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九二一兩週年的今天,已有半數以上災區學校完工,到今年底前,會有近九成的新校園完工,加入教育的行列。在「舊的倒下了,新蓋的學校要比原來的好。」的信念下,25位優秀建築師加入這場「顛覆校園空間」的戰役,迫切的時間壓力下,他們努力取得品質與時程的平衡。而隨著重建校園的趨近落成,顛覆校園空間的棒子即將交到使用者的手中,教育專業與建築專業,正在這個過程中為教學搭起一座辯證的舞臺。
921兩週年
搭一座辯證的舞台
-- 教育專業與建築專業的對話
◎曾旭正
〈新校園合作社顧問、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學校一如生活中的各種空間一般,可以視之為一座舞台,上演著特定的戲碼。雖然台上的角色不多,但角色間的關係持續辯證地發展著,其目的在於支持一個基本的功能--「教與學」。
教育者的編劇能力
因此,一所好的學校,乃是其中的角色演出種種積極、自然的「教與學」的活動來,戲碼豐富而有特色。同樣的,一所好的學校乃是針對上述戲碼,提供適當的空間條件,讓活動、事件得以順暢地開展,如魚得水。更進一步看,學校空間又不僅僅只是消極的、支持性的背景而已,它還可能成為關注的對象,亦即,空間本身即成為學習的焦點之一,深化人與環境的關係。
於是我們說,學校是需要經營與創造的:教育專業者創意地構想出豐富的戲碼,建築專業者配合設計出符合需求又有特色的空間,進而,師生「在其中」也「從其中」踏實地學習。營造好的學校有賴於教育專業者與建築專業者生動的對話、積極的營造。
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普遍上演固定不變的戲碼,缺乏創意而幾近僵化;建築專業遂也缺乏想像,提供的是千篇一律、單調貧乏的空間。近來,坊間出現較多名為「班級的經營」或「校園的經營」之類的主題書籍,台灣的教育專業似乎才開始碰觸到「編劇」的問題。而近一年來,災校重建引入許多建築設計者,打破制式的格局,帶出創意的空間,也才讓大家看到學校建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這顯然是教育專業與建築專業大規模深入對話的歷史起點。
對空間「有意見」的人
這一次,配合「新校園運動」,我們與人本基金會合作的「新校園新教學」研習活動,就是開展對話的行動之一。新教案的發表,目的在於拉出「利用學校的環境元素來進行教學」的概念;而工作坊則在於引導教師「回視」自身的校園空間,讓學員發展出初步的「空間意識」,希望他(她)們成為一個對空間有意見的人。
過程中,我們用遊戲的方式討論歸納出目前校園存在的空間問題,有幾點發現。首先,十分令人驚訝的是,不論城市或鄉鎮地區的學校,遭遇的主要困擾竟然都是非常基本的工程品質問題:漏水、通風不良、嚴重西曬、噪音、濕熱等等。即使是最常用的教室單元,其內部空間也無法滿足某些基本功能,譬如公布作品、學生的儲藏空間等。其次,教師們都認為目前的校園沒有特色,不論建築物或外部空間,都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點,學校似乎不是一個有趣的地方。第三,教師們雖然都認為校園有改造的必要,但普遍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或權力去改變它。
或許正是這種對環境疏離的態度,造成教師對校園空間的陌生,也因此對於「運用環境元素來教學」少有想法。事實上,校園裡的環境元素,不論美醜只要經過適當的組織,都可以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與校園有更積極的互動。譬如,利用測量計算建築物的高度、面積來熟悉數學概念的發展;利用校園中的植物、史蹟來串成一條既有人文又有自然知識的「學習步道」;針對校園中特別設計的角落來了解建築設計的知識等等。只要教育專業和建築專業有機會對話,必能激發出更多有趣的教案。
最後,我們宣佈以「新校園運動合作社」為基礎,擴大籌備為「校園建築合作社」。構想中,這個合作社可以舉辦「國內外校園參訪」、「空間教案研習」、「校園使用後評估」等等活動,讓有興趣於校園經營的老師、建築師能夠在此互動學習,深化有關校園經營的技能。目前我們更加緊腳步架設網頁中,歡迎有興趣者密切注意相關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