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恐怖份子攻擊行動引發的機會教育
◎柯秀雯
〈德國特里爾(Trier)大學教育系〉
對於日前恐怖分子攻擊美國世貿中心與五角大廈的行動,震驚世界。許多輿論與新聞不斷重複世貿中心倒塌,與人民死傷的畫面。針對此事件所引發的各方言論與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觀點很多,諸如國際政治的複雜與不公平,經濟全球化所產生變相的強權剝削,報復行動與戰爭關聯,和平共處的真正意義,媒體新聞播報的重點取向所反應出知識傳播是經由人文複雜的刻意篩選,美國總統布希在這事件後的行動與發表的談話內容等;這正好提供教師與學生一個社會教育互動的機會,除了對於社會事件的複雜性做一個深入解析、反省與探討之外,還有就是讓教育人員思考教育背後所代表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社會的關聯。
這裡我提出個人幾點教學建議,並融合9月14日德國的兒童節目「tivi」,對於此事件所做的兒童教育與心理輔導工作以及討論互動的做法,希望能提供給國內的教育人員做個參考。
1. 教師(或者父母長輩) 首先蒐集相關資料,如(1)恐怖分子組織的由來,(2) 美國紐約市與華盛頓市的重要性,(3)
回教伊斯蘭文化以及回教分佈的國家,(4) 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局勢,從當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回溯兩伊戰爭,阿富汗解放軍,冷戰時期前越戰,(5)
美國與中東國家的往來。藉由教學媒體、圖表與影片的大量輔助教學,為學生做個概念性的國際關係介紹。此種方式才是真正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而不是只停留在「美語」或是第二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工具使用階段。
2. 值得讓教育人員(或者更擴大到社會成員) 反省的是「善惡二元」觀的道德教育在現代是否適當。過去我們的社會傳統強調的是禮教與道德,對於所謂的「惡」,用極力掩蓋與漠視的方式對之,訴諸於教育內容的重點不外乎:敬老尊賢,守法守秩序,愛好和平,強調團體和諧性等等;對於具體的衝突事件發生,師長父母立即反應出「好人」、
「壞人」善惡二元準則,壞人應該受到懲罰,往往忽略事件背後複雜的成因、動機、權力結構與形成文化。此事件已經無法用「好人壞人」或是「對錯」的觀點來分別與判斷。那麼如何落實地具體討論?這裡提供的觀點是:(1)
恐怖分子是不是就是壞人?如果不是,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做這麼暴力的事情,並且讓無辜百姓處於驚恐狀態? (2) 世界和平是什麼?戰爭是什麼?
(3) 為什麼在這次事件裡,大家為傷亡者哀悼,那麼每天、每年在中東地區被他們自己國家的統治者長期壓迫下,無辜百姓死亡人數不下數十萬,誰又會想起來去悼念他們?
3. 社會正義的背後是什麼?為維護某些團體的利益?還是它是幫助我們維持和平的理念?這裡引用原住民電子報在9月14日發表中的第二段文章:「一切皆以『正義之名』進行,美國報復恐怖主義的一切手段已被完全合理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拒絕美國調借基地、關閉嫌疑國邊境的要求,電視一再放大的受害形象已讓報復成為普世價值,即使數日後美軍即將對嫌疑國的無辜人民進行血腥的屠城、屠村。」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過去我們認知裡的「善」,是可以透過合理化的解釋方法,來掩蓋以善為形象所做「惡」的行為。那麼我們要反省的是:所謂的惡與善背後的執行尺度與準則為何?是否是政客與野心家利用的工具。
4. 教育人員應有的敏感度是:兒童對於災難,受罰,死亡與恐懼的心理反應,及是否能以平常心面對兒童提出、或者反應在行為上的問題。曾有位9歲的德國學童在網絡寫封信說,這回災難後,看到大家都很嚴肅沉重,而他卻想玩遊戲,想如以往大叫嘻笑顏開,可是他不知道他這樣的行為是否被允許?他這樣做應不應該?一位教育人員公開在電視節目,用肯定的語氣回答說:「你們當然可以如正常的表達你的情緒,想法與行為,可以笑,可以跳。別為此自責。」
5. 對於新聞媒體對於戰爭與恐怖分子攻擊行動一再重播血腥畫面,而附帶的解釋新聞事件的語言,仍然傾向於線性思考,即和平正義,報復,無辜傷亡等。教育人員能否有敏感度,提醒學童(生)注意被媒體新聞掩蓋掉,而沒有報導的另一面?
6. 由這事件應用到台灣本土的社會教育。我們是否注意我們環境與所處的社會裡的不公平處?強勢與弱勢團體權力結構的關係?例如:文化與資源的分配不均?城鄉差距甚大?種族歧視?(如原住民與外勞?)對於出身於另類家庭結構(如:單親家庭,父母有犯罪前科,孤兒院等等)的孩子給予貼標籤,同性戀的歧視,成績導向的教學環境,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品行的單一化規則?教育人員能否提供多樣性的輔助與觀點來教導孩童,發表自己的觀點,注意自己發言時所處的位置與角度;維繫團體和諧之餘,也能意識到不公之處,由何種管道來主動爭取社會權益。
上述提出來的觀點,對象不僅限於國小學童,甚至可以適用於中學與大專教育。針對每一階段的學生,有每階段適用的內容與複雜性。在此就不詳細深入論述。教育人員可以針對自己的學生特質,將內容轉化成適當的教學方法。最好的,仍然是用動畫與影片做主要媒介,其次再輔以文字敘述。對於教育人員現存的一項客觀條件限制是:教學資料與教學媒體的缺乏。的確,此國際事件的消息來源仍然是以外文(英文)為主要的語言應用工具。很多教師的專長不在此方面,所能拿到的資料,有其侷限。目前網絡發達,教育人員可以上網查詢相關論述文章。但是,也有不少教育人員外文素養頗佳,能否多利用空閒之餘,多引介國外資料,製作成活潑生動的教材,並上網提供給大家自由選用。我認為這是落實在多元化與多樣性「開放教學」的具體行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