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最近走過各大書店的櫥窗,總會看見大幅的新書封面廣告:線條勾勒的書生像旁,大大的六字評語—「該生素質太差」。多年前得到這句評語的學生,是如今號稱「廣告教父」的孫大偉先生。孫大偉敘說當年看到評語的心情是「沒感覺」,那張成績單後來成為某次孫家生火的燃料,而孫大偉碰巧在火焰席捲之際又看見「該生素質太差」這句評語,憤怒頓如火燒火燎…
相信很多人對這個故事都會有某種熟悉感或共鳴。小時候在學校裡,總會得到大大小小的評語,從期末的成績單到平時的作文簿。對於那些評語,同學們普遍懷有一份期待,期待在別人的評價中得到肯定。
現在,也許沒有老師會下這樣的評語了?
2001年的老師們怎麼下評語呢?以下是一位老師的投書,一位下評語的人的心情…
讀者投書
【090,185】《註1》
莫很溪。現任中學教師
相信大家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是一頭霧水,這不是通關密語,也不是地圖座標,而是老師給學生的評語。每當到了學期末,訓導處就會發一張評語代碼表,要求老師在235個評語中選擇適合的語辭,做為這一學期的評語。我本來不加思索地準備開始填表,但是一開始就發現這真是一件奇怪又痛苦的事,因為這些標準化的評語不但相當絕對,而且有許多評語令我不敢相信,例如:「好吃懶做」、「自甘頹惰」、「愚而自用」、「交遊不慎」、「性情粗暴」、甚至還有「委曲求全」。在235個評語中有90個是這樣嚴厲批評的用語,另外145個雖然是好的評語,但是大多是同樣特質的重覆用語,不外乎形容熱心、用功、合作、負責等特質,而有關能和別人溝通、有創造力、有思考能力等特質卻一個都沒有。
我實在沒有辦法讓我的學生受困在這些評語中,所以我極力爭取用自己的話來評定學生,但是校方聲稱這是教育部的規定《註2》,電腦系統是不能更動的。我覺得很奇怪,這些表格應該是為了方便老師給評語所使用,為什麼現在卻變成阻礙?我怕「麻煩」訓導處的小姐來打這些評語,所以我還自願暑假到校來輸入學生的評語,但是學校卻說學校的電腦不能自行操作。最後大概被我煩得不行了,就說:「好吧,那你自己創造新的評語,再給上新的編號,但是一句不能超過四個字,一個學生的評語不能超過二句。」雖然我很震驚於這個腐敗的制度,但是我終究爭取到給我學生評語的機會,而不是把學生給了評語。往好處想還可以訓練國語文造句的能力。
我想這件事對許多老師來說是一件小事﹙至少到現在從來沒有人到訓導處建議更改這個制度﹚,但是我認為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學生會從這短短的二句話中看到他自己,看到別人是怎麼看待他。有些老師會說:不是我要給學生這些差的評語,而是他真的是很差。一來我很難過一個完整的學生在老師的心中沒有任何一項優點,二來學生會因為老師給他的評語更安身立命在那樣的形象中。所以我建議老師應該儘量寫到學生好的特質,激發學生善的一面。至於學生不良的行為只要靠教育就可以了,學生絕不會因為你在他的評語中寫下散漫鬆懈就突然悔過變得奮發向上。
我這樣說絕不是希望老師說些假話來欺騙學生,重點是在「看到」一大堆缺點背後的那顆柔嫩的心,你說他不甚合作,可能是因為他害怕表現;你說他強詞好辯正是他有思想;閒話太多的學生往往有創造力;跟不上學校的進度也不代表他就是資質魯鈍;有些學生看到老師害怕也不能說他禮貌不週。只因為人有太多面了,而且學生是處在一個動態的變化中,我不知道老師有什麼權力用八個字評斷一個學生。
人與人相處,說話的藝術是很重要的,在老師和學生之間亦然。並不是因為我們是老師就可以因自己的好惡與心情來對學生說話。如果你真要說他意志消沈,可以說他不夠積極;說他態度輕浮多難聽,不夠穩重也是同樣的意思,但是反過來說看在學生的眼裡就會好多了。一位老師如何看待一位學生也會影響其他同學怎麼看他,我們班有一位學生因為別人說他是「白痴」、「瑪莉亞的天使」而打人,我就問那位罵人的學生,你真的認為他是白痴嗎?那位學生搖搖頭說:是某科的老師先這樣叫他的。老師當然也會有好惡之心,但是正是因為專業所也才要懂得藏私。如果我們再也看不到學生的優點,學生可愛、值得疼惜的一面,那麼教育又要如何開始呢?
《註1》
(090,185)
正是(不求上進,得過且過)。
《註2》經人本編輯部查詢,教育部國教司及作者任教學校所屬之地方教育局,並未規定「評語代碼表」一事,文中所稱「教育部的規定」應為校方對作者之方便說辭。網上搜尋,僅得一「評語代碼表」,敬請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