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1/10/1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綠島的美麗與哀愁
◎ 火燒島之庠序篇
◎ 火燒島之夫子篇
********************************************************************
◎ 綠島的美麗與哀愁
前言
綠島僻居台灣一隅,過去,我們除了偶爾哼一段「綠島小夜曲」的小調,聽聽幾個綠島監獄的故事之外,對於這座孤島,並沒有很深刻的瞭解;直到近幾年綠島觀光業興盛,它又成為浮潛、玩樂的所在,美麗海洋世界的代名詞。這麼多年來,從監獄到自然風光,綠島對我們的意義,逐漸由神秘轉而輕鬆,但是,在這段認識綠島的過程當中,卻很少人深刻的去探索當地的人文及風土民情。本報針對當地「教育」發展的狀況作了一番瞭解,除了讓讀者偶爾擺脫都市本位的思維,窺視離島的教育現狀,更期望讀者能夠全面的去理解綠島教育的美麗與哀愁,感受台灣教育發展的城鄉差異。全文分三天刊出,將於下週一刊載完畢。
◎ 火燒島之庠序篇
特約記者陳皓薇專題報導
綠島第一次有正式的學校組織,始於日人於民國10年成立的「火燒島公學校」,民國35年台灣光復,更名為「台東縣火燒島國民學校」,民國39年,再更名為「台東縣中寮國民學校」,民國40年,加設「大湖分班(即溫泉分班)」,民國42年,易名為「台東縣綠島國民學校」,民國43年,又增設「公館分校」。民國46年,「公館分校」獨立設校為「台東縣公館國民學校」,「溫泉分班」亦劃歸其所有。民國57年,因應九年國教,「台東縣綠島國民學校」及「台東縣公館國民學校」更名為「台東縣綠島國民小學」及「台東縣公館國民小學」,並於中寮一帶增設「台東縣綠島國民中學」。爾後,「溫泉分校」因人數過少而裁併,整個綠島迄今為止,總共有2所國小,1所國中,分別為台東縣立綠島國民小學、台東縣立公館國民小學、台東縣立綠島國民中學。
◎綠島國小
131名學生,14名教師,綠島國小位於中寮一帶,校園外的圍牆上繪滿梅花鹿、山羊等當地動物,以及觀音洞等等當地名勝景點,十分鮮豔醒目。小巧的校門,蔣公銅像直立其中,一目了然的校園,和一字排開的校舍,讓人有一種乾爽寧靜的舒適感。和一般的小學比起來,綠島國小在硬體設施上該有的都有,比較特別的是,綠島國小在學校養了許多可愛的動物,像梅花鹿、山羊、雞等等。這些動物不但不怕生,還會很主動的接近我們,據學校老師說,它們從很小就待在學校了,從小校長就放著它們到處跑,小朋友很喜歡這些動物,這些動物和人接觸多了,當然就不會怕人。於是,在綠島國小的校園裡,你會看到會爬樓梯的雞、會看鏡頭的梅花鹿和看到人就衝過來的山羊,除了趣味盎然之外,更羨慕綠島的孩子多了這層與動物親近的機會。
◎綠島國中
綠島國中就在綠島國小的正對面,同樣位在中寮市區附近,離機場、社區都很近,交通十分方便。走進綠島國中,迎面是碎石子的操場,右邊為體育館,左邊則為校舍建築,校園雖然不大,但是看得出來有用心於綠化的工作,整個中庭可謂綠意盎然。目前綠島國中有76名學生,9位老師。
◎公館國小
迥異於綠島國小及國中位於市區的侷促,位於人權紀念碑附近的公館國小,視野便廣闊了許多。背山面海的公館國小,白磁磚紅瓦頂,校園四周僅用欄杆圍住,卻因此將整個綠島的海景借了進來,加上公館國小遠離市區,沒有太多的吵雜和喧囂,格外襯托出一股悠閒而遼闊的景致。公館國小的學生及教師人數都比綠島國小少,全校師生大約幾十餘人。
◎ 火燒島之夫子篇
專訪林登榮老師
身為綠島人 更知綠島事
記者陳皓薇報導
林登榮
綠島人
學歷:綠島國小(民41~46)、台東省中(民47~49)、台東師範(民50~53)
經歷:公館國小溫泉分校教師、公館國小教師(民53~68)、綠島國小教師(民69~今年退休)
甫由綠島國小退休的林登榮老師(見圖,記者李潔茹攝),對於綠島,一直有著很深刻的情感。林家在綠島開設民宿,居住在林家的遊客,總會跟著「林老師」來一趟「綠島夜間生態之旅」,而林老師參與建置的相關綠島資源網站,也一直受到好評。記者的綠島之行剛好住在林老師家,久聞林老師對綠島自然生態及人文風土投下很多的心力,厚著臉皮也和林老師聊了聊天,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綠島的教育。
從國民學校到國民小學
「關於綠島的教育,有人深入去追查,發現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人至綠島來教書。」林登榮說,連他們綠島人都沒有想到,在1883年有人遷居至綠島後,不多久島上就有教育的工作;這是綠島教育的啟蒙時期,也是綠島教育的開端。
爾後,民國十年,綠島有了正式的學校組織──「火燒島公學校」(也就是現在的綠島國小)。「這是日本設置給台灣人讀的學校,當時大概有20到30個日本教師來到綠島。」林登榮說,「火燒島公學校」就是現在的綠島國小,當時,由於公學校的所在地離溫泉區太遠,使得溫泉那邊的居民上學不易,所以,又在溫泉一帶增設了「溫泉分班」,後來,公館一帶也加設了「公館分班」。
「人越來越多,『分班』便成為『分校』」所以,林登榮說,後來「溫泉分班」和「公館分班」就變成「溫泉分校」和「公館分校」。接著,隨著人數的增加,「公館分校」又擴充變成「公館國小」;不過,「溫泉分校」那邊的人民卻逐漸遷離,最後「溫泉分校」正式裁併,成為歷史的名詞。
人口外移
促成小班小校
「綠島在九年國教前,居民和學生的流動比較少,來源也十分穩定。」林登榮說,當年綠島國小學生最多的時期,一個學校還能有13個班級,每一個年級都可以維持大約兩班。可是,九年國教之後,年輕人到外地就讀國、高中,綠島沒有廣大的就業市場,人口自然逐漸外流;而且,台灣經濟起飛後,綠島如同一般的鄉下地方,人口遷移的情況與日遽增。「從此開始,綠島國小每年減少一個班級,反而成為最好的小班小校。」林登榮打趣的說。
不過,雖然人口嚴重外流,但是,綠島國小和公館國小的師資一直十分穩定,不像一般鄉下學校師資流動頻繁,反而大家都很願意待在綠島教書。造成這樣的情況,林登榮說,一方面是政府對離島地區一向有保障的措施,而且有些綠島人也很願意回來綠島教書,所以,師資的來源自然比較穩定。「師資流動率不大,老師的教學就會投入,加上家長肯定支持學校的發展,學校的辦學績效自然會比較好。」林登榮說,綠島國小甚至可以跟台東市區的學校抗衡,很多教學理念也和本島的學校並駕齊驅。「像就電腦教學來說,綠島國小在民國69年就開始推了,當時台東還沒有一所學校在做,可是綠島希望能夠走在教育的前端,當時就已經開始要求老師電腦方面的能力。」
具備這些先天和後天的條件,綠島在實際小學教育的部分,林登榮覺得,「班級經營」和「教師進修」是學校兩大發展方向。
做好班級經營
充實教學資訊
「綠島的老師,大多都會有一種『到教室去』的心態,十分用心在班級經營上面,發展班級的特色、把班級帶好。」林登榮說,這樣的想法也得到校長的支持,所以,綠島的每一個老師都會努力走進教室、帶好班級。另外,在「教師進修」方面,因為綠島國小和公館國小現在的校長都是綠島人,他們很清楚綠島處於一種「資訊弱勢」的情況,所以,會比一般學校更注重教師進修的部分。林登榮說,校長甚至會千里迢迢從台北請教授專家來學校演講,為的就是希望讓教師能接受更多的資訊,而有這層用心,使得綠島的老師在台東的評價一直不錯,整體發展也能有所提升。
除了這些實際教學的部分,林登榮還提到學校和社區互動的部分。「綠島的師資多為本地人,即使是外來的老師也會住在學校,所以教學的觸角,很容易就能延伸到家庭和社區當中。」林登榮笑著說,在綠島,學生根本不用寫家庭聯絡簿,因為老師和家長本身就是鄰居,天天都見得到,幾乎到了朝夕相處的地步,所以,老師可以將他的教學觸角扎的比較深,也能夠為常常為社區辦理一些讀書會之類的活動,學校與社區本質上就是一體的。
另外,談到「鄉土教材」的部分,林登榮說,綠島本來就很小,能住人的地方也不多,大家住在一起,學校社區就在一起,鄉土教材本來就在身旁,老師和孩子本來就在鄉土教材中學習鄉土。「所以,老師不論教到什麼,學生一定都會提到海。」綠島的鄉土教材也因此發展得十分良好,鄉土教材可說是俯拾即是。
昔日政治犯
啟發新觀點
最後,談到前一陣子熱門的綠島人權紀念碑及綠洲山莊,詢問林登榮過去歷史的記憶,是否有帶給綠島教育不一樣的影響?「在228時代,來到綠島的政治犯多為教授、老師等等知識份子,他們來到當時還很保守、封閉的綠島,卻因此使得綠島人的眼界大開。」林登榮說,這些政治犯常常會和學校的老師在一起聊天,也教導綠島的百姓們如何教育孩子,綠島人在這些高知識份子身上學到,唯有透過讀書和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階層,也因此開闊了綠島人的視野。「而且在民國40、50年代,每到暑假期間,管理這些政治犯們的新生訓導處(又名新生營)就會由一位周悅將軍帶隊,到當時的公館國小開班教學,幾乎所有的綠島小孩都會去那裡上課,這些政治犯們會自己編製教材、自己出作業,教學的方式也比較活潑多樣,從國小教到高中,大家的評價都很不錯。」林登榮說,40、50年代的新生營很注重社區互動,他們會辦晚會邀請居民欣賞,也會主動開課讓學生們上,不過60年代後就開始對政治犯完全隔離,綠洲山莊和綠島監獄對綠島人而言,就變得更加的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