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拯救學術不能冀望於市場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1.10.24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拯救學術不能冀望於市場

 

【左右看】表裡盡失的國立大學

 

【教育小報報】

 

******************************************************

【社論拯救學術不能冀望於市場

 

  中研院院士楊國樞先生﹐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中對當前台灣的大學病症痛下針砭作為一個風骨尚存的老派知識份子﹐楊先生的這番痛陳與急切之情的確令人讚佩﹔然而﹐楊先生的見解中仍有諸多值得進一步討論之所在﹐在此我們願野人獻曝﹐提出一二觀點與楊國樞先生共同切磋

 

  楊國樞先生指出﹐由於人事與會計制度的僵化﹐使得一種「平頭主義」盛行﹐因此只能「要糟大家一起糟」﹑「又如何能追求卓越﹖」楊先生的這番話大抵上應是期望國內大學校院能以學術成就為考核標準﹐以不同的薪資﹑待遇等制度﹐一方面得以吸引優秀人才進駐﹐二方面則可激勵學院內知識份子不斷追求進步然而﹐問題在於﹐若要說「平頭主義」﹐這種「主義」在國內早已施行甚久﹐如果它是造成「大家一起糟」的主要原因﹐那麼﹐又為什麼在過去「台灣的大學水準和亞洲國家相比﹐只比日本遜色﹖」用物質利益來激勵學術成就﹐真的是有效的嗎﹖

 

  將學術成就與物質利益掛勾﹐事實上﹐只會讓市場的力量與邏輯進一步侵蝕台灣的大學校園﹐因為在這樣的誘因之下﹐研究者們將僅對於可以商品化與市場化的「知識」感到興趣

 

  大學為了吸引民間企業捐款﹐將無法抗拒企業需求的命令﹐因此將僅僅願意提供較高的物質條件給予可以創造商機的研究者﹐對於無法吸引企業的系所﹑人文知識與基礎知識﹐亦將棄之如敝屣這些年來快速膨脹的大學院校﹐正好呈現了這樣的景觀而且﹐「新一代的學生…肯腳踏實地做學問者越來越少」﹐更是和市場的誘惑有關﹐哪兒有利哪兒去﹐賺錢的誘惑遠大於學業表現的鼓勵﹐眼中完全只有市場與企業的需求﹐那又能如何「腳踏實地」呢﹖

 

  當然﹐「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是個值得研議的方向﹐但是﹐這物質利益不能冀望由民間企業來供給﹐而應該是由國家來提供﹐因為民間企業所需求者經常只是眼前的利益而已﹐而它僅會戕害學術與知識發展的長遠基礎﹐但一個真正能調和各種利益的國家﹐眼界自必較為長遠不過﹐言至於此﹐我們亦感無力﹐因為將學術逐入市場掌握之中的﹐亦正是這些年來高喊「自由化」(實則市場化)的國家官僚們﹐不是嗎﹖看來﹐要拯救台灣的學術環境﹐不從國家的立場下手﹐一切恐怕都只是白說罷了

 

 

(回目錄)

 

 

【左右看】表裡盡失的國立大學

 

【左看】貴族也有落魄時

 

江望台(文字工作者)

 

殼硬如龜﹑皮厚如牛的大學禁地這回也不免要自我抽慉一番經楊國樞的回馬槍一批與行政院的預算大刀一揮﹐那些慣於以智謀事﹑以德示眾的大學教育者如今還能不臉上無光﹖

 

楊國樞說得好(至於資深如楊某有無為己卸責之嫌﹖此處不論)﹐「近親繁殖」乃台灣學界數十年如一日之亂象平心而論﹐老外亦有「近親繁殖」之風﹐唯界線多以「學派」為準﹐故尚有世界觀爭論之餘域﹐引導得宜猶能兼及社會改造的介入但台灣不同﹐眼界所至﹐盡為單一觀點所狹﹐得勢右翼概以論資排輩的封建倫理進行學術圈地﹐人員晉用則觀其師承﹑系出何處﹐儼然腦袋一樣就是好事

 

可以想見﹐這種不堪入目的「近親繁殖」生態自然導致台灣學界的長期弱智與缺乏自省﹐而這樣的病癥即體現在台灣作為美國學術—意識形態傾銷的後進區位置杭庭頓的保守學說在台灣大受青睞﹑市場競爭與政府瘦身的新自由意識形態被此間學界不由分說地奉為圭臬﹐皆為其例祇是這回沒想到﹐風涼話說慣了﹑偽善姿態擺慣了的學界﹐竟作繭自縛﹐淪為政府財政預算瘦身下的受害勞工唉﹐這種不入流的落魄貴族何需憐憫﹖

 

 

【右看】為台灣教育掃雷

 

陳勝楠(社會評論家)

 

台灣教育界連爆2顆地雷其一﹐前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痛批國內大學長期為「家族化﹑近親繁殖」現象所裹脅﹐嚴重戕害學術發展﹔其二﹐行政院要求各行政單位從今年8月到12月份經費統一扣7%﹐而這已連帶殃及了國立大學﹐並極可能導致研發經費或教授薪資的裁減

 

頭一則訊息﹐道盡了被人詬病已久的大學墮落問題無怪乎﹐台灣的學界大老愈來愈多﹐但學術成就卻一直乏善可陳﹐箇中緣由即出在於「大老」之尊不過是「桃李滿天下」﹑「牽成有方」爾爾也因此﹐當第二則訊息發佈時﹐竊喜者不在少數﹐好歹終於等到這麼一天可以修理學界生態爛污﹐傾吐納稅人的冤枉鳥氣

 

然情緒抒發無助於台灣教育升級的困境﹐而知識經濟也是不能回頭的道路﹐故若要化解這種雙輸的悽慘下場﹐吾人唯有痛定思痛﹐方有來日生機例如﹐為何追求卓越計畫為何從構想到執行會落得開高走低的境地﹖審核標準究竟出了哪些問題﹖甚至﹐台灣的學者愈升等則著作能力愈低落的癥結又出在哪裡﹖不經此反思與整頓﹐則台灣的高等教育改革注定祇能淪為徒勞無功的隔靴搔癢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