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廣告時間)═════════════════════════

打破高利潤的虛擬郵件主機專案

根據調查,多數小型企業或社團、基金會
如果不是沒有具代表性的專屬電子郵件帳號
就是一個月花好幾千元租用昂貴的虛擬郵件主機
智邦生活館 My Mailer 我的發信機虛擬郵件專案為您打破高利潤
一年(不是一個月喔)幾千元就可擁有虛擬郵件主機還可加購網頁空間
http://mymailer.url.com.tw

════════════════════════════════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恐怖分子攻擊行動引發的機會教育

═【立報】════════════════════════════

                                   

═══════════════════════《2001/09/2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恐怖分子攻擊行動引發的機會教育

 

   教育論壇  考績甲等比例強制設限宜再商榷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恐怖分子攻擊行動引發的機會教育

 

文/柯秀雯(德國Trier大學教育系學生)

 

對於日前恐怖分子攻擊美國世貿中心與五角大廈的行動,震驚世界,許多輿論與新聞不斷重複世貿中心倒塌與人民死傷的畫面。針對此事件所引發的各方言論與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觀點很多,諸如國際政治的錯綜複雜、經濟全球化所產生變相的強權剝削、報復行動與戰爭意象的相互關聯、國際間維持和平共處的真正意義等。

 

媒體新聞播報的重點取向所反應出知識傳播內容是經由權力主體刻意篩選,美國總統布希在這事件後的行動與發表的談話內容,呈現出強國欲掩蓋其對弱勢國家(團體)欺壓的合理化行為與說詞等等;這正好提供教師與學生一個社會教育互動的機會,除了對於社會事件的複雜性作深入解析、反省與探討之外,還有就是讓教育人員思考教育背後所代表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社會的關聯。

 

這裡筆者除了提出幾點教育分析論述之外,並參考德國教育界對於此事件發生後針對教師與父母所提出的具體教育互動與討論,希望能提供給國內的教育人員做個參考。

 

1.社會、地理與歷史教學上,應該要徹底擺脫過去的史料記誦方式,並加入時事介紹與分析:包括國際政治與經濟交互影響所形成的國際情勢;更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台灣在目前全球地理政治經濟(geopolitics)所處的位置。

 

具體行動上,教師(或者父母長輩)應積極蒐集相關歷史與國際關係資料,如(1)恐怖分子組織的由來;(2)美國紐約市與華盛頓市的重要性;(3)回教伊斯蘭文化以及回教分布的國家;(4)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局勢與美國在這個區域的經濟利益和外交政策,例如從當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回溯兩伊戰爭,波灣戰爭,再推及阿富汗20年來的內戰;(5)美國的強權外交對亞洲區域政治的影響,例如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政治角力。

 

教師可將所蒐集的資料,透過圖表與影片的輔助教學媒體,對學生做個綜觀性概念的國際關係介紹,並與學生做開放性的討論。我認為藉由此種方式才是真正落實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而不是只停留在「開放美語教學」或是「第二外語學習」的工具使用層面而已。

 

2.值得讓教育人員(或者更擴大到社會成員)反省的是:簡化的「善惡二元」觀的道德教育是否已經不適合開放多元的社會。過去我們的社會傳統強調的是以「善」為最高指導原則下所延伸的禮教與道德,對於所謂的「惡」,行動上極力掩蓋,撲滅與漠視的方式對之,訴諸於教育內容的重點不外乎:人性本善、敬老尊賢、守法守秩序、愛好和平、強調團體和諧性等等;對於具體的衝突事件發生,師長父母往往只能依循「好人vs.壞人」善惡二元分類;所謂的「壞人」應該受到懲罰,而往往忽略事件背後複雜的成因、動機、權力結構與形成文化。

 

紐約事件已經無法用「好人vs.壞人」或是「對vs.錯」的線性思考觀點來分別與判斷。以此事件為例,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1)恐怖分子是不是就是「壞人」?如果不是,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做這麼暴力的事情,並且讓無辜百姓處於驚恐狀態?(2)世界和平是什麼?戰爭是什麼?(3)宗教在此事件扮演的角色?(4)在這次事件裡,大家特別為傷亡者舉行哀悼,那麼每天、每年在中東、中亞細亞、東南亞以及非洲地區被他們自己國家的統治者長期壓迫及戰亂下無辜百姓死亡人數不下數十萬,誰又會想起來去悼念他們?(4)美國對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的關係,為什麼一下子來個「禁運」,又一下子又「和好」?這背後之間的曖昧關係又是什麼?

 

3.訴求社會正義的背後理念與動機是什麼?是為維護某些既得利益團體的權勢?還是它是幫助我們維持和平的理念?這裡引用原住民電子報在914日發表中的第二段文章:「一切皆以『正義之名』進行,美國報復恐怖主義的一切手段已被完全合理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拒絕美國調借基地、關閉嫌疑國邊境的要求,電視一再放大的受害形象已讓報復成為普世價值,即使數日後美軍即將對嫌疑國的無辜人民進行血腥的屠城、屠村。」這篇文章提醒讀者的是,過去我們認知裡的「善」,是可以透過合理化的解釋方法,來掩蓋以善為形象所做「惡」的行為。那麼我們要反省的是:所謂的惡與善背後的執行尺度與準則為何?社會成員接受這套的價值觀的正負面性意義為何?這是否是政客與野心家利用的合理工具?教育者是否該重新檢討教育理念的時代意義。

 

4.教育人員對於兒童的社會心理行為應有的敏感度是注意到兒童對於災難、受罰、死亡與恐懼的情緒反應。教育人員應以平常心面對兒童提出或反應在行為上的問題,並對於他們心裡的疑惑提出適當的回應,而不是認為「孩童還小,他們一定不懂」的心態來忽視之,或避而不談。這舉二個例子:一是在德國有一些極端保守人士建議有小孩的家庭,應該把電視機關掉,不用讓他們知道。結果有小孩反應如下:「你們現在不讓我們看,沒有關係,反正以後好萊塢就會將這事情拍成影片,到時候我就知道了。」二是在914日德國兒童電視節目tivi報導:有位9歲的德國學童在網路寫信說,這回災難後,看到大家都很嚴肅沉重,而他卻想一如往常般玩遊戲,想如以往大叫嘻笑顏開,可是他不知道他這樣的行為是否被允許?他不知道這樣做應不應該?一位教育人員公開在電視節目,用肯定的語氣回答說:「你們當然可以像以往一樣地表達你的情緒、想法與行為,可以笑,可以跳。別為此自責。」

 

5.對於新聞媒體一再重播戰爭與恐怖分子攻擊行動的血腥畫面,而附帶解釋新聞事件的語言,仍然傾向於單面向線性思考,即和平正義、國家安全、報復行動、無辜傷亡、人道譴責等。教育人員能否有敏感度,提醒學童(生)注意被媒體新聞掩蓋掉,而沒有報導的另一面事實?

 

6.由這事件延伸應用到正視台灣本土的社會教育,尤其是歷史,地理與政治教育。重點不是只停留於「認識家鄉」、「認識台灣地理環境」、「台灣史」、了解「憲法」、如何「民主地開會」、「選舉投票」等等技術性的認知階段,而是我們是否注意到所處的社會裡的不公平?

 

例如:強勢與弱勢團體之間權力結構的關係;歷史與時事分析中所使用的語言陳述裡,隱而未顯的偏頗處;教育機會實質上是否均等;文化與資源的分配不均,學術界重理工經濟而輕社會人文;南北與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種族偏見(如原住民與外勞、本省與外省人、台灣人與客家人);對於出身於另類家庭結構(如:單親家庭、父母有犯罪前科、孤兒院等等)的孩子給予貼標籤;相對於異性戀主流的同性戀歧視;成績導向的教學環境,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品行的單一化規則?性別教育上對於男性與女性在社會立足點與社會資源運用上的偏差能否切重重點來提出討論?

 

教育人員在教學上,應提供多樣性的輔助與觀點來引導孩童,使其能條理性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注意自己發言時所處的位置與角度;強調維繫團體和諧之餘,也能意識到主流價值對待弱勢族群的不公之處,而進一步為這些弱勢族群主動爭取社會權益。

 

7.公共電視在公共教育領域裡扮演的教育傳播角色。公共電視的特色在於傳達非商業性訊息的公共文化與知識。筆者由台灣公共電視所製作的網頁與節目介紹來分析,其節目特色大部分仍停留在訴諸「溫暖感性認識」的層面,或科學醫學實用常識;對於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性節目的製播仍嫌薄弱。如果經費與人力資源不足時,可以考慮向國外的公共電臺購買他們已經製播的高品質人文社會科學節目。針對突發的重大事件能運用既有的媒體資源,及時提供大眾深入探討的專題報導。

 

上述提出來的觀點,對象不僅限於初等教育,甚至可以適用中學與大專教育。針對每一階段的學生,有每階段特殊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上的複雜性,在此就不詳細深入論述。教育人員可以針對自己的學生特質,將內容來轉化成適當的教學方法。最好的,仍然是用動畫與影片做主要媒介,其次再輔以文字敘述,最後引起學生參與討論與回響。不過對於教育人員現存一項客觀條件限制:教學資料與教學媒體的缺乏。

 

的確,此國際事件的消息來源仍然是以外文(英文)為主要的語言應用工具。很多教師專長不在此,能拿到的資料有其侷限。目前網路發達,教育人員可以上網查詢多元性論述文章。但是,也有不少教育人員外文素養頗佳,這些教育工作者能否多利用空閒之餘,多引介國外資料,融合本土文化需要,製作成活潑生動的教材,並上網供應給大家自由選用?我認為這是落實在多元化與多樣性「開放教學」的具體行動之一。

 

Pih9261:一群印尼學童,在雅加達的清真寺裏研讀可蘭經。印尼大多數人民信奉回教,這次二元對立的國際紛爭,使他們逐漸無法忍受西方世界對回教徒的歧視與誣衊。(圖/路透社)

 

Pih9262:在紐約世貿大樓遺下的斷垣殘壁前,一名救援工作人員正在休息。6千人死亡的慘劇,西方主要傳媒反覆報導;接下來可能由美國施於阿富汗的核子攻擊,不知這些傳媒有無真實呈現的能力。(圖/路透社)

 

 

(回目錄)

 

 

  教育論壇  考績甲等比例強制設限宜再商榷

 

文/竹夢

 

據報載,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已與考試院銓敘部達成共識,將從今年年底起,以行政命令強制對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的年終考績加以設限,也就是考列甲等人數,以1/2為原則,最多不超過3/4,亦即75%,以避免過去往往超過90%,甚至於是100%甲等的怪現象。

 

據了解,人事局與銓敘部此舉主要是想終結公務人員考績甲等比例過高,及擬將設限後所節餘的經費,授權機關、學校首長核發績效獎金,以期激勵同仁工作士氣,及提高工作效率。

 

不過,這樣的措施,必然會引起各級公務人員再一次對政府主管部門的反彈,果真如此這般強制實施,似仍存在以下諸多疑義與問題,頗值得再予斟酌及考量:

 

一、法源依據問題:政府推動各項措施貴在依法行政,尤其是事關人民權利事項,然而,經翻閱公務人員考績法及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之規定,並未有考列甲等人數比例之限制。雖然以往各級主管機關都會透過人事部門,要求機關學校辦理年終考績時,考列甲等者不宜過高,大抵都會在85%上下,或是80%左右,如有違反則以退件處理,所以人事部門雖時常成為箭靶子,受到誤解及不諒解,但為免被退件之苦,總是勉力達成上級的交代。如今人事局及銓敘部宣稱要以行政命令強制要求受一定比例之限制,恐將受到無法源依據的批評。

 

二、低階人員勢將飽受乙等的摧殘:以往一般機關在辦理人員的年終考績時,都是單純的思考,認為主管負較重責任,所以幾乎都首先把甲等給了主管,低階承辦人員則在1年甲等1年乙等或2年甲等1年乙等去輪流。今後,如考列甲等人數受到強制限制,恐怕低階人員要一嘗甲等的滋味就難上加難了。

 

三、機關首長的兩難之苦:據指出對於中小學教師成績考核考列4條1款(即甲等)的比例限制,將由人事局要求教育部協調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辦理,然而,在今日教師法對教師權益保障過度的情況下,教師為其權益事項動輒提出申訴、再申訴;公務人員也可依保障法的規定提出復審、再復審,則機關學校首長是否有此魄力,大砍職員或教師的成績考核結果,而讓其考列為乙等,甚至是丙等,恐將時刻陷於兩難之苦矣。

 

四、無形中已侵犯了公務人員權益: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的規定,對公務人員升官等有直接的影響;另依公務人員考績法的規定,公務人員年終考績2年甲或1年甲2年乙,可取得晉高一職等資格,則人事局此舉似已無形中侵犯到公務人員的權益矣。

 

總之,大凡各種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須考慮其可行性及合情、合理、合法性;尤其事涉人員權益之事項,不是主其事者想到那裡就做到那裡,既無妥善規劃,又無相關配套措施,只知一意蠻幹。尤其類似此次的做法,說好聽一點是實施績效獎金制度,提升工作效率,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挖東牆補西牆」,恐將引發反彈及誤解,如此則原本美意盡失,不得不慎重其事矣。

 

*參考資料

 

1.聯合報,民90.09.02,第6版。

 

2.聯合報,民90.09.13,第24版。

 

3.自由時報,民90.09.15,第10版。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