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綜合純汁報。俄國文學網〉〉玻璃球中的彩色螺旋 納博科夫                      
回首頁
雜耍導覽氣質導覽感官導覽專業導覽


              

氣質〉〉作家。。玻璃球中的彩色螺旋 納博科夫

文/鄢定嘉

納博科夫 1899-1977

鏈結

CNN 100 year's Nabokov

Randomhous features Nabokov

works of Nabokov

The connection.org- 100 year's Nabokov



Nabokov's Blues
The Scientific Odyssey Of A Literary Genius

by Steven Coates, Kurt Johnson. Zoland books.


公告:

4thly的主機近期待移,因此俄國文學網暫時掛到giga主機下。目前在4thly僅能瀏覽舊文。一旦恢復工作,會再通知大家。造成大家的bookmark一變再變的不便(好像在繞口令),請見諒

 

 


「我的生命猶如玻璃球中的彩色螺旋」──納博科夫曾如此比擬自己的一生。這個由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法所衍生出的概念,納氏有如是的說法:「螺旋是圓神靈化的體現。圓在斷開後,表現出時間上與生俱來的螺旋性,螺旋因此有了生命」。而他的一生,像彩色螺旋般接續迴轉──從俄國到歐洲,踏上美國最終又回返歐洲,恰如一齣四幕戲,背景各自不同。

溫暖的童年,記憶的天堂

弗拉吉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生於俄國彼得堡,其父是著名的政治家Vladimir Dmitrievich Nabokov。弗拉吉米爾的父親對英國文化熱愛之至,直接影響了他對子女的教育。英語也因此成他學習的第一種語言。在他五歲前,rfrfj是他唯一知道的俄文單詞。從小打下的深厚的英文基礎,使他在一九四○年移民美國後,能夠很快從俄文轉變為英文創作。弗拉吉米爾出身貴族家庭,身為Nabokov 及Rukavishnikov二大家族繼承人的他,從小就是天之驕子。快樂的童年、青少年時光、溫暖的家庭生活,成為納博科夫記憶中的天堂,成為貫穿作家的俄文作品的主題。

變調──初始流亡

然,流亡的開始,成為作品中的變調。一九一七年俄國的十月革命造成大規模流亡潮,納博科夫家於一九一九年帶著傷痛離開俄國,經由克里米亞半島,輾轉來到歐洲。一九一九年,在完成康橋大學的學業後,納博科夫回到柏林與家人團聚。為了維持生計,他擔任法語家教老師以及網球教練。此時期,他開始以Sirin為筆名,在柏林最大的俄國流亡報紙《舵》(Hekm)上刊載他的散文,一九二六年小說〈瑪申卡〉("Mashenka",英譯為"Mary")出版後,引起老一輩流亡作家的注意,成為年輕一輩中的翹楚。日後十數載,他共計完成九部長篇小說、數十篇短篇小說、戲劇及文學論文數篇。

俄文時期──明亮的回憶與陰暗的現實

流亡所造成的不僅是納博科夫情感和精神上的流離顛沛,在生活中,他一樣居無定所。終其一生納博科夫都不再擁有固定的家,即使是後來他有足夠的錢購買豪宅,他居住的只有租貲的公寓、汽車旅館、豪華飯店,因為家只存在於流亡前他的記憶中。納博科夫俄文時期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流亡在他心裡所造成的傷痛。幾乎所有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輾轉逃到歐洲的俄國青年,其生活幾乎就是作者本人的寫照。對過去的緬懷,占去小說主角的所有思維,與回憶的明亮色調相較,現實生活總顯得陰暗且微不足道。過去與現在;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致使主人公無時無刻都意識到,這個世界裡還存在另一個「我」,如影隨形地跟著他。

英文時期──退離流亡的主題

一九三○年代後期,整個德國完全在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之下,由於納博科夫的妻子是猶太人,他不得不帶著妻小遷居法國。最後,在友人的協助下,納氏一家得以橫越大西洋,踏上美國大陸,踏上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最初的十年,他同時扮演教師、學者、評論家、翻譯者及作家數個角色。雖然物質生活的壓力也曾讓他窒息,但在這自由的國度,他終於有機會實現兒時的夢想,帶著家人,拿著捕蝶網,踏遍美西山區,恣意追逐蝴蝶。

一九三八年他開始嘗試以英文創作,處女作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於三年後於美國出版。此時期納氏主要完成八部長篇小說、文學講稿,以及俄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說是普希金(A. Pushkin)小說《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的英譯本及注解。有趣的是,小說本身的翻譯僅有二百頁,但納博科夫的注解,卻有四冊,每冊都有四百頁,可見納博科夫對普希金及其作品,有著極其詳盡透徹的研究。自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五年取得美國國籍前,納博科夫一家的生活並不輕鬆。

在朋友的引見下,納博科夫結識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艾德蒙.威爾森(Edmund Wilson)。威爾森十分賞識納博科夫的才華,在他的大力推薦下,納博科夫得以順利擠身於英美文學作家之林。在生活環境較優渥後,他作品中流亡的主題已漸漸從主軸退居副線,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高超的創作技巧與多變的主題。小說Lolita的出版,將納博科夫的創作生涯推向高峰。然而,這部耗費他五年(一九四八~一九五三)心血的作品的命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在接二連三地遭到美國出版社的拒絕後,這部被美國文學評論家評論為「色情小說」的Lolita,於一九五五年才在巴黎問世。又事隔三年,美國讀者才有幸一睹這本禁書的風采。在往後的二十年間,共銷售了一千五百萬冊,紀錄至今仍無人能出其左右。

人生的終站──創作與蝴蝶

lolitaLolita的出版,為納博科夫帶來鉅額財富,讓在教學與創作間搖擺不定的納博科夫有資本選擇了後者。一九六○年納博科夫帶著妻子,重渡大西洋,探望他當時正在米蘭歌劇院演唱的獨子Dmitri。並在瑞士的蒙特勒城找到可以靜下心來寫作的地方 ──「天鵝豪華飯店」。在這裡,納博科夫走完生命中最後一段路。現在飯店已將他住過的房間改裝為博物館,供遊客憑弔。

重返歐洲後,納博科夫將餘生都奉獻給小說創作與蝴蝶,他捕捉到許多稀有品種的蝴蝶,同時完成巨作Pale Fire與Ada, or Ardor. A Family Chronicle,並將自己的俄文作品譯成英文。

藝術──解放生命的唯一途徑

從一九五○年代起,納博科夫共寫了四個版本的自傳: Conclusive Evidence、Speak, Memory、Strong OpinionsLheubt ,thtuf(中文意為「彼岸」)。在俄文自傳《彼岸》中,談到了自己對倫理道德、生命,以及對藝術的觀感。他認為,倫理是囚牢,生命是獄中的囚徒,而藝術才是解放生命的唯一途徑。對納博科夫而言,自己永遠是高高在上的造物主,所有他創造出的人物,也總是屈服於他的意志下。

納氏的美學原則,與他對蝴蝶的研究有緊密的關聯。納博科夫認為「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騙子,然而大自然更是一個超級大騙子」,藝術的原則其實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欺騙是必要的手段。就像蝴蝶,從幼蟲到蛹,從蛹到成蟲,一直到繁衍,在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藉著大自然賦予它的保護色來延續生存。

身分──俄國作家?美國作家?

他所曾遭到的,那些許多同代人的非議、批評他數典忘祖、批評他背離俄國文學的傳統、作品中充斥著無道德思想、濫用寫作技巧……等等,都無法泯滅其作品的恆久價值。在其作品中,研究歐美文學的學者看到的許多符合所謂「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手法:文本交互指射、時空錯置、作者與讀者間的遊戲……等,這些對於俄國文學,對於英美文學,乃至對於世界文學的發展,都有深厚的影響。儘管Lolita曾為其作者及美國文學界帶來些許不快,但納博科夫在美國文學界,依舊享有重要的地位。

蘇聯時期,流亡文學一直是文學研究的禁果,長達七十年期間,這個被禁止的文學只能以地下文學的形式,在少數的讀者間流傳。如果說蘇維埃革命的勝利是納博科夫離開祖國的原因,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九八九年蘇維埃政權的解體,卻讓作家的作品得以帶著榮耀回到祖國,並造成俄國境內「納博科夫熱」,短短的十年內,出現了大批可觀的研究文獻。聖彼得堡納博科夫的故居也被改為博物館,每年四月在此舉行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齊聚一堂,分享彼此的研究心得。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這些研究成果都被整理成冊,成為「納博科夫學」重要刊物 。一九九九年,在納博科夫一百歲誕辰時,俄國、美國、歐洲、日本都舉辦了紀念研討會,作家世界性的地位可見一般。

至今為止,關於納博科夫是俄國作家或是美國作家的論戰尚未停止,但一九六六年九月的一個訪談中,納博科夫針對這個問題做了自己的解讀,他說:「作家的寫作功力,才是他真正的護照」。

註:

1. 即「可可」 || back
2. 弗拉吉米爾‧納博科夫的母親出身西伯利亞的金礦業鉅子的家庭,她的弟弟是同性戀者,一生沒有結婚,所以在法律上弗拉吉米爾是Rukavishnikov家的唯一繼承人。|| back
3. 俄文的cbhby是俄羅斯民間故事中鳥身人面的神話角色|| back
4. 老一輩的俄國流亡作家指的是那些來得及在俄國成名的作家,其中包括一九三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寧(I. Bunin)、俄國象徵主義詩人梅列史科夫斯基(D. Merezkovskiy)及吉皮烏斯(Z. Gippius)等。|| back
5. 俄文為Yf,jrjdtltybt || back
6. "Yf,jdcrbq c,jhybr",現已出刊三集。
|| back

延伸閱讀
Boyd, Br. Vladimir Nabokov. The Russian Years. Princeton, 1990.
Boyd, Br.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1991.
Clancy, L. The Novels of Vladimir Nabokov. London, 1984.
Field, A. V. N.: The Life and Art of Vladimir Nabokov. London, 1987.
Johnson, Barton. Worlds in Regression: Some Novels of Vladimir Nabokov. Ann Arbor, 1985.
Nabokov, V. Conclusive Evidence. N.Y., 1951.
Nabokov, V. Speak, Memory: An Autobiography Revisited. N.Y., 1966.
Nabokov, V. Strong Opinions. N.Y.: Vintage Books, 1973.
Nabokov, V. Lectures on Literature. N.Y.: Harcourt Brace, 1980
Parker, S. Understanding Vladimir Nabokov. Columbia, 1987.
Rowe, W. Nabokov's Deceptive World. N.J., 1971.
Rowe, W. Nabokov and Others: Patterns in Russian Literature. Ann Arbor, 1979.
Rowe W. Nabokov's Spectral Dimension. Ann Arbor, 1981.
Stegner, P. Escape into Aesthetics: The Art of Vladimir Nabokov. N.Y., 1966.
The Garland Companion to Vladimir Nabokov. N.Y., 1995.
Yf,jrjd D& Lheubt ,thtuf// Yf,jrjd D& D& Cj,h& cjx& d 4 njvf[& -V&^ 1990&
(原刊於《誠品好讀》四月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