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 〈第四十六期 2001.10.06〉

走出完全義務 媒觀的新期許

‥‥‥‥‥‥‥‥‥‥‥‥‥‥‥‥‥‥‥‥‥‥‥‥‥‥‥‥‥‥‥
‧訂閱人數:26,782人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編輯: 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編輯室手記===========================

作為一個民間團體的『發聲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已經兢兢業業地
走過一個多年頭,從無到有的心情和辛苦,想必是許多電子報工作者可
以感同身受的!

媒觀電子報在全然無經費的情況下創刊,幸運的有許多媒體先進、學
者專家等熱心人士的義務幫忙,我們才能在"忙碌的網路社會"中,得以
藉由網路、電子郵件的傳送,一期期的出刊。

愉快的是,藉由媒觀,我們凝聚了一些年輕的力量;藉由媒觀,我們看
到閱聽大眾對媒體的認識更多、關心更深;藉由媒觀,我們才知道,優
質的媒體內容與社會流行文化不是達不到的夢想,只是..需要一些時間,
還有家庭教育與整個社會教育的奉獻與投資!

媒觀自本期開始提供稿酬,意味著內容將提昇,我們依然歡迎各屆人
士踴躍投稿,這塊園地,是需要努力耕耘和灌溉的。

======================《基金會報報》=========================

◎ 五星級優良節目 親子共賞OK啦

電視金鐘獎甫剛落幕,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便公開獎勵了5組共20個
「五星級」優質節目,並在各電視台下一季的新節目中,評選出32個
值得親子共賞的好作品,推薦給全台老師、學生與家長收看。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是由賀德芬、陳世敏、王念慈等媒體人所
組成,王念慈表示,金鐘獎頒的是過去的節目,我們注重的是還沒
播的,提早公布下一季優良節目名單,透過教育部將這份名單傳送
給全台教師,配合家長一起為兒童與青少年選擇值得觀賞的節目。
金鐘獎評審全部都是專家、學者或專業人士,王念慈表示:
「媒體觀察基金會的評審除了上述人士之外,還包括學生、教師與
家長,由大家一起來看,一起選出值得親子共賞的好節目。」

九十年度優質頻道五星獎名單包括,華視「最後的禮物」、環球「綠色
大地」、台視「生態筆記」、大愛「希望工程」與「大地與人的對話」
,國興「電視冠軍」、「前進!小氣家族」,東森「天線寶寶」、迪士尼
「大熊貝爾藍色的家」、公視「別小看我」,三立「台灣全紀錄」、東森
「台灣部落尋奇」、中視「大陸尋奇」及國興連續劇「人生好滋味」等。

台視「熱線新聞網」、「發現新台幣」及「生態筆記」獲得三顆星到
五顆星的評價,主持人戴忠仁顯得相當興奮,他表示,能夠得到肯定,
表示全組工作同仁堅持專業、高品質的製作方式是正確的,也證明好
節目絕不會曲高和寡,仍然能獲得市場的肯定。

=======================《本期精華》==========================

◎ 媒體觀察電子報有稿酬囉!

◎ 新媒體觀察運動:一起投稿觀察、批判、評論媒體!(投稿新說明)

◎ 一份批判性報紙的終結(黃浩榮)

◎ 少了八卦 媒體還能再少什麼?(曾琤)

◎ 科技神化下的媒體思維(林佳韻)

◎ 我看未來網路電視發展(楊騏旭)

◎【本週媒體動態】:2001/09/29~2001/10/05

========================《媒觀搶鮮報》========================

◎「這真是令人興奮的消息!」媒體觀察電子報有稿酬囉!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為鼓勵關心媒體之大專青年及各方人士踴躍
投稿,自媒體觀察電子報第四十六期起,凡投稿經審稿篩選入選之前
三名,除刊登於媒體觀察電子報及網站外,並給予小額稿酬以茲鼓勵!

未入選每週前三名的投稿者,也別失望!歡迎再接再勵!除了刊登三篇
佳作外,我們預計將這些作品編入『媒觀年度評論佳文共賞』,每年
出版佳作彙編一冊,屆時也將免費致贈投稿者,以感謝您的支持與參與。

◎媒體論壇: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mediaforum.asp

◎投稿專區: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新媒體觀察運動》 =====================

★ 媒體觀察電子報:
<號召>全國關心媒體的朋友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快點寫下您的"媒體觀察"-
寄至: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基金會編輯部收 就可以囉!

《新投稿注意事項說明》
§來稿請附 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及聯絡電話。
§請註明來稿題目;信件以600-1200字以內為佳。
§本會對來稿者有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
§投稿注意事項:

來稿(主題不限,為媒體相關議題即可),文章經採用,將同時刊登於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及媒體觀察電子報。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
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聯絡電話
(辦公室及家中),俾便刊出後奉酬。媒體觀察編輯室對來稿有刪修權
,不願刪稿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原則上不退稿。

§投稿信箱:mediawatch.tw@yahoo.com.tw

§欲知更詳細說明可至網站查詢: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01》=========================

*作者:黃浩榮(媒體觀察特約作家)

*主題:一份批判性報紙的終結

陪伴台灣人民走過半個世紀、最老字號的「黨外報紙」自立晚報,
因為資金無以為繼,工資無法發放,並在前後兩任老闆相互諉責、
不願接手的窘境下,終於在日前宣布停刊。

自晚停刊最令社會惋惜的主因,是立基於自晚在台灣從威權戒嚴
走向自由開放的時代歷程中,所扮演的歷史圖騰地位。在戒嚴時期
的自立晚報,由於立論迥異於服膺國民黨政權的主流媒體,對於所
謂「非主流、被壓迫、黨外非法」的社會政治團體多所關懷著墨,
並力砭威權政體下的不公亂象,從而自晚在台灣民主進程中,向來
被認為是「批判性報業」的激進改革象徵。 並且,由於台灣政治
權力的順利移轉,威權政體的土崩瓦解,以及社會走向民主開放,
自晚在台灣媒體史上的地位也更加屹立不搖。如今,自晚的停刊,
對於從黨外運動一路走來的社會人士而言,不啻就像心中的自由
女神像慘遭摧毀,塔倒樓傾,一切只能留待追憶緬懷。

自晚在台灣媒體發展史上,堪稱一份深具改革理念的報紙,而儘
管一路風雨飄搖,並面臨媒體開放後的激烈競爭,但大體上經營者
們多能認同這樣的「自立精神」,並刻苦經營實踐之。直到近來,
歷經從陳姓夫婦轉手給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再讓渡到中醫師張福泰
手中,自晚的經營理念隨著企業所有者對於媒體理念認知的更動,
而發生根本上的質變,衍生出上下兩層對立的意識結構-在上有
媒體老闆追求獲利的重商心理與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在下則為
媒體員工對於「自立精神」的體認與堅持。

並且,在任何的商業僱傭機制裡,本已存在著更現實的勞資對立
關係,深深緊扣資方和員工之間的理念抗爭-資方控制著強有力的
商業資本,在商業邏輯的媒體企業中,握有決定性的生殺大權;而
勞方儘管有著最引以為傲的堅強工會組織,但實質上除了「自立精
神」與名存實亡的編輯部公約外,卻幾近一無所有。這種先天的勞
資結構性不平等以及商業經營方式,其實已經預示了媒體員工難以
在對等的基礎上,向資方爭取應有的權益,遑論高尚的理念精神。

在可預見的將來,即便有金主接手自晚,但只要仍將媒體視為
「商業工具」乃至「政治工具」而無法與勞方所傳承的「自立精神」
達成共識,那麼,難保自晚的經營問題(金主撤手、惡性裁員、
抽換幹部、勞資衝突等)不會重現。

在自晚停刊的背後,我們應該審視的是:社會失去的不只是
「自立晚報」這個精神圖騰,也同時是讓督促民主社會改革進步的
「批判性報業」窒死在資本權力的淫威之下。

(本文同時刊登於十月四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媒體觀察02》=======================

*作者:曾琤(台大新聞研究所研究生)

*主題:少了八卦 媒體還能再少什麼?

從美國911驚爆事件到納莉颱風重創全台,兩個星期間,平日充斥
於媒體版面的揭人隱私、名人八卦忽然從報紙版面、電視螢光幕撤退,
取而代之的是驚人的死傷數目、民眾面對天災人禍的失落與無助、與
平日總不見篇幅的中東情勢解析與台灣水利規畫與評估。隨著重要新
聞事件的爆發,一夕之間媒體忽然從人性的偷窺欲中醒來,急切的撲
向國際關係議題、河川整治探討,以協助閱聽人為人類承受的苦難尋
找理由。雖然腳步凌亂倉皇,但閱聽人終於有機會在媒體上看到他們
真正需要的東西,發現自己對中東情勢是多麼的不熟悉,發現門前的
小河竟是由於人類的私欲而在一夜間高漲成駭人的土石巨流。

從媒介的議題設定過程來看,媒體為了協助閱聽人減低環境的
不確定性 ( uncertainty ),與滿足其「需要引導的需求」( needs
for orientation ),在守門過程上決定了新聞價值的選擇,在這樣
的時刻,「非強制議題」(個人無法透過個人經驗得知的議題,如
外交政策、國際關係)戰勝了「強制性議題」(可透過個人經驗得知
,如物價),而侵人隱私的八卦報導在相對之下顯得窘態畢露、不值
一提。 這時將日前某週刊創刊之際,聲稱他們是因為人們「想看」
、「需要看」八卦的說法,放到這時的脈絡下,便覺得有些可笑。

在新聞事件的力量大到攸關己身之際,八卦絕對是閱聽人可以優先
丟棄的。 在這樣的論述下,是不是八卦新聞竟然成為檢視日子是否
太平的指標?媒體在承平之時,是不是必然捨艱澀的國際關係、水利
規畫不論,寧可隨坊間八卦媒體起舞,共揭他人隱私? 八卦新聞與
複雜性程度較高的政策新聞孰輕孰重,兩者分別基於對媒介角色的
不同定義。主張八卦新聞報導,通常是認為媒體「反映」閱聽人的
看法,也就是閱聽人的看法(需要)決定了媒體的報導,而政策新聞
、國際關係等複雜程度較高的報導,則出於媒介替閱聽人建構社會
現實的動機,認為媒體替閱聽人決定了什麼是重要的議題。前者主張
媒介為果,後者主張媒介為因。 到底是媒介為人們建構社會真實?
還是媒介反映民意?八卦新聞在無重大新聞事件時,較政策性新聞
容易突出,除了因為相對於政策新聞,八卦新聞較直指人性的窺密
樂趣,政策新聞由於其與利益衝突密切相關,除非發生重大災情或
弊案,不易由媒體揭露。但以美國總統尼克森捲入「水門案」為例
,可以發現媒介建構環境的力量比想像中的要大多了。

「水門案」一開始只不過是華盛頓郵報上一則不起眼的消息,在報導
初期,大家都把它當作一件普通竊案,後來隨著媒體的不斷投入,暴露
許多內情,才讓此事成為人民注意的焦點。從「水門案」看來,人民的
意見該說是媒介的部份反應,媒介建構社會真實的力量,似乎還是大於
媒介「反映」民意的趨向。 事實上從中外媒體面對此次重大新聞事件
的表現,可以知道媒體在平時給予閱聽人的資訊還是過少。太多的人
可能在美國911驚爆事件之後,才知道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才知道美國
這樣一個強國是如此粗糙的處理與回教世界的關係。更多的人不知道
水庫的洩洪時機原來與水利相關,還一直認為那不過是觀光地點所提供
的風景秀,更別提那些沿河岸堆置的貨櫃,竟與自己的身家性命憂戚
相關。這些資訊原本在平日就能喚起閱聽人對家園環境的意識,喚起
閱聽人對個體與整個世界關連的自覺,只是媒體假設這些離閱聽人太遠
、太艱澀,是專家學者的論述專區而非小老百姓能置喙。於是便讓閱聽
人沈醉於話題的追逐、私密的侵探,而忘記老百姓也是世界公民的一員
,他們願意也希望能多瞭解這個世界一點。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在面對
危機時會束手無策,大家都希望自己在面對世間的變動時,能站在一個
清醒的位置。媒體也是為此而存在,帶領閱聽人處理身邊的種種不確定
,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但如果只在危機發生時匆匆惡補,而不在平時
賦予閱聽人處理危機的能力,或甚至沒有為閱聽人洞燭機先,在危機
發生之前便敲響警鐘,那麼或許我們真的只需要八卦媒體,以人性的
卑微窺密稍慰已心,而將一切的專業、國際事務交由專家、政客操心
,自己只需在危機破門而入時,抱怨、憤怒國家、官員、專家為什麼
沒有為他們服務?

媒體在苛責政府無能、哀嘆人民無助之際,實應想想自己作為第四權
,盡到多少責任?是否曾經為了利潤的考量,犧牲了人民追求幸福的
權益?是否為了搜珍獵奇,而低估人民追求真相的能力?

=====================《媒體觀察03》=========================

*作者:林佳韻(台大政治系四年級)

*主題:科技神化下的媒體思維

恐怖分子發動九一一事件不僅限於重創美國的經濟、政治重心,
事件的內涵也不只包涵改變新型態的戰爭模式或是兩個宗教文明的
衝突對立,事實上,從民航客機撞上雙子星大樓的剎那,哲學思維
的根本變化亦衝撞我們慣有並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

如電影般的情節在全世界各大媒體不斷放送,你、我、他一次又
一次的看著飛機衝撞世貿大樓驚心動魄的駭人畫面,內心除了憤怒
、震撼與悲傷之外,其所呈現「後現代」的擬像特質,卻也已經使
人分不清現實/虛構之間的模糊界線。當大樓頂部出現火紅的烈焰
,有多少人曾經以為自己正在觀賞一部逼真十足的片子?好萊塢必
須耗費鉅資、動用眾多人力的場面,在現實生活裡,卻只要幾把刀
子和少數敢死隊,便足以搖撼全世界,這不啻為人類(尤其西方世界)
引以自豪的『科技理性』做了最徹底的迎頭痛擊,如此既簡單又原始
的攻擊方式卻摧毀線性科技邏輯所拼貼絢爛美好的未來。

依照現代性的邏輯,未來充滿欣欣向榮的期待,一切在科技的掌控
之下,只有更好,不會更壞。可是當某些人無法從「傳統」社會轉變
為「現代」社會,便可能被迫以非常手段顛覆我們深信不疑的『科技
神話』。由此也突顯進入數位時代的今天,在此落差結構下,缺乏
發聲舞台、沒有科技使用權而被排除的一群人(譬如第三世界國家)
必須採用更具有毀滅性、以及巨大殺傷力的手段向世人宣示其所處
之困境。尤以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虛擬實境」早已不是夢想,因此
有人懷疑九一一事件的嫌犯事前曾經操作類似的模擬遊戲,事實若
如此,這種以虛幻擊潰真實世界的新型態犯罪手法,更提醒我們在
馳騁無限想像力追求夢想實現的同時,亦必須適當質疑『數位落差』
產生深層的不平等結構,並且思量伴隨新科技而來的負面作用。

這一次我們透過各大頻道持續的強力放送,宛若身歷其境,但是
相對的,卻也產生另類「寒顫效應」。就是因為鏡頭的魔力,讓在
電視機前的每一個人,彷彿都遭受恐怖份子的威脅,所以大家便無
條件的接受削減個人自由以換取國家保障的生命安全,甚至是以
「自由主義」為傳統的美國、英國,也加強對移民的檢查和身分制度
的確認,的確為小布希此次『持久自由』戰役(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的口號帶來不小的諷刺。在此必須強調,嚴格防範未然絕對
有其必要,但政府卻不能假國家戰爭之名而將限制人民自由〈特別是
移民〉的權力無限上綱。

媒體在此扮演的角色除了凝聚國家向心力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人民
思考的可能,而非一面倒的以民調凌駕民主制度中最可貴的自由與多
元性,更應避免淪為政府的利用工具或傳聲筒。很可惜的,當我們聽
見反戰聲音的同時,卻也在銀幕上看見
這些非主流遊行遭受污名化、和邊緣化的命運。

=======================《實務人士開講》========================

*作者:楊騏旭(緯來體育台攝影記者)

*主題:我看未來網路電視發展

這幾年網路快速的發展,將很多訊息的傳遞在第一時間就傳達到全
世界。然而目前網路電視的發展,最大問題就出現在頻寬上,頻寬問題
一但全面解決,那麼資訊風起雲湧的戰國時代就真正宣佈到來,"電視無
國界,觀看零時差",正是目前企業積極發展的方向。

 網路電視的channel是無限制的,跟目前cable電視的近百個channel或
百來個channel是有所不同,而且沒有資本額的限制,而這資本額限制是
指任何人皆可成立網路電視台。或許這麼說有些人還無法茍同,在此以
E-MAIL(就個人而言)及網站(就公司而言)舉例說明:民國85年86年前後,
網際網路剛剛起步,如果你的聯絡方式是E-MAIL,一般人會覺得你走在
時代尖端,迄今你週遭的朋友會問:"將你的e-mail給我"我將資料傳給你。
E-mail已成為大眾化的工具,且是必需的基本工具。在談到"網站",迄今
網站已經是稍具規模的公司必備的窗口及門面,如果一家公司沒有精心設
計的網站,那麼一般大眾的心理作何感想呢?會不會讓人覺得這家公司跟不
上時代潮流。相對的資訊信息傳遞會不會有問題?進而對該公司的產品及
研發有所質疑,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近年來走在時代尖端的資訊人紛紛成立個人網站,將個人相關資料資訊
在網路上公佈,我覺得這是未來的趨勢,這跟幾年前網際網路剛成立有
異曲同工之處。少數人使用E-MAIL情形會不會再翻版呢?我是持肯定的
答案。但跨入門檻漸漸高了,這或許是現代人要禁得起時代潮流的考驗吧!!
從 E-MAIL ==> 網站 ===> 網路電視。這是未來電視台發展趨勢。
繁忙的工商時代,時間 = 金錢,觀眾不需要在電視機前守候一個連續劇或
影集的播出,或者只需要一個指令將所有跟這件事有關的新聞LIST 出來
(這裡指的是影像檔),這是未來的趨勢,商機也就在其中孕蘊而生。身為
一個在電視圈生活十年的電視人,比一般人更了解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
這些人或許是未來負責網路電視其中一個CHANNEL的成員吧! 我想這趨勢發
展的困難度對我個人而言並不算高,也是頗具挑戰性,那便拭目以待吧。

========================《本週媒體動態》 ========================

◎五十餘年公信力 何以傾頹至此?

去年底,台北市議員王世堅接任自晚董事長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原本
白底紅字的「自立晚報」招牌,改成綠底白字。然而,見證台灣民主
運動風潮、一向同情黨外運動的自立晚報,在昔日政治犯如今平步
青雲的此時,卻苦等不到「綠色奇蹟」。

在前後任董事長互相推諉卸責的情況下,自立晚報由工會和員工在九月
中毅然接手,自力出刊。「資方扯爛汙,自晚員工自救」這樣的頭版
頭條,應是繼一九九四年自立報系記者要求與資方簽訂「編輯室公約」
後,自立報系又一次在台灣新聞史上寫下記錄。

不過,自立報系近幾年來命運多舛,不但當年的編輯室公約胎死腹中,
自立早報也在創刊十一周年的前夕畫下句點。如今,自晚員工在不景氣
的大環境下,咬緊牙關自力出報,但以自立晚報社糾結不清的財務狀況
,以及後繼無力的庫存紙量,這份已有五十四年歷史的報紙,在員工
齊心自救下,仍舊無法度過難關。自創刊伊始,自立晚報一直以「無黨
無派、獨立經營」精神自我期許,這也是自立在報業激烈競爭下一直能
獨樹一幟的原因之一。

五十四年來,自立晚報曾因戒嚴時代的言論管制,在一九五0年、一九
五二年、一九五三年三度停刊,但堅守新聞崗位的自晚仍然維持下來了。
數十年來,主掌自晚的報人包括吳三連、葉明勳、李玉階等人,為新聞
界樹立了獨立報人的風範;而自立報社歷屆總編輯包括吳豐山、顏文閂
、陳國祥、吳戈卿、胡元輝、李永得等人,如今仍是新聞沙場上的戰將
,就連目前的新聞局長蘇正平,也是昔日的自立人。 解嚴之後,媒體
開放的言論空間讓自立原來獨特的言論立場顯得有些失色;同時,其
本土號召也面臨更多的同質競爭。

自一九九四年易主之後,自立報系前後經過四次轉手,新的經營者對
新聞專業不夠尊重,讓許多員工覺得工作尊嚴受損,自立也在這種
情況下再被經營者脫手轉讓。在幾經易手之間,辦報成為政治人物累
聚政商資源的工具,自立報系五十年的公信力也不斷瓦解。兩年前
自早停刊,各界反應已趨於冷淡;如今自晚數度傳出危機,願意挺身
介入者也日漸減少。終於讓這分歷史最悠久的民營報紙,走向歷史。
在幾次勞資糾紛中,經營者屢次指責工會的抗爭導致新資方不敢接手
,但這些經營者或許也該自問,一個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媒體,為何會
在短短幾年內傾頹至此? 【2001/10/03 聯合報】

◎風報創刊十月二日創刊

風報由前美林證券台灣分公司副總裁蕭敦仁擔任發行人,巨日亨媒體
股份有限公司創辦的風報,每天在大台北捷運系統沿線、中油加油站
等地方免費贈閱。【2001/10/03 摘錄綜合整理】


◎中時董事長余紀忠退休

中時報系董事長余紀忠十月二日退休,改任創辦人。其子余建新將
接下父親五十一年的棒子。

九十二歲的余紀忠,是在中時報系董事會中宣布此一交棒令。他在
退休前,親手安排中時報系董事會的換血。新董事會成員,除余氏家族
中他的兒子余建新(新任報系董事長)、長女余範英之外,也納入了
黃肇松、林聖芬、王篤學、胡鴻仁、鄭家鐘等資深新聞專業人士。

中晚發行人兼中時總編輯林聖芬說:「余先生思考交棒的事已有一段
時間,他宣布此事時,心情很平靜。報系今後將採團隊領導。」

【2001/10/03聯合報】

◎3500萬補助金遭刪 國片雪上加霜

台灣終於進入WTO,電影法也將重新修正全面開放外片,但同時受限於
政府財政困境,原本補助本土電影上映戲院和產業的三千五百萬補助金
也遭刪減,新聞局電影處則構思鼓勵企業投資拍片的積極政策,要比
消極的輔導更有效果。

其實早在與WTO協商時,台灣對外片的限制已經逐步開放,目前一支
外片可以有五十八支拷貝,在北高兩直轄市的戲院,可以有三廳映演
,無論是拷貝數量或映演場所,開放的程度已如毫無限制。但正式進入
WTO後,電影法仍將拿掉對外片限制及戲院上映國片比例的兩條規定。

本土電影對外片早無防禦能力,但雪上加霜的是新聞局去年實施的戲院
上映補助金(一千萬)、產業輔導金(二千五百萬),明年已經全數刪
除,只有八千一百萬的創作輔導金沒有變動。刪除這三千五百萬的補助
金,新聞局電影處長江傳清也無奈,他說,戲院補助金是為了協助本土
電影找戲院通路,但今年實施後,只有五部本土電影上映,效果不彰,
另外,產業輔導金是補助拍片公司購買新器材,但申請的業者也甚少,
加上明年政府預算縮減,電影處評估後,只能將效果不佳的這兩項方案
刪除。

至於創作輔導金是目前本土電影拍片的主要資金,電影處全力維持,但
江傳清認為消極性地輔導很難挽救國片,最可行的辦法還是希望有企業
界投資,政府可以考慮以減免稅的優惠鼓勵業界投入,雖然這項方案曾
遭財政部門反對,但江傳清表示,將繼續爭取,因為這是活絡本土電影
的救命丹。【2001/10/01星報】


◎非商業影像創作蓬勃發展國片市場卻持續低迷

近年來國內獨立影展蓬勃發展,導演李安多年前在金穗獎初試啼聲之作
也讓人津津樂道,非商業影像創作蔚為風潮,氣勢和成績甚至超越商業
創作,令人亦喜亦憂,喜的是全民影像風潮隱約成形,憂的是國片市場
持續低迷,影像創作整體遠景仍有待努力。

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主任陳儒修說,非商業和獨立創作日趨蓬勃是必然
的趨勢,因為越來越多人樂於透過影像說故事,加上機器設備容易取得
、發表管道日益增多,在在都是推波助瀾的原因。

由於是非商業創作,創作者常常在經費拮据、甚至負債的窘迫狀況下
完成影片,往往得獎的時候,就是還錢的時候,分別以「我叫阿銘啦」
、「城市飛行」、「起毛球了」獲獎連連的陳芯宜、黃銘正、吳米森等
人都曾面臨這種處境,但秉持對影像創作的熱愛,大夥兒還是一頭栽進去。

政府為鼓勵獨立影像創作,設立獎勵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影帶金穗獎、
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文建會紀錄影帶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補助申請辦法等,而金馬獎和台北電影節也有設立相關競賽項目,獲得
不少迴響。以具有二十四年歷史的新聞局金穗獎為例,許多知名導演都
曾藉由這個獎項嶄露頭角,例如李安「蔭涼湖畔」 (一九八三)、蔡明亮
「飛碟狂想」 (一九八一)、萬仁「晨夢」 (一九七九)、柯一正「迷林」
(一九八一)、王獻箎「假面裡的自我」 (一九八五)等,拔擢新人和獎勵
創作的立意獲得肯定。

至於發表管道,這幾年來隨著有線電視環境的日趨成熟,創作者除可爭取
在公視、大愛等電視台放映外,近年來國內興起獨立影展風潮,影像愛好者
集結資源和人力,打造女性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國際民族誌
影展、純十六影展等大小型影展,展現旺盛企圖心和創作力。

非商業創作蓬勃發展是可喜的現象,但陳儒修以棒球賽為喻表示,「世界各
大影展主要比的還是成棒,不是比青少棒或少棒」,對於非商業影像創作者
而言,商業體系宛如銅牆鐵壁,要進入並非簡單的事情,很多優秀創作者到
後來往往因無以為繼而離開這個圈子,實在是很可惜。

黃建業也表示,非商業創作多元自由發展,卻無法自外於整體的創作生態,
雖然許多優秀創作者後來轉往電視、電影圈發展,提高創意執行和品質,但
礙於國片市場萎靡不振,與主流電影的互動卻越來越受限和停滯。

提振國片市場雖是複雜而困難的議題,但在可以努力的範圍內,黃建業認為
政府對於影像創作應持續給予支持、獎勵和補助,不應成為率先遭刪減經費
的對象。此外,各種獎勵措施都應有配套計劃,加強宣傳和整體規劃,而不
是淪為形式活動,影像創作環境才能維持榮景,進而更上層樓。

【2001/09/30 中央社】

*******************************************************************

★媒體觀察電子報全文檢索可以瀏覽過去精采的電子報喔! ^(@@)^
http://lib.edirect168.com/enews/enews.asp?CH=202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負責人:賀德芬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沈世華、許景泰 (mediawatch.tw@yahoo.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c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mailto:news@url.com.tw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html/ad.htm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