伴而達到潛移默化,而是能在關鍵的時候魔棒一揮,迅速感化「壞」小孩,收立竿見影之效。更弔詭的是,只有「壞」小孩的成長值得被一書再書,寫成一個個好故事,而那些在他自己生命崗位上默默努力、認真向前、懂得責任、懂得感恩、接受父母師長期待而往更好的方向邁進的孩子,卻總沾不上這些勵志故事的邊。
於是,所有的鎂光燈照在某些孩子的身上,而另外的那些,不只在故事裡缺席,得不到關愛的眼光,甚至連糖都沒得吃。真不知道,還有誰要做好小孩呢?
編按:此文原刊於人本教育札記14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