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正港吉普賽俗卡樂(連文山)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1/08/06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 正港吉普賽俗卡樂(連文山) 這個吉普賽學者於是便跟老同學們解說當時他是為什麼會決定放棄學 業,選擇跟著吉普賽人流浪的生活方式。他也說其實吉普賽人並不是 像大家所想像的,是那種靠行騙討生活的人。他們自有屬於自己的傳 統智慧,並讓他大開眼界,看到靠心靈的力量我們如何可以行許多奇 蹟。 =========================【編輯室報告】========================= 今日主文,是作者為先前登在南方上的「沒有使命感的知識份子」 (參見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10518.htm ) 一文,所做的註腳。「俗卡樂」一詞,曾讓南方編輯傷透了腦筋,想 不懂那是什麼。後來才知道,那是對英文「學者」(scholar)的戲謔 翻譯。 ========================【人文活動訊息】======================== ◎(新竹)新竹市野鳥學會近期活動(8/4;8/11;8/12;9/13~11/22) ◎(台北)阿忠藝合團布袋戲女巫店演出(8/6) ◎(台北)好自在女子教育劇場聲音肢體開發工作坊第1期招生(8/10起) ◎(屏東)魯凱文化生態體驗營(8/10~8/12) ◎(高雄)高雄台語師資培訓營開課了!(8/11開班) ◎(台中)參與災區重建,學習造屋與社區實作—招募各地學員(8/11~9/1) ◎(台南)2001年二仁溪生態環境宣導種子培育體驗營(8/18~8/19,8/15報名截止) ◎(印度)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徵求第八屆IAVE亞太地區會議團員(8/16報名截止) ◎(台北)差事劇團『門之系列1--現象123』(8/24~26) ◎(花蓮)海岸行旅體驗系列活動:牛山海岸兩天一夜遊(9/8~9;8/31截止報名) ◎(台北)文學氣味正蔓延-寫作進階班(9/4~12/4;9/21~12/28) ◎(台北)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辦公室分租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人文通訊】========================== ◎ 參與災區重建,學習造屋與社區實作——招募各地學員 台中縣和平鄉協力造屋訓練營【招募學員簡章】 壹、主旨 在邁向廿一世紀,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我國即將加入 WTO 及面對資本國際化的影響趨勢下,災區弱勢居民若要能因應此巨大衝 擊,善用社區教育資源、結合地方專才、推動勞動合作社制度,是重 要的方向。 原住民是家鄉守護種籽。為了使向來處於社會與經濟弱勢的原住民, 能透過協力造屋、社區教育、合作制度因應災區重建困境及全球化趨 勢,本協力造屋訓練營計畫安排實作、社區及合作社相關課程,以加 強相關理念與實作技術、並建立相關智庫、推展地方工作隊、訓練家 鄉家屋建造人才、儲備地方知識文化專才,來參與勞動合作社的家鄉 共同經營模式,成為推動勞動合作社的種籽,達成「突破重建困境、 進行災後社區與家屋重建、建立社區合作互助體系、因應加入 WTO 衝擊」之目標。 ※此活動訊息之詳細內文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10806-1.htm 閱讀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連文山」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載,請 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絡,或者請 加入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正港吉普賽俗卡樂 作者:連文山 來源:投稿 ──────────────────────────────── 十七世紀時英國牛津地方流行著一則傳說。故事講的是有關一位在牛 津大學唸書的學生,因為沒錢繳學雜費,又厭倦了四處伸手跟人借貸 的窮酸日子,於是有一天便包袱一背,書都還沒唸完就離開同學和老 師,流浪去了。 傳說中這位年輕學者在離開大學城後,便跑去跟著一群吉普賽人過活, 浪跡在牛津郡和巴克夏郡的鄉野之間。很快地,因為他身上散發出的 迷人風采,這個年輕學生便獲得他吉普賽同伴的信任和尊敬,吉普賽 人也開始傳授這個新成員一些他們祖傳的求生之道和神秘魔法。隨著 時間的流逝,他也成了個中老手。直到有一天,在流浪的途中他們巧 遇到二位學者。而這兩個紳士就是那個年輕人在牛津大學的同學。他 們很快地便在那一群吉普賽人之中認出老同窗。 這個吉普賽學者於是便跟老同學們解說當時他是為什麼會決定放棄學 業,選擇跟著吉普賽人流浪的生活方式。他也說其實吉普賽人並不是 像大家所想像的,是那種靠行騙討生活的人。他們自有屬於自己的傳 統智慧,並讓他大開眼界,看到靠心靈的力量我們如何可以行許多奇 蹟。他還跟老同學們說哪天他學成了,他就會離開他的吉普賽同伴們, 向外面的世界宣講他從吉普賽人身上所學來的一切。【註一】 二百年後﹐這則民間傳說深深地吸引著阿諾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感動之餘,阿諾德寫了一首敘事抒情長詩,名為“The Scholar Gypsy”(1853)。阿諾德筆下的年輕吉普賽學者從一個寫實 性人物搖身一變成了一個迷一般的神話人物。阿諾德筆下的詩人(可 以說是他自己,或是所有抱著同樣好奇心的人)四下向當地農夫們打 聽這個年輕吉普賽學者的下落,卻音訊全無,就連墳都找不到。最後 詩人相信這個年輕學者從吉普賽人身上得了道,修了正法,超脫了一 切紅塵是非。去了肉身,連年歲風霜都碰不到年輕的吉普賽人,他的 靈魂永遠年輕瀟灑,自由自在地在鄉野間逍遙。套阿諾德自己的話: “--No, no, thou hast not felt the lapse of hours!”在阿諾德 的想像力下,吉普賽學者不但沒有重回社會,貢獻所學。相反地,他 卻神秘地消失無蹤,變成山林水澤間的精靈,與天地同壽。詩中第 151 至 160 行是阿諾德對“不朽”的吉普賽學者的詠嘆: Thou hast not lived, why should'st thou perish, so? Thou hadst one aim, one business, one desire; Else wert thou long since numbered with the dead! Else hadst thou spent, like other men, thy fire! The generations of thy peers are fled! And we ourselves shall go; But thou possessest an immortal lot, And we imagine thee exempt from age, And living as thou liv'st on Glanvill's page, Because thou hadst--what we, alas! have not. 幻想歸幻想,浪漫歸浪漫,阿諾德詩中最主要是要描述單純和文明之 間的衝突。年輕的吉普賽學者在生活還簡樸,山青水明的前工業革命 時脫離俗世,也因此沒沾染到工業革命興起後所帶來的一切文明病態: O born in days when wits were fresh and clear, And life ran gaily as the sparkling Thames; Before this strange disease of modern life, With its sick hurry, its divided aims, Its heads o'ertaxed, its palsied hearts, was rife-- 詩作之後又近一百五十年的今天,我們對阿諾德的感嘆還是能感同身 受。有些東西真的是恆常不變。只是我們可以把阿諾德筆下“吉普賽 學者”這個概念再延伸一下,挪用到現代讀書人身上,一樣可以刺激 我們許多想法。現代讀書人是不是被“社會責任”束縛到已經忘記心 靈自由是什麼滋味?或是在世世代代講「讀書救國」,把讀書跟學歷, 跟道德禮教,進而跟社會國家利益劃上等號,根本就不知道有讀書人 也有權享受道德自由這回事?書讀得越多,“就”“應該”有更高的 學歷,道德“就”“應該”更完美,也“就”更“應該”會為國家前 途著想。讀書跟其他三者之間為什麼要有“一定”的關係呢? 社會良知是觀察和親身體會下的自然心理反應。我們不用去唸什麼 “大師”的批評理論才能知道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義。就好像我們不 用去讀什麼神經學才能知道打屁股會痛一樣。知道“為什麼”會痛也 許可以幫我們拿到文憑,可是我們不必得靠拿到一張文憑之後才能喊 痛。只要知道會痛不就有充分的理由來想辦法躲開被打的可能嗎?社 會改革運動的源本有多少是博學強記下的結果呢?不是多是因為親身 感受到不平,那種直接對制度反抗的衝動下的結果嗎?書讀多少是一 回事,學歷多高是一回事,社會良知強弱是一回事,道德品行又是一 回事,這些事之間不須要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除了講「知識份子」要從「使命感」的束縛中解放,我還要講「知識 份子」要打破「道德」的枷鎖。我們一來習慣把公共允許的社會行為 當做“道德”的準繩,二來也喜歡把自己心中的理想行為,一種昇華 後的美德,拿來當做要求別人的“道德”圭皋。不論一個人讀書多少, 一個人的學歷越高,我們對她╱他的道德標準要求就越高。一旦她╱ 他沒能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就說:「啊冊攏讀去胳支偏去!」。就 好像我們一聽到一些高學歷的人口出「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就覺 得要不得。馬上來一番道德訓話:「你書唸那麼多,怎麼還罵三字經?」 一個人滿口“敢”來“敢”去的跟她╱他學歷多高有什麼關係?那不 是“個人”的問題嗎?我們可以不喜歡別人罵髒話,或是給她╱他 “趕”回去。但拿別人的學歷當理由要求他們不要罵髒話就是在用道 德壓人,把知識加上一種教化功能。當然,「讀書人不要講粗話」只 是我們社會中道德吃人的眾多例子之一。 拿阿諾德的“吉普賽學者”當引申點,我要講的一個想法不過是將 「使命感」和「教化功能」從知識的範疇中隔離,把它們之間的等號 拿掉,給知識多一些伸展、“流浪”的空間。不論是「俗卡樂」、 「俗殼樂」還是「思考樂」都好。 【註一】略翻自 Joseph Glanvill 的 Vanity of Dogmatizing(1661)。 或見“The Scholar Gypsy”,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 2﹐6th ed.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1993. pp. 1359-66. ======================【主題文章延伸網頁】====================== The Scholar Gypsy http://www.netpoets.com/classic/001012.htm http://www.oxquarry.co.uk/scholar.htm http://www.xrefer.com/entry/374866 馬休˙阿諾德簡介 http://landow.stg.brown.edu/victorian/arnold/arnoldov.html http://www.nhinet.org/arnold.htm Joseph Glanvill簡介 http://es.rice.edu/ES/humsoc/Galileo/Catalog/Files/glanvill.html 羅曼尼(吉普賽)文化與歷史 http://www.geocities.com/Paris/5121/patrin.htm 吉普賽蒐集網 http://sca.lib.liv.ac.uk/collections/gypsy/intro2.htm ================================================================ ■ 負責人:陳豐偉 (roach@esouth.org) 「南方電子報」主編:張釗維 (changcw@esouth.org) 執編:宋明珠 (grief@esouth.org) ■「南方」編輯部 Email: south@esouth.org 通訊信箱:鳥松長庚醫院郵局 27-70 號信箱 陳豐偉 收 ■ 訂閱∕退訂請到: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或到奇摩站 http://letter.kimo.com.tw/picked/south 訂閱 palm 版南方電子報,請到 http://www.esouth.org/avantgo.htm ■ 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南方」需要您的贊助,請劃撥 41830863 陳豐偉帳號 ■ 系統支援:中山大學網路組∕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