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真實
--續談美國911事件
◎盧玲穎編譯
在美國發生災難的同時,瀏覽美國的教育資訊網站,滿滿的都是「怎麼和孩子談災難」的資訊。談的範圍從災難後傷痛、回學校第一天怎麼跟孩子談、如何解讀媒體、到和孩子談死亡。其實,我們也才經歷過一場天災,我們很知道會有什麼狀況,應該做些什麼。
但你不能不注意到的是,一種彷彿置身事外的冷漠。今天的報上有份高中孩子的投書,談的是班上同學對美國911事件的觀感,他訝異的是同學的反應,例如:「好啊!撞得漂亮。」「就是這個,我昨晚看了好幾遍。」「真壯觀,好萊塢的特效也比不上。」報紙下的標是「同學的興奮,怎樣的人文素養?」(聯合報09/13),很清楚的是在質疑孩子是怎麼被教的。
但回想一下,九二一大震時,我們多的是自動到災區當義工的孩子,多的是會為災區畫面難過流淚的孩子。當「真實」活生生的衝擊到人的時候,那種普世的、對人的同理與疼惜,真切的展現了出來。
「撞得漂亮」的反應,很可能是一種混淆「真實」與「模擬」的反應;也很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的災難訊息太多,開始學會對比較「遠」的事件,採取疏離的回應。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否則面對每天新聞媒體上的暴力新聞,人們早就被恐懼與悲傷淹沒了。
在質疑「人文素養」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該想想,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環境,可能蒙蔽了「人」的真實感覺?
【今天電子報編譯了一篇波士頓前鋒報刊登的專家關於「如何真實、誠實的面對孩子的恐懼」的建議,提供您參考。】
專家說:保護小孩,但是要真實
取材自9/12波士頓前鋒報
我們要跟小孩談什麼?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因為媒體對911事件的大量播報,還有大人本身無可避免的情緒與反應,即使是學齡前兒童,都不可能不被前天的災難事件影響。
專家建議,父母應該讓孩子提出問題,聽聽他們的想法與感覺,並在向孩子保證他們在家中是安全的情況下,提供他們直接、真實的答案。
「你必須要能切中孩子的問題,而且精確。」波士頓大學社工系的助理教授克萊表示,要坦白的跟孩子說,那些開飛機撞大樓的人、還有很多無辜的好人都嚴重的受傷了。他補充:「重點是,要能夠誠實的向小孩敘述情形,但也要顧及孩子有限的認知能力。」
小小孩最容易懷疑,發生在紐約的那樣的災難會不會發生在自己周遭的環境中。專家說,父母要向小孩說明家附近真實的情況,讓小孩瞭解自己家是安全的,但這並不代表跟小孩說世上沒有危險的地方。
「這真的是個挑戰。」紐澤西席頓樓大學心理學教授柯納說:「能夠讓小孩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是所有父母希望能夠做到的事,但是小孩必須知道沒有人可以永遠的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小小孩最直接的害怕來自於擔心有人會闖入他們的房間,你真的必須跟他們談。」
當小小孩最關心的問題是「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大一點的小孩會最想知道「誰該為這件事負責?」以及「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專家說,當父母要回答這些問題時,要避免刻板印象,或用階級、種族的概念去找代罪羔羊;但還是要跟小孩說,這樣的行為是邪惡、而且不正義不人道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林恩教授說:「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是在小孩身上型塑仇恨這個概念。」「做這些事的人,是在某個特定民族中的某些人,不是那個民族的所有人都這樣做。」
專家發現,父母可能會對於媒體大量的報導-例如重複播放飛機撞進大樓的恐怖畫面感到不安,不知道該讓孩子看多少這樣的資訊。林恩教授說,「我們建議小小孩的父母把電視關掉,但是要跟孩子談發生的事情。」希蒙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庫其則認為,父母可以與小孩看新聞。他說:「當你跟小孩一起看電視,你可以馬上跟孩子談你們的感受-在同時體驗這個新聞的時候談,而且回答他一些立即的問題。」
最後,父母必須不但對小孩誠實(be
honest),也要對自己誠實。柯納教授說:「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問問題,聽孩子說比讓孩子聽我們說還要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