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 〈第四十八期 2001.10.31〉

想像沒有政治噪音的虛擬媒體環境!

‥‥‥‥‥‥‥‥‥‥‥‥‥‥‥‥‥‥‥‥‥‥‥‥‥‥‥‥‥‥‥
‧訂閱人數:26,950人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編輯: 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編輯室手記===========================

最容易帶動全民參與的運動總是選舉的熱潮,台灣的社會實況、
傳播媒體的報導宣傳重點,以及虛擬網路世界中的熱情討論,不外乎
與選舉、政治人物相關的眾多議題。包含兩岸經貿的發展、國際關係
的整合、臺灣治安民生等問題,都可以藉以發揮成某位政治人物的致
命缺失。試問民主政治社會,有沒有一個環節是不需要整體經營團隊
配合的?如果一個政府官員就能決定一件民生大事,社會大眾真不知
該慶幸還是該深思!

已經點燃民眾關心的政治風波和討論,要如何在"傳播媒體"的適
度監督和穿針引線下,真正發揮媒體應有的功能,使我們不禁想起新
聞傳播學所說的『客觀 公正 平衡』,這是很難突破的執行窒礙,
卻也是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氣壯地討論『政治
激情外的媒體自律與公約』!

=======================《本期精華》==========================

◎ 社區媒體公民素養(媒觀社區講座開跑囉!)

◎ 解『毒』媒體,E-TALK開講(媒觀講座"日期"更正)

◎ 媒體如何擺脫政治糾葛?(林鶴玲)

◎ 是公共領域還是衝突的舞台?(陳世璋)

◎ 新媒體觀察運動:一起投稿觀察、批判、評論媒體!(投稿新說明)

◎【本週媒體動態】:2001/10/23~2001/10/30

======================《基金會報報》=========================

◎ 社區媒體公民素養講座開跑囉!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2001community.htm

========================《媒觀搶鮮報》========================

◎解『毒』媒體,E-TALK開講

§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台北電台

§承辦單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活動時間:2001年11/19,11/26,12/3,12/10,
每週一晚上7:00-9:00,共四場

§活動地點: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

§活動目的:法國社會學大師傅柯說過:權力無所不在。快速流轉的資訊
      穿透媒體通道呈現給每個閱聽大眾,零散片段、浮光掠影、
      血色腥煽、衝突暴力、虛偽偏頗,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進入
      我們的思想世界。讓我們透過【解『毒』媒體,E-TALK開講】
      與您探討這無所不在的權力機制。

§活動主題: 
1、媒體的傲慢與偏見-性別在媒體所呈現的形象
2、顛覆與塑造-戲劇與電影中的意識型態
3、笑裡的危機-卡通與綜藝節目對閱聽人潛在的傷害
4、無冕王的美麗與哀愁-政經糾葛下的媒體環境與選舉新聞報導的公正性

======================《專欄專評01》=========================

*作者:林鶴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主題:媒體如何擺脫政治糾葛?

陳總統於十月二十九日提出媒體新中間路線,表達他對媒體失衡報導
的看法。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一向愛恨交織,執政當局尤其如此。
對於媒體報憂不報喜的批評自戒嚴時期以來,始終不絕於耳。這類批評
之所以難昭公信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在進行媒體批判時,從
未真正放棄操弄媒體。陳總統近來一連串以出書方式披露政權移交過程
中的黑幕等動作,基本上也不脫為政治目的在操弄媒體、製造輿情的性質。

在這種媒體報導聳動化、政治人物迎合/操弄媒體、配合演出聳動戲碼
,媒體再作進一步聳動報導的惡性循環中,各方都認為自己是被局勢推著
走的、沒有選擇的那一方,而對方則是邪惡的主導者。我認為,在這個
環狀骨牌的結構裡,媒體所具有的主動性其實比政治人物來得高,其社會
重要性與影響層面,也更為深遠。要改變這個骨牌連鎖關係,媒體可以
思考、使力的不是所謂「新中間路線」的問題,而是政治新聞過多的問題。

台灣今日主流新聞媒體中充斥大量的政治新聞,報導內容更經常把政治
窄化到政爭;把政爭以各方放話呈現。這種媒體趨勢不僅使人民因為對
政黨惡鬥使不上力氣而厭棄政治、對社會亂象產生無力感,更對其他領域
的新聞和議題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果。一面讓我們倒盡對政治的胃口,一面
又將一切問題歸因政治;讓我們失去透過媒體全面鍛鍊對社會多元議題的
思考機會。

這種政爭與口水新聞充斥的媒體生態與兩個結構性因素有關:首先,
過去戒嚴時期的政治氛圍與言論管制,使得新聞媒體機構的重要決策者
與領導者幾乎都由熟悉政治背後權力運作邏輯的記者擔任,他們因為深諳
政局人事與權力關係而容易升遷到領導的位置;然後,這些領導者在決定
媒體報導重心的時候,政治遊戲又是他們最熟悉、最能掌握的路數,自然
會賦予政治內幕與權力爭鬥新聞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

其次,解嚴後新聞媒體與記者的數量大增,個別記者在採訪時的能見度
相對降低。為了增加記者在採訪時的能見度與重要性,各報紛紛放棄過去
以「本報訊」、「台北訊」來處理新聞,只有特稿才由記者掛名的方式,
改由記者在新聞報導中直接掛名,這是今日新聞記者明星化的濫觴。此後
,要在諸多記者的名字裡看見個別記者,就需要更多「風格強烈」的分析
和文字。戒嚴時期,一個好的新聞記者必須要學習如何用最委婉曲折的
文字來批評當局,才能不因言論賈禍;而今日,一個記者則必須用最辛辣
刺激的文字來寫作,才更可能登上各種專欄版面。唯一不變的是,報導分析
的題材大都是政治內幕與政爭。

在這種媒體生態下,一個同類繁殖過程就被創造出來;培養出一群群
政治神經過度發達敏感,社會、文化思考遲鈍的新品種媒體工作者和讀者,
使我們除了政治以外,別無想像能力。文化人張大春最近在廣播節目的
call-in中,要求民眾想個「非政治」的報紙頭條新聞,結果打電話進來
的民眾,仍然千篇一律的以謾罵政治人物回應,充分展現這種社會集體
的想像貧乏。

必須說明的是,這種政治掛帥的媒體品味,並不是全球現象。去年底
,由美聯社全球50家媒體訂戶所票選出的全球十大新聞中,有六則為非
政治新聞(俄羅斯核子動力潛艦庫司克號爆炸沈沒、科學家完成人類首份
基因圖譜解碼工作、法航協和式噴射客機空難事件、油價迭創新高、
雪梨奧運,以及歐洲狂牛症肆虐);美國時代週刊選出二○○○年的世界
十大醜聞中,如果不算俄羅斯核子潛艦沈沒事件的話,至少還有狂牛症、
日本知名歷史遺跡考古學家被發現他所挖掘到的珍貴古蹟遺址其實都是
他自己埋的、一群烏合之眾假冒莫斯科交響樂團之名到香港文化中心作系
列公演、日雪印奶粉感染細菌造成一萬五千人受害、利物浦一家兒童醫院
未知會家長的情形下,偷藏從八百名死亡兒童身上移植下來的器官及四百
個胚胎等。

台灣呢?去年底中央社邀請各新聞媒體機構決策主管圈選出的年度十大
新聞中,除了新航空難與象神風災兩個重大災難新聞以外,全為政治新聞。
連「藝術家」雜誌票選出的年度十大美術新聞都充滿政治味,十則中有六則
為政治新聞。社會大眾每天所投注的精力、關懷、憂慮和心事非常大一部份
是和政治、政爭無關的。醫師可否拒絕為愛滋病患治療?宗教大學可否對
老師的教學方向設限?體壇服用禁藥現象、博物館和賭場蓋在一起怎麼設計
、九年一貫教育、多元化的入學設計會如何改變師生關係、生活在台灣,
吃什麼最安心?勞委會最近推出攸關廣大勞工權益的退休金新制度等,可是
,這些題材都被政治新聞擠壓到非常邊緣的位置,甚至完全消失。

媒體在當代的主要角色是提供公民在一個政治社會中所需要知道的訊息,
作為民眾政治抉擇的引路犬,也正是這種民主政治第四權的重要角色,使
媒體享有不受政府干預、介入的言論權力。然而,當媒體反而使民眾無力
、疏離,覺得政治活動是徒然而無意義的事時,媒體的角色既不符合其所
享有的社會特權,也必須承擔造成民眾政治厭倦與冷漠的責任。

(本文同時刊登於十月三十日中國時報論壇)

----------------------《主題延伸》-------------------------

◎世紀首航╱書摘╱期待兩岸握手的一刻
http://ofind.sina.com.tw/cgi-bin/news/mkNews.cgi?ID=4116185&Loc=TW

◎媒體與政治的愛恨情仇(賀德芬)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mediaforum_detail.asp?sn=120

◎後現代媒體政治的迷夢(黃浩榮)
http://www.mediawatch.org.tw/project/read.asp?index=40

◎媒體追求真相 而非「正確路線」(林照真)
http://ofind.sina.com.tw/cgi-bin/news/mkNews.cgi?ID=4120839&Loc=TW

◎驚濤駭浪? 有那麼嚴重嗎(夏珍)
http://ofind.sina.com.tw/cgi-bin/news/mkNews.cgi?ID=4110952&Loc=TW

======================《媒體觀察01》=======================

*作者:陳世璋(中興大學學生)

*主題:是公共領域還是衝突的舞台?

隨著年底選戰的到來,政治人物與媒體也跟著起舞,各個黨派的政治
明星紛紛放話,彼此攻擊對手。為了拉抬選舉氣勢與鼓動士氣,各黨
領袖無一不在自己的造勢晚會爆出尖銳、聳動、強力批判的言論,藉由
強力攻擊對手的手段以刺激現場氣氛。造勢晚會活像個批鬥大會,在
這個舞台裡,沒有甚麼不可言的,只要能夠『滿足』台底下的選民,
獲取年底的選票。一切都是被允許的。

而媒體的報導又是如何?為了商業利益與收視率、發行量的提升,製造
二元對立衝突的場景是最熟悉的做法。首先,分別提陳各黨派的政治明星
,鎖定單一目標﹐然後分別擷取他們言論中最富刺激性的話題,或是批鬥
對手的言辭,加以大肆的報導。然後,透過剪輯的手法將在不同時空的
雙方聚集,製造看似雙方面對面激烈的言辭衝突。大眾在媒體所見的,
往往都是這種富衝突性、膚淺的事件取向報導,所得的資訊是瑣碎的,
毫無有助於選民獲取相關評價候選人的資訊,早已不是Habermas聲稱的
公共領域。Habermas認為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市民可以自由
表達意見,以形成民意或共識的生活領域。其要件是所有市民都有相同
的表達機會,並且參與者是由一群私人身分的個人自主性的聚會所形成
的公共團體,主要討論與國家政府及公眾立意有關的公共事務。

 隨著商業勢力的進駐,公關與廣告技巧的大量運用,資訊被有意識的
操作,所謂的民意只是商業機構與政治霸權刻意建構而來。民主政治所
剩的只有台面上的政治明星,常常利用高明的公關手法,批上公共利益
的外衣,大肆欺瞞選民以騙取選票。而媒體則是受制於商業體制的制約
與媒體所有權人的黨派立場,一方面衝突化報導內容,另一方面卻又隱
約顯現特定政治取向。原本媒體應該呈現『多元』的公共論壇,容納
不同的意見,讓真理能夠越辯越明。如今卻以成為秀場與舞台,提供
政治人物表演。只是一個提供政治與商業爭霸的場域,戰勝者就可獲
得媒體呈現的主流民意,掌握年底選戰的決定性關鍵因素。而作為民主
政治決定者的選民,卻受限資源的稀少與近用主流媒體的困難,無法
進行理性的溝通與對談,無奈的任其欺瞞與窄制,窄化公共論述,惡質
了民主政治。

----------------------《主題延伸》-------------------------

◎媒體是公共領域,媒體公民必須維護它的品質(張錦華)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66

◎公共必然是悲劇嗎?-談媒體的公共責任(王杏慶)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37

◎媒體與政商的不倫關係(瞿海源)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26

======================《新媒體觀察運動》 =====================

★ 媒體觀察電子報:
<號召>全國關心媒體的朋友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快點寫下您的"媒體觀察"-
寄至: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基金會編輯部

《新投稿注意事項說明》
§來稿請附 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及聯絡電話。
§請註明來稿題目;信件以600-1200字以內為佳。
§本會對來稿者有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
§投稿注意事項:

來稿(主題不限,為媒體相關議題即可),文章經採用,將同時刊登於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及媒體觀察電子報。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
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聯絡電話
(辦公室及家中),俾便刊出後奉酬。媒體觀察編輯室對來稿有刪修權
,不願刪稿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原則上不退稿。

§投稿信箱:mediawatch.tw@yahoo.com.tw

§欲知更詳細說明可至網站查詢:http://www.mediawatch.org.tw

========================《本週媒體動態》 ========================

◎扁:媒體不只做烏鴉 也要當喜鵲

陳水扁總統在他的新書「世紀首航」中表示,政府尊重言論自由、維護新聞
自由,總統並舉九一一事件美媒體自制為例 期許國內媒體走「新中間路線」
強調「總統府高層」談話不盡可信 但也必須固守國家安全;沒有國家安全
,一切都沒有。他希望媒體走「新中間路線」,寄望媒體不只是做報導痛苦
的烏鴉,也要做報導歡喜實情的喜鵲。【2001/10/30 綜合整理】


◎時代華納登陸 取得廣東有線落地權 
首家打進大陸市場的外資媒體 明年起在美轉播中央電視台節目

海外媒體在大陸市場最近一波的搶灘戰塵埃落定。在美國擁有最大有線電視
網路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集團,上月中獲北京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正式批准
在廣東有線落地權後,已承諾明年開始,廿四小時在美國全天候轉播北京
中央電視台第九台的節目。同時獲准的,還有大陸背景的香港鳳凰衛視。
同時參與角逐的其他台資及香港背景的電視台,暫時在這波爭逐中落選。
【2001/10/30 綜合整理】

 
◎選舉廣告大餅 有線電視搶到最大塊

年底選舉廣告大餅已被瓜分,有線電視仍是最受政黨及參選人青睞的媒體
,其中尤以TVBS家族居冠,依序是東森、三立。就政黨投下的選舉廣告預算
多寡而言,依序是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有意思的是,民進黨到目前
尚未在四家無線電視台下單,倒是特別喜歡舉辦造勢晚會請有線電視轉播,
估計將有超過卅場以上的大型造勢晚會。【2001/10/30 聯合報】


◎新中間路線 立委反應兩極
國親兩黨指監督政府是媒體天職 民進黨說叩應節目不公正

陳水扁總統新書中提出「媒體新中間路線」,不過,在野黨立委卻質疑
民進黨「綠化」媒體。親民黨立委李慶安昨天指出,民進黨過去高喊
「黨政軍退出三台」,執政後卻變成媒體幕後的「黑手」國民黨立委
洪秀柱指出,媒體本來就是第四權,監督政府是天職;民進黨團幹事
長蔡煌瑯則表示,有些叩應節目的題目設計不當,有失媒體公平的原則。
【2001/10/30 聯合報】


◎台視董事綠藍對抗 煙硝波及賀德芬
火線話題 江霞陳文茜舌戰

任何事情碰上選舉,一切就變得複雜。

台視董事陳文茜對另一位董事江霞提出質疑,「『火線聊天室』、『主流
論壇 - 解讀台灣新民意』的外製單位,皆是江霞老公、國策顧問杜文正
掛名的『新故鄉協會』,江霞是否應該利益迴避?」陳文茜說,「其實
江霞在電視台推動改革做得不錯,但針對這件事實在很可惜,台視節目
恐怕會失去新聞公信力,甚至是做了黨政軍退出三台最壞的示範。」

台視董事江霞十月二十九日反駁陳文茜的說辭,「節目一直以來都是
請各黨派人士上節目,平時大家有看這個節目嗎?上周只是恰巧請了
民進黨人士,國民黨自己要搞清楚自己做了什麼!」

陳文茜表示:「當初台視找她擔任選舉開票主持人,但知道自己擔任台視
董事之後,立刻辭去主持職務,做到利益迴避。媒體觀察基金會既然有
很高的理想性,應以此標準去評論台視,否則就是偽善的道德,只針對
個人攻擊,且批評過於極端。」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賀德芬表示,很多事情都該迴避,但是連
參選人都沒有辦法規範了,何況是政治人物?不是說參選人不能上節目
,但是節目應該對每個政黨做到公平的原則。【2001/10/30星報】


◎傳播學界:媒體新中間路線不可行 除非台灣重回戒嚴時期

 台灣傳播學界認為,陳水扁總統提出的「媒體新中間路線」理想,在
自由競爭的國家,根本行不通!除非把台灣扭轉回戒嚴時期。

 政大新聞系教授彭芸指出,就全球現今的傳播生態而言,「走向高品味」
是大家一致的理想,但就現實而言,包括美國、英國在內,沒有一個國家
做得到,台灣也是一樣。彭芸進一步指出,美國在一九八八年總統大選期間
,為了爭取收視率,當地媒體在選舉議題的取材上,也會特別偏愛走偏鋒,
而這現象到了一九九二年大選,總算有了改變;英國也是一樣,儘管當地
也有崇尚純淨新聞報導的媒體,但當地仍有不少媒體強調羶、色、腥,爭取
銷售量。

 「媒體新中間路線是啥玩意兒?」是彭芸乍聽陳水扁總統的「世紀首航」
新書陳述的內容時,迷惑的反應。她強調,媒體何來所謂新中間路線!在
多媒體競爭時代,資本主義必然的邏輯就是爭取高收視率;身處在講究民主
的台灣,陳總統不應該感嘆媒體為何花那麼多頻道、時間和資源來批評他,
而是應該自己好好反省,如何透過總統府來拋出好的新聞議題,不再讓選舉
或政治議題搶過他施政表現。

 政大傳播學院院長王石番則認為,陳水扁總統提出的所謂「媒體新中間路線」
思惟,的確提供我們很好的省思空間,不過拿捏起來,並不容易;但他強調,
政治人物本來就應該接受 媒體監督,因此,台灣媒體爭相報導陳水扁總統,
是很正常的事,至於篇幅或時間多寡,到底要把握到什麼程度,才算符合
陳總統的理想,那可就見仁見智。【2001/10/29 中國時報】

*******************************************************************

★媒體觀察電子報全文檢索可以瀏覽過去精采的電子報喔! ^(@@)^
http://lib.edirect168.com/enews/enews.asp?CH=202

*******************************************************************
★本期-心得交流: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leave_message.asp

★投稿-刊登: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負責人:賀德芬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沈世華、許景泰 (mediawatch.tw@yahoo.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c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mailto:news@url.com.tw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html/ad.htm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