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 幻 科 學 報 http://mail.apol.com.tw/~scisci/ http://iwebs.edirect168.com/scisci/ ▏▏▎▍▌▋▊▉█ 本期內容 ▼〈No.82〉2001.09.11 ══════════════════════════════ 草地上的宵夜 ■ 科幻推背圖—科幻中的未來學(1/2) 幻影特區 ■ 從異形談科幻電影(2/2) 科技任意門 ■ 微小的大千世界 科學小視窗 ■ 纖細輕薄卻耐鎚敲擊的纖維素氣凝膠 科學小視窗 ■ 蜜蜂囚禁入侵的寄生甲蟲 ══════════════════════════════ ═《到這裡"蒜總統"抽獎品》═══════════════════ 台灣經濟負成長,股價頻頻跌~跌~跌….. 最在地的阿扁總統上台滿一年了,你滿意他的表現嗎? 會不會後悔當初投了他一票,還是你要挺他到底!!! 智邦生活館線上市調讓你用"投票"暢所欲言 http://www.url.com.tw/html/sol/survey/010905.asp ════════════════════════════════ ──────────────────────────────── ▌編輯的話 ──────────────────────────────── 「與其說是科幻預言了未來,不如說是科幻中的未來過於迷人, 吸引人們去完成它,這就是科幻預言的自我完成。」 哈!身受Star Trek"薰陶"多年的小編我,自然非常喜歡這句話。 Star Trek勾勒出未來的美好藍圖,帶給人們希望和嚮往的想像空間。 但也因為如此落得一個「科幻童話」之名。的確,未來的世界應該 還是如同今日一般,善惡交織,明與暗互相爭奪。人類解決問題, 同時帶來新的問題。 小編不求一個光明的未來;能循中庸之道,在科幻的前瞻下, 一邊求進步,一邊力於檢討,就算是一個不錯的未來了。但是觀諸 今日諸多亂象,我們真能謹記科幻的"預言",來避免災禍嗎? Locutus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mailto:scisci@mail.apol.com.tw ──────────────────────────────── ▌草地上的宵夜 ▌科幻推背圖—科幻中的未來學 ▌張草˙著 http://mail.apol.com.tw/~scisci/author08.htm ──────────────────────────────── 迷人的未來 我們對未來總是會感到好奇又擔憂,科幻作家們亦如是,不過 科幻作家不會徬徨不安的去占問未來,他們會做的是「創造未來」。 早在科幻初萌芽的十九世紀,作家們便已經運用文字和天馬行 空的想像力,將未來的藍圖描繪出來。我們也別忘了,十九世紀是 工業磅礡發展的時代,一連串的科學新發現改變了人類的視野,蒸 汽機發明引發的工業革命,也改變了生活的方式,科學成為時尚的 流行話題,未來生活的巨變已是勢在必行,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 代大脈動下,敏感的作家們自然對大好的未來大感興趣,又怎會放 過這種好題目? 於是,光明的未來、便捷的未來、高科技的未來充斥在各種讀 物之中,飛行車穿梭於擎天大廈間、光明如晝的夜晚、利用蒸氣機 器人從事農耕等等景像,無限地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人們樂觀的對 美好未來充滿憧憬。 1780年代,偉大的熱氣球發明了,人們開始暇想建在熱氣球上 的城市,也有較實際的人想像利用熱氣球探索神秘的北極,或改造 成戰爭工具,熱氣球儼然成了未來的象徵,未來是個天空處處可見 熱氣球的世界,連科幻之父法國人凡爾納(Jules Verne)的第一本 成名作也是《氣球上的五星期》[法文 Cinq semaines en ballon, 英文 Five Weeks in a Balloon 或 Journey and Discoveries in Africa ](1863),一個乘坐熱氣球橫越非洲的冒險故事。 但是1870年代,灌有氫氣的飛船升空了,馬上取代了熱氣球的 地位,而且越建越大,於是又有人想像在飛船上建旅館,從事優雅 的跨洲旅行。這些想像隨著 1937 年齊柏林飛船「興登堡號」 (Hindenburg)的爆炸而沉默,這場意外使優雅的飛船飛翔之夢驟 然而止,但科幻作家還有其他的飛行工具。 凡爾納在《從地球到月球》[法文 De la terra a la lune, 英文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1865)根據當時已有的大砲 發射術和高性能火藥,提出類似現代登月火箭的概念,以加速度脫 離地球引力,雖然他的方法實際上會將太空人壓死在艙內,但已經 為一百年後的飛行提供了一份腳本。 當代三大科幻作家之一的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不諱言, 他在日後走上太空科學研究之路,是童年時期受了科幻雜誌的形容。 他的童年是 1920~30 年代,科幻雜誌上充滿了太空旅行的夢想, 不知風靡了多少人,有人因而投身研究,也造成日後美國的登月行 動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進一步促成太空旅行的實現。 與其說是科幻預言了未來,不如說是科幻中的未來過於迷人, 吸引人們去完成它,這就是科幻預言的自我完成。 不過,凡爾納的科幻預言並非憑空想像,他總是以當時的科學 知識和技術為基礎來勾畫未來,力求合理,以期想像會有朝一日成 為真實,也就是說,他的想像只差技術問題,便能成為事實。他甚 至為此責備另一位英國作家威爾斯(H. G. Wells),批評他的小說 太不真實。 威爾斯比凡爾納小三十八歲,也比凡爾納遲三十二年出版第一 本小說,他跟凡爾納一樣一書成名(1895年《時間機器》[ The Time Machine ]),因而被譽為「凡爾納第二」,但凡爾納不滿這個稱號, 他批評威爾斯的作品沒有科學根據:「我用物理學來寫作,威爾斯 卻發明物理學。」比如時間機器的操作原理便為一例。 威爾斯自然不甘示弱,他說他寫的原本就不一樣,他「是為了 傳播新的思考方法而寫」,小說中的預言實不實現並非他的重點。 雖然兩人如此迥異,他們還是被後世一同尊為科幻之父,因為他們 對科幻的發展太過重要了。 黑暗的未來 威爾斯的出身和凡爾納大大不同,凡爾納是法律系出身,以寫 小說和戲劇為志,也結識有名的法國作家雨果和大仲馬等人。威爾 斯早年師隨著名生物學家湯姆斯‧赫胥黎,赫胥黎是達爾文學說的 忠實擁護者,也是有名的科學人道主義學者,威爾斯受他影響極深。 威爾斯在《公元一百萬年的人類》[ The Man of the Year Million ](1893)一文中想像,經由天擇之後,人類的外形將全然 改變:大頭大眼、纖弱的手、較小的身軀,長年浸泡在營養液裏頭, 而且住在地底(因為太陽已經逐漸變冷了)。此後他的科幻處女作 《時間機器》(1895)也描述八十萬年後的英格蘭,人類已演化成 兩大族類:住在地面的優拉人,他們不事生產、悠哉度日,以及住 在地底的魔洛斯人,他們孔武有力,平日暗中飼養優拉人,然後在 夜晚捕而食之。 威爾斯的想像,其實是一種社會學角度的想像,優拉人暗喻當 時的上層階級,魔洛斯則是下層的工人階層,如果當時社會上的貧 富懸殊不變,八十萬年後則是如斯景象。1926的經典電影「大都會 」[ Metropolis ]可說是同一種想像,也有長年住在地底、彷如工 蟻般操作巨大機器的工人,以及地面上操縱一切的少數人,過著不 知人間疾苦的生活。 小說總是現實和人心的反映,十九世紀的樂觀看法已然破滅, 威爾斯已經從社會中看到黑暗的未來,這可以說是當時有識之士的 一種普遍意識。威爾斯憂心未來,他的一系列討論未來的文章結集 成《以人類生活和思想預估機械和人類發展的反應》[ Anticipations of the Reaction of Mechanical and Human Progress upon Human Life and Thought ](1901),成為英語世界當時最重要的未來評 估文章,他也因此被譽為未來學的奠基者,而「未來學」(Futurology) 一詞還得遲至 1943 年才為流亡美國的德裔社會學教授 Ossip K. Flechtheim 所提出。 英國法官摩爾曾在1515年寫出《烏托邦》[ Utopia ]一書,而 書名原是「不存在的」(nowhere = 希臘字 outopia)和「幸福之 地」(good place = 希臘字 eutopia)兩個希臘語的合成新詞,書 中描繪出一個理想國度的樣子,實為接近後世共產主義的點子。威 爾斯所發表的一系列文章,無疑是同一種想法下的延續,但這種科 技萬歲的想法落在俄國作家薩米爾欽(Yevgeny Zamiatin)眼中, 卻成了可怕的憂慮:如果如威爾斯所言,一切由科技調控,如果人 類一律服從條文規律來行動和思想,那麼烏托邦是可怕的。 於是薩米爾欽在1921年寫出了《我們》[ 俄文 My,英文譯為 We ],一個二十六世紀的遠未來,人們完全集體思想、行動,依規 律做愛、吃飯(規定嚼五十下),一切行為必須符合數學式的秩序, 連陽光都由機械調控,一個沒有「我」,只有「我們」的世界。於 是,這成了「如何避免烏托邦」的第一本「反烏托邦」(Dystopia) 小說。 《我們》因此激發威爾斯恩師赫胥黎的孫子 Aldous Huxley 寫出《美麗新世界》(1932),同樣的不是在描述「科學進步的本 身,而是科學進步對人類個人的影響」,尤其當政治機器強大有力 時,科學成了剝削工具,人類成了政府奴隸。另外,從極權主義中 驚醒的英國作家歐威爾也寫了《一九八四》(1948),寫了一個物 資匱乏的未來,一切使用配給制,主角在政府機關每日進行編造歷 史、修改人民記憶的工作,一切都受「老大哥」的監視,而政府口 號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三本描述完美 黑暗的小說,因此被統稱為「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反烏托邦小說中的思想至今仍常為人所用,科幻電影尤其能利 用視覺效果表現得很好,1982年的電影「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 ]更是因此成為經典之作:2020 年的 LA,正是十九世紀科 幻所想像般的充斥了摩天大樓,飛行車穿梭其間,只不過 LA 總是 在下雨,陰冷又潮濕,人人的臉上都看起來習慣性的鬱卒,看不出 未來的希望,高度發展的文明,不見得會帶來希望。 ──────────────────────────────── ▌幻影特區 ▌從異形談科幻電影(2/2) ▌周佳伶˙著 ──────────────────────────────── 自私的地球人為了解開異形的秘密,鍥而不捨地追蹤女主角的 下落,只為了將異形帶回地球研究。善良的女主角深深知道異形的 可怕,所以她最後選擇了與異形一起葬生火窟,也不願越來越強大 的異形被帶回研究。異形從一開始毀滅一艘探索艦裡的九個成員, 第二集則是消滅了一整個殖民星球外加一支特種部隊,第三集雖消 滅了一個監獄星球裡的所有人渣罪犯,但是異形還是無法被大家接 受。直到第四集,異形隨著女主角浴火重生,再度讓地球人面對異 形的可怕、再一次讓地球人面對因為自大所帶來的毀滅。這一次, 異形消滅的不再是遠在數百光年之外的地球人,而是消滅了所有生 活在地球外緣的太空站上的地球人。 在這一次,地球人以為自己的科技進步,所以想從女主角殘留 的基因裡,培養出服從的異形。雖然異形和女主角成功地從基因培 育技術中復活,但是劣根性的人類還是無法敵過獸性的異形。也適 用物競天擇的異形,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智慧在其堅硬的外 殼、具有強酸性血液的軀體之中迅速進化,異形不但脫離了人類的 掌控、並進一步的透過人類的培育技術生出更強大的變種異形,而 半人半異形的女主角成為地球人與異形之間的橋樑,經由女主角的 幫助,死傷慘重的地球人終於徹底的消滅了異形,保住了地球。而 異形與地球人之間的最後戰爭,並不是找到了一個最後誰勝誰敗的 結果,而是相互取得一個平衡點,彼此融合在對方的身體裡,相互 共存。這樣的結果雖然有一點噁心,但比起星艦戰將這一部電影, 死傷將近數百萬地球人將身體巨大像昆蟲般具有堅硬外殼的外星人 全部消滅的結局,異形的結局似乎比較溫和一些。 但是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不管是經濟學家還是科學家,對於 人類的這種特有的天性,總是抱持著深信不疑的態度。所以ET沒 有第二集,善良的外星人不會再到地球做第四次、第五次接觸;相 反的,異形活了將近十年,人類被牠荼毒了四次、魔鬼終結者以更 先盡的姿態─液態金屬回到現在來毀滅人類、終極戰士裡的外星人 也將地球當作兩次人類屠宰場、生長迅速能變成人類的異種也混在 地球人群之中兩次、ID4星際終結者裡欲搶奪地球資源的外星人 也幾乎毀滅全人類。不管是帶回來實驗做成生化武器,還是將機器 人改造成為領袖身旁的保護者;都是人類的慾望,對於未知的慾望。 話說回來,在這些好萊塢商業電影裡,都是我們所定義成的 science fiction嗎?其實不盡然,在我們細分科幻作品之後,不難 發現這些電影大多都是只為了娛樂觀眾的商業電影,在定義上稱之 為「偽科幻」。觀眾在電影裡看見不真實的、世界上沒有的、超乎 現實想像的,就認為這些叫做「科幻作品」。但,事實上我們只是 生活在這些電影所包裝之後的假科幻之中。其實,很多事情都已經 被人類自己本身所模糊了一開始的定義,我相信,對很多人而言, 轟動數十年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和星艦系列(Star Trek), 誰是「真科幻」誰是「假科幻」,沒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差別在哪 裡。我想我必須開始去分辨在好萊塢商業電影的華麗包裝之下,哪 一種科幻才是具有價值、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的真正科幻電影了。 ──────────────────────────────── ▌科技任意門 ▌微小的大千世界 ▌蘇逸平˙著 http://mail.apol.com.tw/~scisci/author17.htm ──────────────────────────────── 有人說,向天際那浩瀚無窮宇宙探索而去,是人類文明最終極 的偉大目標。沒有錯,這也許是個令人神往的浪漫冒險,但如果我 們掉個頭,往顯微的極小世界探索進去,卻也是極為偉大迷人的「 不可能任務」。 顯微的纖毫世界,是自古以來睿智者極力想探索的迷離幻境。 古代思想家莊子在數千年前的著作中,便以寓言方式描述兩個分別 寄居在蝸牛兩個觸角上的國家,「觸」與「蠻」的交戰史事。而另 一古典著作「列子」,更提及一種住在蚊子睫毛上的極小蟲類。 這些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幻想出處為何,姑且不論,但是在西元 一六六五年,英國科學家虎克發明了顯微鏡之後,將人類文明帶進 了顯微的纖毫世界。 看著小小的鞭毛蟲巨細靡遺的結構,觀察矽藻上足以和工業浮 雕比美的刻痕,人們這才知道,在那一個個不為肉眼所見的小角落 中,竟然有著那樣浩瀚不輸現實世界的壯闊天地。 但是傳統的光學顯微鏡並不能滿足科學家們的好奇心,一九三 九年,德國科學家路斯卡和同事們發明了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 替傳統光源,成功地進入更微小的觀察世界,也首次窺得人類有史 以來第一次親見的微小生物:病毒。 四十七年後,路斯卡和另外兩名科學家合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但是這兩名後輩得獎的原因卻要比路斯卡更為偉大,因為他們發明 了電子顯微鏡的傳承科技:隧道掃描式顯微鏡。 這種藉著探針頂端微弱電流掃描物體表面,進而顯現微毫影像 的先進科技,讓人們再一次更深入顯微世界的極深之處,因為這一 次,人類終於能夠看見萬物的最原始結構:「原子」的長相。 更驚人的是,這種「隧道掃描式顯微鏡」除了觀察之外,還能 夠以人力任意移動原子,利用這種功能,科學家成功地將三十五個 氙原子排列成IBM三個字,這幅當時世上最小的字串,只有五十億分 之一公尺高。 五十年來,人類文明從發現原子,控制原子(核能科技),到 現在的移動,甚至「製造」原子,不要小看這放大千萬倍也不見得 看得到的顯微世界,未來科技的命脈,說不定還得掌握在它們的身 上呢! ──────────────────────────────── ▌科學小視窗 ▌纖細輕薄卻耐鎚敲擊的纖維素氣凝膠 ▌科學月刊˙提供 http://www.scimonth.com.tw ────────────────────────────────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纖維素氣凝膠,它跟煙「差不多」重量, 可說是纖細輕薄如「無物」,但卻能承受榔頭般的重擊。 氣凝膠(aerogel)是一種低密度、高孔隙率的輕質奈米非晶固 態材料,其孔洞率可高達99.8%以上,有許多微米尺度的微孔隙, 孔洞尺寸1~100nm,其表面積可達200~1000m2/g,密度則僅有3~ 500kg/m3,只比空氣重三倍,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之一,所以又被 稱為「凍結了的煙」。 氣凝膠可以由矽砂、金屬、碳等各種原料製成,目前研究應用 上最多的是二氧化矽氣凝膠(silica aerogels),但這種氣凝膠的 質地易碎,往往手指一碰就碎了;而以纖維素等有機物質製成的氣 凝膠,則比較強韌。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即以提煉自 木質紙漿的醋酸纖維(cellulose acetate)為材料,再結合一種類 似強化紙張所用的化學方法,製造出比現有纖維素氣凝膠強韌十倍 的新氣凝膠。 這種新式氣凝膠有許多潛在的用途:把氣凝膠中的空氣抽光, 就成了一種「固態真空」(solid vacuum),它的隔熱性比最好的 玻璃纖維隔熱物質高三十九倍;再加上折射率、熱傳導係數和傳播 速度都很低,對氣體具選擇性透過等特性,所以在基礎研究和應用 研究上都極受重視。例如:以氣凝膠造的太空船,即可大幅減低其 重量;此外因隔熱效果佳,所以還可應用在冷凍貨櫃運輸、太陽能 收集板、雙層真空玻璃窗和其他保溫材料。(Nature, 2001.5.22) ──────────────────────────────── ▌科學小視窗 ▌蜜蜂囚禁入侵的寄生甲蟲 ▌科學月刊˙提供 http://www.scimonth.com.tw ──────────────────────────────── 一種原產於南非的小蜂窩甲蟲(Aethina tumida)正在美國的 養蜂業引發一場災難─這些甲蟲的幼蟲,以蜜蜂幼蟲和蜂窩中貯藏 的花粉和花蜜為食。 但並非所有的蜜蜂都對這些甲蟲「沒輒」,德國馬丁路德大學 的Peter Neumann就發現,南非岬角蜜蜂(Apis mellifera capensis) 會採取一種嚴密的監禁策略,來圍捕監禁這些棘手的入侵者。 南非岬角蜜蜂通常是以螫叮的方式,對付那些有害的寄生蟲和 侵略者,但小蜂窩甲蟲的殼太硬了、螫不穿,因此工蜂改將這些甲 蟲趕往縫隙、角落,嚴加監視,而後再用一種快乾樹脂把牠們封起 來,讓牠們在裡面餓死。但若寄生蟲多到無法長期監禁,守衛蜜蜂 看守牠們的同時,其他蜜蜂則會飛往他處另建一座新蜂窩。 雖然觀察也發現,守衛蜜蜂並無法百分之百控制被囚禁的甲蟲 (觀察期間即發生四隻甲蟲趁夜「越獄」潛逃;兩起甲蟲交配事件, 和一隻甲蟲吃掉餓死囚友屍體的事件);但仍算一種理想的管理控 制方法。 其實美國養蜂業飼養的歐洲蜜蜂,也具有這些驅趕其他入侵者、 利用樹脂當密封劑的保家衛國之術,唯獨「管不住」小蜂窩甲蟲。 科學家猜測,很可能是歐洲蜜蜂在演化過程中與小蜂窩甲蟲完全隔 離,因此還沒學會對付這些甲蟲的方法。未來只要加以「訓練」, 應該可以成為一種理想的自然控制方法。 (http://www.nature.com/nsu/010524/010524-7.html) ──────────────────────────────── ▌台大星艦學院發行 http://club.ntu.edu.tw/~sfa/ ▌科幻科學報 http://mail.apol.com.tw/~scisci/ ▌關於我們 ˙訪談室長期徵求問題,歡迎來信:scisci@mail.apol.com.tw。 ˙讀者意見,如未特別註明,視同授權刊登於科幻科學報上。 ˙新闢活動看板一區,有任何科學或科幻活動皆可來信要求刊登。 ▌關於轉載 ˙網路上之非商業轉載: 若欲轉載,請勿更動版面或刪減文字,並請於文前註明 「轉載自『科幻科學報』」。 ˙商業性質轉載,請先徵求作者同意,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