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1/10/1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遇到危機不搞飛機
◎ 大和視窗 讓學校不只是學校
◎ 納莉颱風
********************************************************************
◎ 遇到危機不搞飛機
學校的防災與管理
特約記者陳皓薇特稿
對學生而言,9月是開學收心的季節,見見久違的同學老師,開始日復一日的上學放學,秋高氣爽,悶在較室裡雖然有些可惜,但是想想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學校的生活倒也不那麼難熬……。但是,今年的9月和往年有些不同,才剛開學而已,學生們還沒享受到Monday
Blue的惆悵,納莉颱風的造訪,便硬生生讓整個台灣為之瘋狂。老師們不用教書,學生們停止上課,隔個幾天回到工作崗位,滿地的泥濘讓大家第一堂課得從打掃開始上起,器材壞的壞、泡水的泡水,還有一些土石崩塌及坍方的問題,只能讓總務主任欲哭無淚……。
其實,天災人禍誰不會碰到,只是,在這些危機發生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合宜的應對處理。在這次的納莉颱風當中,有些學校早早就宣布停課一天,有些學校卻什麼都沒通知,有些學校復原的工作進行得相當迅速,有些學校遲遲才開始檢查受災的情形……。對於一個學校來說,校方擔負著數百數千名學子的教育工作,如果行政在面對任何突發的狀況或危機時,不能立即而有效的採取行動,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兩個人的權益,而是對於全體師生的莫大責任。所以,任何一個組織機關都必須具備危機管理的機制,預防、處理、善後一切突如其來的狀況,學校當然也不例外,深處在危機四伏的現代社會,就讓我們來談談──學校如何做好危機管理。
什麼是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
危機(crisis)是個人或組織因外界環境的變化,使其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事件或情境,迫使領導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以降低可能的重大損失。校園危機的類型依內在及外在、人為或非人為,一般分成四種類型:第一類是內在非人為性危機,如家政教室電線走火;第二類是外在非人為性危機,如地震、颱風;第三類是內在人為性危機,如學生打群架、校園性騷擾;第四類是外在人為危機,如北一女潑硫酸事件。
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組織為預防或避免危機發生所帶來的威脅而進行的一套有系統的管理措施,此一管理措施包括對危機的預防、危機的處理至復原的適應、學習的連續過程。
如何做好校園危機管理?
危機前:預防及準備
「寧可一萬,不可萬一」,相信大家都認同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所以,危機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在危機前妥善的預防及準備。
預防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觀念上的,一個是實際方法上的。觀念上的預防,指的是面對危機的心態,學校必須培養教職員工及學生正確的觀念,嚴謹的去認識潛在的危機及應變的方法,使每一個人能夠認真的去看待防災預演的重要性,使學生們不會輕忽放學路上陌生人的搭訕,使教職員謹慎的面對打電話來的媒體記者…。
另外,在實際方法上,學校必須具備預防危機的機制,包括:成立危機小組、擬定危機應變計畫、建立危機溝通管道、培養學校人員應變危機的能力四個方面。危機小組即危機發生時應變危機的人員,隨情況不同組成亦不同,但一般來說,校長和各處室主任是當然的成員。至於擬定危機應變計畫,則有助於危機發生時的因應,某大學學務長曾說:「我們不可能在出事時才開始想解決的方法,這是來不及的,我們要在事情發生前就先想好應變方法。」由此可見危機應變計畫的重要,計畫訂定時切記持續、綜合、簡易、彈性4項原則。
另外,建立危機溝通管道包括對內及對外兩種,對內管道指的是校園內部的溝通系統,危機發生時校園若有過多的謠言、錯誤的訊息,將會混淆事實的真相,甲說明天停課一天,乙說明天照常上課,這樣只會讓大家無所適從,某位學校行政人員說,行政和教師之間常常會有代溝,發生什麼狀況兩邊常常不能信賴對方,事情就會搞得很複雜。所以,暢通校園內部的溝通管道是重要的,學校必須建立一個危機發生時,內部人員能夠最快、最正確獲得資訊的管道。至於對外溝通管道,指的則是面對媒體記者的管道。學校要有一個固定的發言機構,不論是發生任何狀況,例如停課、醜聞、意外…等等,都由一個發言單位對外發言,這樣危機發生時,新聞媒體知道要到何處得到他們所需的訊息,傳播的言論也才會一致。
最後,培養學校人員應變危機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為預防危機是全面的,所以不論是進行預演、教育訓練或是分發相關危機反應手冊,都是十分必要的。
危機中:控制與處理
危機的預防是為了避免危機,但是,倘若危機還是發生了,那麼妥善的控制以及處理便成為危機管理的第二步。
「處理危機最成功的方式就是,在別人還沒發覺危機發生的時候,危機就被解決了!」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官說,發生危機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冷靜的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大部分的危機,學校都早有過去的應變方式,這時候只要援例做到自己該做的工作就好了。
其實,危機發生時再來決定如何應變是不行的,學校在危機前所做的種種準備,為得就是有一天危機發生時能夠加以運用,所以,在危機發生時,便是檢驗過去準備工作作得好不好的時候,如果危機前的工作作得好,發生危機的時候,每個人只要好好執行危機前演練過的狀況,克盡職責就很足夠了。
危機後:補救及改進
最後,談到危機後的補救及改進。行政三聯制是計畫、執行和考核,危機管理自然也不能缺少事後檢討的部分。行政單位需針對危機處理不夠完整的地方進行補強,譬如這次風災過後,不應僅只是整修完校園就了事,而是更積極的去思考,如何讓校園能夠更加安全及堅實。另外,整個事件處理的經過也需加以檢討,製作檔案,以便日後發生相同的事情時,能夠多一個經驗和案例。
從過去的921到今天的納莉颱風,層出不窮的天災騷擾著我們生存的台灣,天有不測風雲,誰曉得明天我們的家園會不會變成另一個災區?然則,飛來橫禍既是不可避免,生活在這危機重重的世界,除了人人自危之外,也只能平日謹慎小心、自求多福。詢問很多行政人員,校園危機管理的重點在哪裡?其實,每個人都會告訴你:預防重於治療、援例辦理、謹守本分不越權、行政教師學生彼此互信互賴這幾個重點。雖然,這些東西聽起來很老掉牙,但是,學校行政就是這麼一個需要按部就班的場所,相信只要依侍著這幾個原則,不論危機如何發生,我們一定能讓危機產生轉機。
◎ 大和視窗 讓學校不只是學校
文/鄭老師
納莉颱風的大風大雨,造成大台北地區包括汐止等地的大淹水,使得很多市民車輛成了泡水車。也許是有鑑於此,台北市教育局在9月27日緊急公布了各行政區內地勢較高或已加強防水措施的85所學校名單。民眾在陸上颱風警報發布期間、市府宣布停止上班上時,可將自用車輛駛入這些學校臨時停放。教育局表示,只要市府宣布停止上班,教育局就會開放這些學校,但恢復上班時,民眾就應自行駛離以免妨害學校恢復上課的作業。
看到這個市府新聞,筆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在北市政府有了事先防災的考量,而且公諸於大眾媒體。憂心的是市府否正確地認識了學校在災害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學校如果可以成為車子的避風港的話,筆者希望政府可以在下一個致命的災害發生之前完成修法,把學校闢成居民的避難所。(一個人的生命畢竟比一輛車子來得更重要吧。)在法律公布之前,可以採取應變措施:在災害發生時或是有發生的可能的情況之下,地方政府教育局和地方的消防局達成協議,把「安全的學校」設為安全的避難中心。
要把學校設為災害避難所,校方和居民及政府三者在事前須要有重重的準備。
一,規劃防災責任區
學校是以教育為主的空間,在行有餘力之時,可以規劃空間為儲備防災用品的倉庫。同時事先考慮責任範圍,公立的中小學可以以自身的學區為防災範圍。在校門或是電線桿標明避難的鄰里名稱,如此一來居民也可以清楚自己發生災害時可以避難的學校。
二,儲存生活必須品
不僅是只是借用學校的硬體設備,同時也必須有相當的生活必須品等存貨才可能應付不時之需。大量來避難的災民一但擁入學校,就須要可以維持生活的設備。例如,飲水,乾糧,毛毯,棉被等等之外,還有衛浴設備等。
三,建立人員編制
學校單位要接待比學生人數還多的避難居民時,必得在職務分工上有一些準備。當然這樣的職務分配是由在地方政府的教育局協同學校人員和附近鄰里居民代表,協商出雙方都滿意的方向。學校和居民在平時可以定期地開會,在學校校慶或園遊會等特殊場合可以把開會的結果展示給一般的居民了解。這樣有助於在災害時迅速地進入防災狀況。
四,學校社區交流
防災的工作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事先廣做宣導,包括了可以優先容納的居民鄰里名稱。以及希望居民合作的具體事項,在災害發生時就可以更迅捷地讓居民進入到安全的學校避難。在災害之後可以讓學校儘快回復上課。
對於有心做好防災的學校老師或職員而言,國土開發,水土保持,防洪疏濬可以防止颱風不淹水,但是這些並非是自已的專業範圍,而且防災聽起來好像又十分困難。「要把自已的學校改造成為附近居民的風災避難所,萬一在自已的土法練鋼的避難所出了差錯,吃上官司不要緊,出了人命就糟了。」這樣想的老師或學校職員並不少吧。沒有社區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強力配合,在現行法律制度下,施行學校避難所的確有其困難所在。
我建議可以退而求其次地把學校定位成為食糧補給站。
因為政府早已宣布不上班上課,所以這幾次的颱風災害發生之時,校中都沒有學生。但如果是像是地震或是突如其來的土石流呢﹖學校在災難中有可能成為災民吧。
校園內山坡地發生嚴重崩塌,跑道及網球場隨同土石崩落,游泳池邊的廁所因地基被掏空,隨著土石掉落在山坡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就是一個學校變災民的活生生例子。如果情況更嚴重些,對外道路全部中斷,學生回不了家的情況之下呢。除了設法聯絡家長帶回學生之外,學校當局是不是有一套災害防救計劃來應變呢﹖
日本的某些大型公司面對突如其來的災變有其一套災害防救計劃。其中一種是設定當自已公司的職員因為災害而無法回家的情形。除了發電機和簡易的照明系統之外自家倉庫中也準備更多的飲水乾糧,為的是提供給其它公司的員工或是附近的路人。筆者建議在災害多發地區的學校可以設計一套這種人溺己溺的防災計劃。
下一次再來談東京政府設計的「學校防災手冊」。
◎ 納莉颱風
特約記者陳皓薇專題報導
納莉颱風搞得台灣七葷八素,據教育部9月19日統計,在這次風災中,共有382所學校傳出災情,其中又以台北市225校最為嚴重。
台北市一向自詡為台灣的首善之都,在這次風災當中,卻有近1/3的校園遭受波及,不但積水停電,污泥更是漫布校園,視聽設備、電腦器材、教材教具、課桌椅、教科書也付之一炬。誠正國中污泥20多公分、永吉國小視聽中心淹沒、松山工農五棟大樓淹水、內湖高中停水停電、永吉國中地下室的電腦設備也全數遭殃……,學校停課的停課、復原的復原,其中20所學校更停課達一週的時間。
傳出災情的學校如此,沒有重大損害的學校也好不到哪裡。放了兩天颱風之後,很多學校開始回復正常的運作,但是由於捷運鐵路的中斷,混亂的交通讓學校和住家間成了最遙遠的距離,而最近開學的大專院校更是一團糟,中南部的學生沒有辦法來台北上課,想要註冊、選課,不是銀行沒開,就是網路掛掉,新生訓練、健康檢查的時間更是一改再改。
當然,我們不能責怪天災的發生,防範天災也只能由有關當局研商,學校能做的,只是應變天災的發生罷了。如何應變得有效率?如何應變讓損害減到最小?如何應變使學生的權益得以保存?使安全性命無虞?相信這是教育當局需要去多加著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