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教育電子報】2000.5.15 ══════════════════════════════ 週一主題:教育新聞 週一主題:教育新聞 ﹏﹏﹏﹏﹏﹏﹏﹏﹏﹏﹏﹏﹏﹏﹏﹏﹏﹏﹏﹏﹏﹏﹏﹏﹏﹏﹏﹏﹏﹏ 【教育重建】 看什麼? 怎麼看? 看什麼? 怎麼看?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四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舉辦了 「九二一大震教育重建校園規劃學習之旅」於日本考察, 期望能以新的教育理念, 結合一個具共同性與架構性之規劃理念開創校園新栔機 《人本教育札記》也特別將行前考察手冊中部分內容登出, 學習之旅的相關報導將在札記陸續登出。 -------------→文‧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史英 最偉大的觀察家達爾文曾說過:一個人如果不是懷著一種理論(想法、 假說),我就不明白,他到底要觀察些什麼? 進一步說,如果無論什麼都看到眼裡,就等於什麼都沒看到;人總要 看到該看的,忽略無需看的 (不被迷矇了視線),人才算是真正的看到 了。那麼,我們千辛萬苦的出來,到底要看些什麼?怎麼看,才算是 不虛此行? 我們要看的,首先是「人的活動」。空間的設計和規劃,是為了人的 活動;脫離了人的活動,建築就成了彫刻。我們這一回是「教育重建 之旅」(不是藝術參觀),所以總要看看他們如何在「空間」裡進行教 與學。 就這一點而論,我們可以關心: 1.建築設計如何影響了師生的教與學? 2.師生的教與學的需要,在當初如何決定了建築的設計與規劃? 3.與其它較傳統的設計相比較,我們所看到的教與學(在空間規劃之中) ,有何異同? 4.這樣的建築設計,和整個學校的運作有何關係? 5.形成以上這些的過程是如何?包括當初如何規劃? 6.如何調節各種不同的考慮,事後如何檢討與反省? 於「看的方法」,我以為是要用頭腦,而不是用眼睛。頭腦取代眼睛 的方法,正如達爾文所提示的,是在眼睛還沒有看到之前,先要在頭 腦裡有一種想法。先有一種想法,有些人會以為這就是一種先入為主 的觀念,會影響到稍後的觀察的客觀性;但所謂「客觀」,是相對於 主觀而言的,若是沒有任何主觀,也就無所謂客觀。 設想有甲乙二人:甲已經有了相當的主觀意識,而乙則胸無定見。在 「看」的時候,甲可能堅持既定的想法,因而視而不見,或無論見了 什麼都不改變初衷,這樣,我們就說甲不夠客觀;反之,甲若能不斷 將看到的現象與原先的想法對比,分析其異同,追究其道理,進而豐 富其思想,則無疑的,甲就是非常之客觀了。 至於乙呢?乙是一張白紙,或是空白的底片,照見什麼,就記錄什麼 ,忠實則忠實矣,但在最重的要的「掌握意義」、「提出詮釋」、「 形成觀點」等方面的工作,就大打折扣了;換言之,忙碌的眼睛,比 較像是鏡頭,但又沒有真實相機的精準,而乙的角色就從一個主體的 人,淪為僵死的機器。沒有人說機器是「客觀」的,理由非常明顯, 就是因為它沒有「觀」點。 所以,我們在參觀之前,應該先設想各種可能的問題,對照我們既有 的經驗;我們在參觀之中,應該不斷地運用分析與批判的能力,因應 在各種情境中思想的發展與變化,調整觀察的方向與角度。 (原刊載「人本教育札記」2000年5月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