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數位之牆

 
 ═(廣告時間)═════════════════════════

  買古典音樂,超值童書大方送!

 您的選擇只有動輒上萬的「直銷童書」嗎?
 親愛的媽咪!您是否有不知如何為小朋友選書的困擾?
 線上提供您訂購各出版社0~12歲的圖畫書、童話書及小百科、
 偵探推理、英文、作文、歷史、傳記、美勞、教具、玩具、錄影帶
 讓媽媽輕鬆,小朋友快樂!書攤網路兒童書店
 http://210.59.228.19/cgi-bin/go.asp?no=828

 ════════════════════════════════


網路趨勢博物館 - 數位之牆 訂閱數量:48668  出版日期:2001/09/16    

■ 當災難在網路上傳遞/文‧數位之牆創辦人

網路媒體的角色清楚,會讓這個產業擺脫尷尬的角色。因為我們不會 再期待網路會做出超出他能力範圍的事情。另外一個好消息是,這也 代表了網路媒體已經順利的「擠進來」,擠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數位之牆幫你出1000元讓你聽精采演講


數位之牆的老讀者可能會記得,筆者曾經在兩年前,一九九九年十月 三號的時候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地震來了,網路能做什麼?」 。這篇文章是因台灣的九二一地震而作,主要是在探討當災難發生的 時候,網路媒體究竟可以幫上什麼忙。

這篇文章打破了筆者「只談趨勢不談時事」的慣例。一方面因為事情 實在太嚴重了,另一方面,社會在承平無事的情況下,看不出人們對 於網路的依賴程度(就好像我們平日不會感覺到電視機的重要性一樣 ),災難的時候,「網路到底有多重要」的議題就會被突顯出來。

這篇文章當時在網路上被多次轉寄廣為流傳,身為網路產業的從業人 員,很多問題是我自己沒有辦法回答的,甚至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會 感到不知所措。那篇文章中筆者提到「搶新聞沒有電視快,募款不如 其他媒體多,技術問題讓一般人敬而遠之,網路媒體在這次的地震事 件當中,想要不尷尬都很難」。

這陣子最重大的災難莫過於發生在美國的恐怖攻擊事件。相較於兩年 前的大地震,除了時間空間(一個發生在當地,一個發生在遠處)的 不同,以及心理距離上的不同(一個是我們的災難,一個是人家的災 難)之外,整個網路媒體的生態環境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儘管如此 ,網路媒體的身分有變得比較不尷尬些了嗎?

兩年前的受災戶無法使用網路對外通信,非受災戶從電視得到訊息比 從網路上快(奇怪了,網路不是號稱即時互動的媒體)。在那樣的情 況下,令人好奇的是,新聞網站以及入口網站新聞頻道的流量還是大 幅的增加。

此次的攻擊行動也同樣造成了這些網站的流量大幅提升,所以很顯然 的是,在閱聽人的心目中已經幫網路媒體找到了一個位置,那個位置 不是要跟電視搶快搶即時,而是有別的使用價值。就好像週刊和雜誌 不會想要跟電視搶快,而閱聽人對於週刊雜誌的時效性也不會有著太 高的期待是一樣的道理。

兩次災難中間的兩年時間落差,讓這樣的使用習慣更加的定型了。媒 體有很多種,人們面對每一種媒體的習慣都不同。而已經被定型的認 知是:報紙每天,週刊一個星期,雜誌一個月,廣播開車聽,電視回 家看等等。

當一個還沒有電視的社會,第一次出現電視這個媒體的時候,人們會 不自覺的調整使用其他媒體的位置,讓電視「擠進來」。當人們終於 接受電視這個媒體的時候,表示整個媒體產業因為新媒體的加入而完 成了產業變革,以及使用者的認知和使用習慣改變。對於網路媒體也 是同樣的道理。

那麼網路的角色是什麼?使用者對他的認知又是什麼?第一,網路媒 體不可能跟電視媒體搶快。如果要比快,閱聽人為什麼要選擇網路? 而災難時網路的流量仍然上升,這表示用網路在尋找相關資料的人, 打從心底就不是抱著為了搶時間知道消息的心態。

第二,在辦公室裡面不能收聽收看其他媒體的即時報導時,網路媒體 會變成最即時的媒體。不可否認,我們在辦公場所會用電腦網路關心 國家大事,回家之後就是看報紙看電視。

第三,網際網路有著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優勢-資料庫。電視播完了就 沒有了,想查昨天的電視新聞是有困難的。報紙每天有,但是用人工 檢索的方式可累人。只有網路媒體是按幾個按鈕,就把相關的新聞全 部拉在一個畫面上的,打破了傳統媒體版面的限制,讓新聞的縱深全 部呈現出來。

我們對於網路媒體的認知向來是希望他即時,但是結果網路媒體的最 終價值,會是在資料庫上面。

第四,網際網路讓人們相互取暖以及抒發情緒。依稀記得九二一大地 震時,很多廣播電台接受民眾的 Call In發表意見。筆者常常在想, 這些人是哪裡來的勇氣讓他們拿起電話就打進電視台去講話。我也常 想,會發表意見的人通常都是少數人,真正大多數人的聲音是什麼呢 ?

所以我們在類似的 Call In節目中會比較少聽到持平的論調,大半都 是較激進的言論。而網路因為他匿名的特性,讓發表言論的門檻降低 很多,所以各種類型的意見都有可能在上面呈現,進而形成底層的聲 音。這個,也是傳統媒體所無法呈現的。

網路媒體的角色清楚,會讓這個產業擺脫尷尬的角色。因為我們不會 再期待網路會做出超出他能力範圍的事情。另外一個好消息是,這也 代表了網路媒體已經順利的「擠進來」,擠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針對本文發表看法

歷史上的今天 - 凡用心寫過的必留下痕跡

轉接口的價值 - 2000/09/17

網路客服須跨越虛擬與實體的界線 - 2000/09/10

關於作者

數位之牆牆主,資深網路工作者。

  • 現任數位之牆牆主
  • 數位網紀網路事業部協理 - 企業E化解決方案
  • 亞洲聯網產品規劃部協理 - 創業投資與跨國資金交流
  • 新浪網電子商務部經理 - B2C / C2C電子商務
  • 新浪網網站製作部經理 - 跨國網站營運
  • 摩奇創意行銷企劃師 - 網路行銷 / 網路廣告
訂閱與退訂

您會收到這份電子報,表示您

  • 曾經在數位之牆網站訂閱過本報。任何時候您若不想繼續收到本電子報,只要回到數位之牆取消訂閱即可。
  • 您的朋友利用數位之牆網站上的「轉寄文章給朋友」功能將文章轉寄給您。若您在閱讀之後有興趣,可以直接到數位之牆網站上訂閱。

因為夢想,數位之牆於1998年 4月誕生,以獨立站台的型態營運。希望能發揮一些微薄的力量,讓人們對於網路產業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本文著作權為數位之牆牆主所有,歡迎轉寄傳閱。但如欲用於商業用途請先來信取得授權,數位之牆保留一切權利。


(C)Copyright 199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