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育與全球化的幾個觀點 ◎盧玲穎編譯整理
教育部昨日公佈《大學教育改革白皮書》,在未來兩三年內將大幅鬆綁現今大學學制(附註)。其中,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開放國外一流大學在台設立分校一項引起許多討論,教育界反應不一,對於其將對台灣大專院校及學生造成的影響的看法也多元。
不久前,台大校長陳維昭曾憂心忡忡地說:「如果開放外國來台設分校,會有一堆學校倒掉!」陳校長的憂心,以及學校倒掉對於學生與整個學術環境究竟是福是禍,是需要再深究的問題。
在資訊進步、溝通快速的世界裡,原本相當國家化的教育也被捲入這股全球化的浪潮,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交流或刺激,但也有人憂心這會造成無可避免的「強欺弱」、或文化移植的排擠。即便我們期望外國「一流」大學來台設校可以促進良性競爭、並提昇大學水準,但不可避免的,我們得開始更整體的思考全球化-即我國在經濟及教育上加入國際社會,對本國教育支出與品質的影響。
七月十日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教育協會年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oation)及七月二十四至二十九日在泰國舉行的「教育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Education),恰好是以全球化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們齊聚一堂,討論他們對全球化的期待與憂慮,當然還有對教育的影響。
在這些教育者中,無論是來自社會福利良好的國家、工業進步的國家、或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都同樣表達了對全球化影響教育的憂慮。
來自新加坡的羅先生,和來自西非象牙海岸的多比雅女士,本來好像是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對全球化的憂慮卻很類似。羅先生是新加坡最大教師工會的執行長,而多比雅女士則是西非象牙海岸某教師的代表。在新加坡,教育者的薪水跟一個公家醫生一樣高;而在西非,薪水一個月只有兩百美元。
對羅先生來說,他擔心新加坡的出口縮減會影響到國家的教育經費;而多比雅女士的國家,則早已面臨了因為咖啡及可可的價格降低,而緊縮公共支出的情況。
即使在社福系統良好的挪威,政府還是因為全球化的競爭,及擔心通貨膨脹,而不敢把錢多花在公共事務上。
因為國家必須面對國際上的競爭,而將教育經費縮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似乎真的影響了許多國家。
另一種擔憂則是因教育提供者轉變而造成的。全球化使得一種跨國際的「教育公司」成為可能,這些私人公司可以介紹世界各國的教育者或教育經營模式到其他國家,讓教育從純粹的公共服務變成一種獲利模式。「教育國際」副執行長海利女士指出:「這些私人公司仍是以獲利為主,在我們相信教育是個公共服務的前提下,把教育當作賺錢機制的想法真的很令人困擾。」
但從正面來說,國際性的遠距教學及各國教育資源的互通有無,的確能夠讓訊息流通得更快速,也有讓學生受到品質更佳的教育的可能,正如我們將要開放國外大學來台設校的期待一般。
回到台灣的現況,因為教育經費緊縮而影響許多政策的實行一直為人詬病,但卻少有人將其與全球化浪潮中政府的支出分配做一番連結思考。
另外,台灣教育界將要受到的衝擊是開放國外大學來台,如何在看起來更多元自由的大學教育環境裡確保學術品質、保障研究者與學生的權利,也許就是在這個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可以再探究的問題。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美國教育周刊 Education Week
http://www.edweek.com/ew/ewstory.cfm?slug=42nea.h20
附註:大學教育改革白皮書重要政策整理如下:
一. 大專院校以跨院系的「學程」招生,打破原有的系所限制,及學年學分制與學分制將並行,到時候學生修完足夠學分即可畢業,可修短就學年限。
二. 台灣採用多年的學期制,也可依學校需求改為學季制,一年可有三或四個學季,不侷限在一年兩個學習的框限之中。
三. 未來兩三年內將不再增設公立大學,對於私校的設立也將嚴謹評鑑。
四. 未來五年內則要選出時所研究型重點大學,以提昇學術的國際競爭力。
五. 提出「二十五/四」政策,即年滿25歲以上,有四年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且語文與數學程度達一定水準者,可至大學就讀,並獲得同等學士學位。
六. 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教育部將開放國外一流大學在台設立分校,適用於私校法的規定。
相關新聞網頁:
大學將可採學程招生、學季制(聯合報8/7)
大學整併 從嚴評鑑 汰弱留強(聯合報8/7)
唸哈佛、MIT不用踏出國門(中國時報8/7)
危機?轉機?教育界反應不一(中國時報8/7)
鼓勵成人回流 大學門將廣開(中國時報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