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1.10.26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WTO法案不必也不應趕工
【左右看】阿扁決策模式剖析
******************************************************
【社論】WTO法案不必也不應趕工
選戰正酣﹐立法院袞袞諸公無心審查法案﹐議定下周末即告休會1個月﹐而在此之前﹐原有優先通過2種法律系列之說﹐一是所謂「錢坑法案」﹐即立委大耗國庫﹐意圖賄買特定選民﹐另一是WTO法案﹐乃行政部門為求順利加入世貿組織﹐務期在下月9日卡達會議召開前完成立法程序
由於前者顯係立委自利醜行﹐不為輿情所容﹐已經放緩強渡關山的腳步﹐後者則關係國際生存空間之拓展﹐誰也不敢違拗行政部門的意志惟本報基於民主原則﹐已在昨日著論表示不應草草走過場﹐特以此事天大地大﹐而謬言不少﹐茲又進一步申論正確的立法策略
首先﹐必須辨明的是﹐卡達的部長級會議並不問我國的修法進度為何﹐不過是針對9月18日最後一次工作小組會議所採認的入會文件代表組織予以正式接納﹐至於我國的種種承諾已在入會文件之一的「議定書」中明載為﹕至遲明年3月31日制定為法律換言之﹐完全不須趕在卡達會議之前包裹立法﹐而行政院聲聲急﹐純屬誤解﹐立法院大可不予理會
其次﹐負責入會申請的國貿局怎麼可能犯此錯誤呢﹖我們擔心﹐不是誤解﹐而是曲解﹐藉口時限已到﹐意圖化約立法過程為瞬間﹐也就是不願12年來所做的種種承諾遭到檢視與爭論﹐我們可以合理推論﹕主事者很心虛看來﹐民意代表就此充分發揚民意監督﹐不僅是制度的應然﹐更是事實的必要
再次﹐WTO法案允宜細細審的另一理由是﹐縱然我們必須借●國際●諸﹐對於自蕭萬長以降﹐至陳瑞隆等談判代表所●予●人的●權無從反悔﹐但是﹐通過最後﹐也是最初的總清理﹑總評估﹐我們還來得及制定救濟法條﹐使得無端受害的行業與人民得以稍解其苦
最後也是目下最敏感的是﹐北京方面最害怕「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先他們完成立法工程﹐從而先他們入會一步現今行政院厲聲催促立法院趕在卡達會議前完工﹐實乃自招禍端﹐不帝是逼迫他們在卡垟使出殺手●﹐為我入會平添變數APEC殷鑑尚且不遠﹐我們加入世貿組織不能不意識到此項因素﹐切切不必也不應任由國貿系統誤導﹐壞了內外各項大事
【左右看】阿扁決策模式剖析
【左看】政治資源私有化
◎林深靖
繼在APEC 高峰會採取「空椅子」政策之後﹐陳水扁總統又強硬表示﹐絕不接受「一中原則」﹑「一國兩制」﹑「九二共識」﹔對於在野黨的強力主張回歸92共識﹐阿扁拋出「出賣台灣」的大帽子相較於經發會形成的「戒急用忍鬆綁」共識﹐以及民進黨全代會以「台灣前途決議文」蓋掉「台獨黨綱」的務實作風﹐阿扁最近的態度﹐恐怕連黑臉副總統呂秀蓮都要相形見絀
阿扁的決策模式﹐有人說是諱莫高深﹐有人說是輕率魯莽﹐其實﹐說穿了﹐只不過是扁政府的「政治資源私有化」邏輯在作祟譬如﹐在上海舉行的APEC高峰會﹐阿扁從單方面指定李元簇為領袖代表到決定缺席﹐完全是獨斷獨行﹐彷彿對APEC的參與﹐完全是他個人的事殊不知﹐APEC是台灣當前最重要的外交舞台﹐台灣自從1991年被納入為會員體以來﹐外交單位投下無數人力﹐許許多多的學術機構一頭埋進APEC的研究工作﹐這一切長期的﹑集體的智慧和努力﹐竟因為阿扁的一時好惡而全面落空
阿扁上台後﹐將「政黨輪替」標示為個人的豐功偉績﹐彷彿過去數十年的反對運動完全為他量身打造國營事業體的領導職位成為他安插親信或籌庸金主財團的工具1年多的綠色執政﹐無非是政治資源私有化的歷程阿扁的APEC決策﹐也只有放在這個脈絡中才可以索解
【右看】努力「突圍」
◎于尚白
根據香港《明報》的評論﹐陳總統最近的決策和言談﹐「等於徹底封上了兩岸復談的大門」《明報》近年來有逐漸成為中共喉舌的趨勢﹐如此評論﹐可謂是對台灣的警訊也就是說﹐兩岸復談大門的徹底封閉﹐表面上看是究責於陳水扁﹐其實是指出了北京當局處理兩岸問題的方向台海之間從此進入一段冰凍期是在所難免的
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對台灣的「圍堵」政策可能已經展開911事件之後﹐世界局勢已起了重大的變化﹐中國的地位在「反恐怖」的全球化動員中明顯突出﹐台灣的空間相對縮小而甫在上海落幕的APEC高峰會是911以來最高層級的國際性會議﹐中共會在此大作文章當不難想像面對中共的圍堵﹐陳水扁政府所要努力的﹐當然就是「突圍」
阿扁的決策模式其實是在他突破重圍的歷練中逐漸形成的譬如﹐民進黨雖然取得執政地位﹐在國會和政府官僚體系卻是仍然被舊政權的龐大勢力所包圍﹐國營事業依然是國民黨核心人士的禁臠阿扁這一年多以來的努力﹐無非是要打破這種被包圍﹑壟斷的困局在這種情況下﹐偶爾的奇招突襲是有必要的﹐安排自己的人馬搶下幾個制高點或灘頭堡也是必要的﹐在戰術上﹐攻其不備是比較可能突圍得分的阿扁的APEC決策﹐其實所反映的正是這種「突圍」的努力
只可惜﹐台北的缺席和反射性的激化兩岸關係﹐可能早已在北京當局的算計之中﹐反成為中國「圍堵」台灣的一個成功案例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