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教育電子報】2000.1.26 ══════════════════════════════ 週三主題:札記精華 【以塗鴉對抗填鴨】從小木偶的鼻子說起-一則關於比例的故事 ------------------------→文‧藍劍虹 木偶奇遇記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主角皮諾丘的鼻子——一根因說謊而 不斷變長的鼻子。 在柯洛帝(C.Collodi,1826~1890)的原著中,鼻子長到可以跨越整 個房間而「頂住對面的牆」;而在狄士尼的改編卡通中,鼻端竟可以 冒出枝椏和綠葉,甚至可供小鳥築巢。 這時,鼻子已不再是鼻子了,而是一枝生花妙筆的比喻了;它是因「 說謊」、「虛構」而不斷增長(改變其比例),「虛構」是小說藝術 的基本法則,而比例的改變則是開啟另一個想像世界的鑰匙,就像《 小飛象》中那對大得不成比例的耳朵一樣;藉著比例的異常放大而得 以翱翔於另一世界。 除了放大比例之外,也可以藉由比例的縮小,藉由縮身術而得以窺見 另一番「物外之趣」。 沈復在《浮生六記》的〈閒情記趣〉中寫道:「余憶童稚時,能張目 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 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又 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 雲端,怡然稱快。于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 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坵,凹者 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突有龐 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藉由改變對象與觀察者之間的關係比例,癩蛤蟆可以搖身一變成為「 拔山倒樹的龐然大物」,而夏蚊沖煙亦可成為「青雲白鶴」。 這個沈復幼年發現的縮身術,便是他日成年精於「剪枝養節、接花疊 石」之法,所體認到的中國庭園造景法則:「若夫園亭樓閣,套室迴 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 中有虛……或堀地堆土成山,間以塊石,雜以花草,籬用梅編,牆以 藤引,則無山而成山矣。」 依此「大中見小,小中見大」之縮放比例法則所造之奇幻仙景,便是 如沈復所云:「神遊其中,如登蓬島」。 另一個更加詭奇的「蓬島」便是卡洛爾(L.Carroll,1832~1898) 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愛麗絲進入夢中仙境的方法,也是一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的縮 身術。愛麗絲墬入兔子洞之後,為了通過那四十公分高的小門,愛麗 絲先喝一瓶「摻有櫻桃、布丁、鳳梨、糖果味道」的藥水,以便將身 高縮小到二十五公分;然又因鑰匙遺忘在現已如「喜瑪拉雅山一樣高 」的小桌子上,愛麗絲還得吃下一塊蛋糕,這讓她不斷地長高,直到 「她的頭撞上了天花板」。 而三、四公尺高的愛麗絲要進小門還得借兔子先生的扇子,搧一下, 縮一點,直到進門的合適高度。進門了嗎?不,鑰匙又忘在「山」上 了,懊惱之際,她「腳底一滑,掉進一個又深又廣的大水池」,水池 的鹹味使愛麗絲誤以為掉入大海,這「大海」其實是適才她變大急哭 時流下的淚水所形成的。 在這片「淚流成海」的汪洋中,她「看到一隻巨大、黑鴉鴉,不知是 海象或是河馬的動物」,而那其實是一隻老鼠。 此時,愛麗絲已跌到沈復看到「龐然大物拔山倒樹」的癩蛤蟆的同樣 高度了,也在此時,經過一番比例縮放的遊戲之後,愛麗絲才能夥同 其他「龐然巨獸」經由水路(不是由「門」的正常管道)登上夢幻仙 境的彼岸展開其歷險。 為何得有如此縮小、放大的折騰呢?愛麗絲在拿著扇子搧風時想道: 「今天怪事特別多,昨天我還和平常一樣,今天卻一下子變大,一下 子變小,我是不是已經不是原來的我呢?」 這個對「原來的我」的質疑正是比例縮放遊戲的目的:它解消了有形 軀體和事物的正常比例的觀念,這正是神遊仙境的先決條件。 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Magritte,1898~1967)畫了一系列玩 弄比例遊戲的畫作。其中兩幅,畫中有不知是巨大花朵(蘋果)填塞 了整個房間,或是花朵(蘋果)塞入超小型房間?而另一幅則以同樣 的策略,錯置小型物品(小火柴、梳子等)和大型家具於以天空、浮 雲為牆的室內。這些似乎是從愛麗絲房間搬來的物品,其奇異之組合 ,擺弄、折騰觀者眼中的比例尺,甚至使之進退失據,也使我們像愛 麗絲一樣經歷一場變大、變小的遊戲。 而經過這番折騰,我們應不難在那以浮雲為牆的房中所隱露的窗臺中 看到另一片天空。最後讓我們說:「能看見的人有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