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廣告時間)═════════════════════════

打破高利潤的虛擬郵件主機專案

根據調查,多數小型企業或社團、基金會
如果不是沒有具代表性的專屬電子郵件帳號
就是一個月花好幾千元租用昂貴的虛擬郵件主機
智邦生活館 My Mailer 我的發信機虛擬郵件專案為您打破高利潤
一年(不是一個月喔)幾千元就可擁有虛擬郵件主機還可加購網頁空間
http://mymailer.url.com.tw

════════════════════════════════

俄國當代藝術空間的實體與虛擬展演                      
回首頁
雜耍導覽氣質導覽感官導覽專業導覽

          

氣質〉〉散文。。俄國當代藝術空間的實體與虛擬展演

文/Sappho

 

 

 

 

 


歷史展演:摔倒在地平線上的帝國

一九九一年冬,世紀末最大的一次歷史展演──蘇聯解體:原本飄揚在北半球北方大片土地上的國旗,全部降下。「蘇聯」,這個字眼將不具現在式,將一律剔除:文件必須更改,護照必須更改,身分必須更改……這必須花多少時間,花多少金錢,我不知道。十年之內,這個摔倒在地平線上的帝國所揚起的驚嘆聲轉成哀嘆聲。彷彿,帝國已成廢墟。

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

歷史必須再往前推,一九八五年,俄國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畫面──被逼下政治舞台的戈巴契夫,其名在俄國歷史的所有紀錄中一再被搬演,因其政治經濟上的「重建」(perestroika, restructuring),以及文化、媒體的「開放」(glanost, openness),那些在地平線之下蟄伏許久的「非官方」(nonofficial)文化,得以浮現。而一九九一年的政治大地震,讓這些原本已經蜇伏在地平線交界的非官方文化的輪廓更為明顯,十年之間,不僅在實體空間上有極為精采的演出,在虛擬空間裡,他們更建構了實體空間所無法達成的文化藝術載體(matrix)鏈結。

實體空間展演1:錯置與流竄

手中的傳單寫明某某日戈巴契夫將在某電影院演講。在「電影院演講」?一九九六年的莫斯科,這不是一件太令人奇怪的事情。白天是電影院,晚上將椅子撤去變成techno discoteque,牆上四處塗滿手繪螢光goa圖案,配合著播放的影片,那是一種怎樣的奇異景象?

在劇院裡頭聽搖滾樂演唱會;莫斯科河上,原本讓遊艇停放的廢棄船屋正在演出前衛藝術的劇碼;在政治中心旁的紅場聽流行歌手的演唱會;在歷經數十年整修之後重新開放的歷史博物館前架起滑板競技場;市中心地上地下街道流溢著西方一九五○到九○年末的音樂,交雜著俄國的民謠、搖滾、流行歌曲,民俗的街頭藝人、爵士歌手、龐克、另類搖滾、雜技團、相命、街頭素描、劇場藝人穿梭其中即興演出;空置的工廠裡搭起舞台,架上PA,來自俄羅斯各個城市不同類型的樂團準備登場;千囍年末,夾帶著龐大的商業與媒體資助,上千樂迷與樂團們將他們的演出舞台搬到阿爾泰山。

這是實體的錯置空間展演,在那個被喻為傾垮帝國的首都,年輕的藝術家們恣意流竄。

實體空間展演2:分散到凝聚

這樣的錯置與流竄,乃是這些年輕藝術家們所必須面對的,不得不的必然。廿世紀初俄國的十月革命造成文化藝術史上極大的割裂,許多無法接受新政權的藝術家、作家開始移民海外。縱然戈巴契夫改革之後,許多在海外的藝術家開始回流,然因為缺乏實體的展演空間,這數十年之間的藝術活動呈現出分散的狀態。整合與凝聚,是俄國當代藝術迫切面臨的重大命題。

硬體的缺乏,使得凝聚當代藝術中心的腳步困難重重。在實體的當代美術館仍未出現之前,俄國的藝術家們僅能利用現有的傳統展地。以莫斯科的情況而言,老牌的美術館及博物館在當代藝術上開始計劃性的回顧廿世紀初,具有知名度的藝術家的展覽。如莫斯科的特列及亞柯夫美術館(Ujcelfhcndtyyfz Nhtnmzrjdcrfz ufkthtz)在五月十七日至七月展出由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國家博物館(Ujcelfhcndtyysq Heccrbq veptq)所策劃的〈馬列維奇(Rfpbvbh Vfktdbx)主題展──其在俄羅斯的戰友、學生及研究者,一九二○到一九五○〉;較為年輕或當代前衛藝術的展地,最為知名的乃是位於文化公園附近的「藝術家中心」﹝Wtynhfkmysq ljv [elj;ybrf (WL{)﹞;或者,更多的情況是,年輕藝術家利用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小型私人美術館、畫廊、俱樂部來舉行展覽。

莫斯科文化藝術界對於興建當代美術館的渴望,顯然未能順利達到莫斯科市長盧施科夫(>hbz Ke;rjd)的耳邊。尤其當他砸下大筆金錢,要趕在莫斯科八百年市慶(一九九九年)之前,整修完成城市門面:基督升天大教堂重建、聖巴西爾教堂復修、加緊結束歷史博物館漫長的整修計劃重新開放……這些歷史古蹟的重修還顯得理所當然,然而,一些無法令市民及知識界理解的建設顯得既諷刺又可笑:莫斯科河畔豎立起來的巨大彼得大帝像;克里姆林宮旁全新興建毫無特色的花園水池……等等。相較起來,「新勢力運動」(ldb;tybt @Yjdfz cbkf@)的領導人卡里殷科(Cthutq Rbhbtyrj),於一九九九年七月提出的「新官方莫斯科」(Neofficial Moscow)計劃頗令人振奮──縱然,內含著濃厚政治角力的火藥味。「非官方莫斯科」的規劃乃是結合商業贊助,邀請莫斯科市中若干的文學、藝術俱樂部(rke,)、小型私人畫廊、美術館、音樂廳等等,進行為期三天的同步展演,乃為「莫斯科藝術祭」(Vjcrjdcrbq atcnbdfkm bcrecc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