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數位之牆
網路趨勢博物館 - 數位之牆 訂閱數量:56655  出版日期:2001/08/26

■ 手機的286時代/文‧數位之牆創辦人

先不談所謂的行動商務或者行動上網以及其他各種應用,光是把手機 的多媒體功能做到淋漓盡致,就已經是很大的商機了。我們從個人電 腦進入多媒體視窗時代之後飛快的發展就可以印證這點,只是手機的 多媒體發展時程應該會比個人電腦快上很多,手機的286時代將會 很快的過去,進如全新的多媒體時代。


台灣八月底的電信展雖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參觀人潮不如預 期的踴躍,但是從參展的大廠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些手機發展上面的趨 勢。在電信展上面逛了兩圈下來突然有個很深的感覺,現在的手機彷 彿是處在十多年前的286電腦時代。

筆者用這種方式類比,一些早期就接觸電腦的老手們可能都要會心一 笑了。當年的286電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速度奇慢無比,單色的螢 幕加上DOS作業系統,大部分的應用程式都是文字呈現,沒有什麼 圖形音效與之類的多媒體的應用。

那個時代正好處在286即將要進入386電腦的時代。筆者還記得 當年花了將近八萬塊錢台幣購買了如下的「頂級配備」:386電腦 一台,速度20MHZ(請注意,單位是MHZ喔),256色的彩 色螢幕加上20M的硬碟。在大部分的人買電腦還可以選擇要不要硬 碟與彩色螢幕的情況下,這樣的配備堪稱奢豪。

而音效呢?只有難聽的喇叭聲,大部分的電腦沒有音效卡,只有某些 電腦遊戲族會花大錢去買音效卡,只為了玩遊戲的時候的聲光快感, 雖然當時的音效卡效果普遍都不怎麼樣。筆者還記得當初存錢存了很 久買了一張台幣八千多塊錢的聲霸卡。這樣一部多媒體電腦的價格, 已經在台幣十萬元之譜。

當時的電腦主要是往幾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更快的速度,一個是每台 電腦開始配備硬碟,以及容量越來越大。當然,螢幕也慢慢的步入彩 色之列。至於記憶體,則是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增加,直到微 軟的視窗軟體 windows 3.1出現之後,才開始對記憶體的需求越來越 大。

隨著上列硬體的演進,加上視窗的出現開始讓個人電腦開始多媒體之 林,晚期的電腦使用者在接觸到電腦的時候,幾乎都是彩色的,用滑 鼠操作視窗的圖形介面,音效卡內建。速度與記憶體的提升自然不在 話下。

那麼又為什麼說現在的手機是處在286時代呢?看看這些手機大廠 的訴求是什麼:較寬較大的彩色螢幕,手機鈴聲不再是難聽的單音而 是悅耳的所謂16和弦音。在軟體的發展上,手機的介面不再是單純 的文字,而是進入圖像化的操作介面(就如電腦上的微軟視窗)。手 機開始可以執行JAVA程式,對於手機上面的記憶體大小以及運算 速度就更加要求。

當然,以現在個人電腦的標準來衡量手機可能會有點好笑,因為即使 所謂的16和絃音,聽起來可能連電腦上最初階的音效卡聲音都比不 上。其他的如記憶體以及運算速度等等硬體設施,在顧及機體大小以 及控制成本的因素下,演進的幅度會稍微緩慢些。不過所謂的多媒體 手機一定會成為趨勢,我們從個人電腦的演進史就可以知道,人類的 感官還是喜歡聲光刺激的。

此外與硬體軟體相關的議題,就是標準。眾所皆知個人電腦採開放架 構,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心血來潮想要把設備升級,就可以自己去 買更大容量的硬碟以及記憶體或者更大的螢幕,或者效果更好的音效 卡回家換裝。這種事情會不會在手機上發生呢?例如我想把4和絃音 的音效升級成16和絃音,螢幕從256色換成4096色等等。

就目前來看這似乎是做不到的事情。手機這個產品以及背後的整個工 業畢竟與個人電腦不相同,也似乎沒有徹底採用開放架構的需求。唯 一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是記憶體的擴充,未來的手機因為用途越來越多 ,記憶容量必須增加,所以會如同數位相機或PDA一般採用擴充模 組。此外手機原本不具有的功能,也會以擴充模組的方式為之,例如 外接式數位像機,GPS模組等等。

手機與個人電腦的不同在於個人化與個性化。很多人會去用各種方式 來裝飾自己的手機或者加強功能,因為畢竟電腦放在家裡誰也看不到 ,手機帶在身上隨時會拿出,堪稱是新時代的隨身寵物。如此一來, 手機螢幕上的所謂螢幕保護程式,螢幕桌布等等,勢必繼個人電腦的 螢幕保護程式以及桌布,更受到年輕人歡迎。

先不談所謂的行動商務或者行動上網以及其他各種應用,光是把手機 的多媒體功能做到淋漓盡致,就已經是很大的商機了。我們從個人電 腦進入多媒體視窗時代之後飛快的發展就可以印證這點,只是手機的 多媒體發展時程應該會比個人電腦快上很多,手機的286時代將會 很快的過去,進如全新的多媒體時代。

歷史上的今天 - 凡用心寫過的必留下痕跡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五)網路廣告的策略 - 2000/08/27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四)入口網站的下一步 - 2000/08/20

其他人對本文意見 針對本文發表看法

關於作者

數位之牆牆主,資深網路工作者。

  • 現任數位之牆牆主
  • 數位網紀網路事業部協理 - 企業E化解決方案
  • 亞洲聯網產品規劃部協理 - 創業投資與跨國資金交流
  • 新浪網電子商務部經理 - B2C / C2C電子商務
  • 新浪網網站製作部經理 - 跨國網站營運
  • 摩奇創意行銷企劃師 - 網路行銷 / 網路廣告
訂閱與退訂

您會收到這份電子報,表示您

  • 曾經在數位之牆網站訂閱過本報。任何時候您若不想繼續收到本電子報,只要回到數位之牆取消訂閱即可。
  • 您的朋友利用數位之牆網站上的「轉寄文章給朋友」功能將文章轉寄給您。若您在閱讀之後有興趣,可以直接到數位之牆網站上訂閱。

因為夢想,數位之牆於1998年 4月誕生,以獨立站台的型態營運。希望能發揮一些微薄的力量,讓人們對於網路產業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本文著作權為數位之牆牆主所有,歡迎轉寄傳閱。但如欲用於商業用途請先來信取得授權,數位之牆保留一切權利。


(C)Copyright 199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